買房?給個理由
我們為什么買房?這是個聽起來有點愚蠢的問題,以至于很少有人會提出。但如果不殫于被罵作傻瓜,我們不妨這么自問一下。
最簡單的回答應該是四個方面:獲得永久性歸屬感;給孩子安全的成長環境;獲得成就感;作為最穩健的貨幣保值手段。而你是否知道,這些看似堅固的理由都經不起太多的推敲。
先談獲得歸屬感:房屋在從前是“百年基業”,只要它不垮塌損毀,便可以子孫后代世世相傳;但現在,一套商品房的使用年限不超過70年,有些只有50年。而且由于我們大多數人需要采取按揭付款,所以在使用過程中,一旦無力繼續支付銀行欠款,便隨時可能被收回。
再談給孩子安全感的成長環境:為了孩子而下了買房決心的人不在少數,單就孩子來說,是否在自家買的房子里長大的孩子就會比在租房里成長的孩子更有安全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調查顯示,孩子的安全感固然跟物質(房子)有關,但更大程度取決于父母、師長對自己的態度以及其它周邊人際環境。
至于獲得成就感: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越有錢的人,擁有房子應當越多越大。而事實是,我們這個不發達國家,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占全球前列;而一些發達國家中,西班牙有20%左右的人長期租房,英國人租房比例在70%上下。法國人的租房比例達50%,瑞士、布魯塞爾更有70%的居民是租房者,擁有自己產權住宅的只占30%。即使在經濟實力超強的美國,也只有30%左右的人擁有屬于自己的產權房,大多數人都習慣于租房生活,習慣于拎起皮箱就搬到了另一處住所。
最后,在保值問題上:房子在過去曾是比較穩的保值甚至增值手段,但在未來是否還會繼續這一優勢,已很難判定,且不說房產泡沫越來越多,房產定價和老百姓的購房承受能力相距越來越遠,單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新政策來看,房地產價格的平抑甚至回落已經是勢在必行。杭州樓市已出現的崩盤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昔日單價萬元以上的樓盤,現在只落得“身在鬧市無人問”的凄涼結局。
空巢主義者的典型生活
A
被動型空巢者:陳正義,男,38歲,營銷人員,已婚;現居北京
空巢理由:我需要沒有太多負累的生活
跟進人群:在城市人均收入線上下1000元范圍內徘徊的普通工薪族。
陳正義是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的營銷部門經理,妻子在西單租了個門面做服裝生意,家中每個月的收入穩定在一萬五千元左右,這在北京不算高,但也不低,如果只是吃飯穿衣供孩子上學,日子應該是相當不錯了。
但像很多外來打工仔一樣,陳正義早早樹立了“買套房子在北京落地生根”的“遠大理想”。為了早日達到目標,在北漂的最初三年里,全家人都是一分錢掰成兩分花。住在45平米的舊房子里,出門擠公汽或地鐵,買衣只選三折以下的舊款,更不用說什么假日遠足、周末聚會之類了。有件事令陳正義至今記憶猶新:一次因為妻子出差,他便帶孩子一起,陪客戶去必勝客。點餐時服務生問孩子要幾寸,從未進過必勝客的孩子想了又想,小心翼翼地說:“27寸。”服務生目瞪口呆,客戶哈哈大笑,孩子莫名其妙,陳正義則面紅耳赤如坐針氈。
最終令陳正義的買房決心半途而廢的是他的同事吳奇,這天他竟然駕駛著一輛嶄新的本田飛度出現在單位門口。
“吳奇家里的收入比我還略低一些,可他怎么房子還沒買就敢買車?”還是吳奇自己說出了答案:“誰規定了一定要先買房子再買車?我不像你,我又不打算買房,手里有多少就用多少,無所謂啦。”
那天晚上,陳正義翻來覆去地琢磨吳奇的話。一直以來他都把買房看成全家首要的奮斗目標,可是的確,誰規定了一定要先買房?甚至,誰規定了他這輩子一定要買房呢?
痛定思痛后的陳正義開始了新生活:搬進租來的兩室一廳的寬敞套房;給自己添置了向往已久的筆記本電腦,給兒子買了全套的耐克運動服和鞋包;每到周末,一家三口都會去酒店改善生活;兒子睡著后的深夜,他和妻子手拉手去附近的咖啡館聊天,在燭光音樂中輕聲細語,仿佛又回到了戀愛時分。“五一”長假,陳正義還計劃全家一起來趟“新馬泰十一日游”。
“自從決定不買房子后,心里好像有塊石頭終于落了地。”陳正義自己說。而他妻子的感慨則是,結婚這么多年,現在才發現,幸福其實和房子無關。
評點:不論是出于哪種原因,買房的終極目的,都應當是為了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如果為了買房,把現有的生活弄得一團糟,那么這件事便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一句話,房子不該是蝸牛背上沉重的殼,而應該是鳥兒收翅后可以憩歇的巢。
B
主動型空巢者:孫言,男,28歲,未婚,廣告策劃,現居杭州。
空巢理由:我喜歡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跟進人群:35歲以下、無孩、追求自由浪漫的新白領
孫言曾經和一個女孩相愛5年,但女孩提出要先買房后結婚,而以他那時候的工資水平必須六年不吃不喝才能付上首付,他的初戀于是很俗套很倉促地結了尾。僅僅是為了療傷,他離開了原來的城市,來到深圳,租了間小房子住下。“當我站在那個陌生的房間里,好像又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一切都可以規劃,可以期待,可以憧憬,可以重新來過。”
再后來,因為調換工作的原因,孫言又陸續漂到另外的城市,并漸漸迷上了這種流浪的日子。他發現,沒有了所謂“家”的負累,生活變得很簡單,只要將所有的衣服塞進那個高爾夫拉桿箱,便隨時可以結束和開始。
當然有時候,換房不僅僅是因為“跳槽”。有一次,孫言逛街時,發現一家韓國服裝店,里面有的衣服他特別喜歡,但每款都是單件,一旦被人買走就再也沒有了,于是第三天,他租住在了這家服裝店的樓上。“這樣就不會錯過喜歡的衣服了。”孫言笑瞇瞇地解釋。
甚至有的時候,僅僅就是為了搬家而搬家。記得兩年前,孫言經過一套老舊的法式別墅,一眼之下,就被那些濃密的長青藤和木地板發出的“吱啞”聲迷住了,由于原來的單位離這棟別墅有長達兩個小時的車程,孫言便放棄了,轉而應聘到別墅附近的一家公司。
如今的孫言,頭腦里已經沒有買房的概念:幾十年如一日地居住在一棟房子里,簡直“太沒創意了”。他住過陰暗潮濕的地下室,住過32層的摩天高樓,住過古樸溫暖的北京四合院,住過寬敞明亮的套間,住過簡陋喧囂的筒子樓……一棟房子就是一種生活的縮影,而他喜歡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除了可以嘗試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外,不停地搬來搬去還給孫言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會打開他的工作思路,激發他的創意靈感。“搬到新地方的那段時間,做起業務來總是特別得心應手。”也許,這是另一種“形式決定內容”吧。
和很多人不同,雖然是租來的房子,孫言依然會投入適當的資金做裝修。他在北京打工那陣,只能租得起十四個平米的地下室,但依然買來銀色的墻紙和印著卡通貓的窗簾,屋子里太陰暗,他就在墻角放了一盆塑料向日葵,好像這樣就可以有陽光照進來。而后來有了錢租大房子,孫言更是一擲六千塊,將舊房間全部鋪上柔軟的地毯。
如今的孫言已經換了9家工作單位,經歷7座城市,租賃過32套房子。他的遠大理想是能夠在中國所有的大中城市生活至少三個月。如果條件允許,就去國外的著名大城市生活至少三個月。問他為什么是“三個月”?他笑得陽光燦爛:“因為好多地方的房租都是每季度一付呀。”
評點:買房還是租房,其實不僅僅是居住理念的問題,更代表了一種生活理念。要安定還是要流動,要固守還是要遷徙,要一成不變還是要精彩翻新……就像我們不再習慣于在某個工作崗位上不挪不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愿意在某套房子里守候到終老。與其說他們在拒絕買房,不如說他們在追求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C
中庸型空巢者:胡揚,女,32歲,已婚,酒店總經理,現居上海
空巢理由:買房也是一種投資,不贏利則放棄。
跟進人群:頭腦清晰、目標明確、規劃有度的實用族
胡揚曾經是最鐵桿的“買房族”,像很多人一樣,為了房子,她省吃儉用錙銖必較了很多年,眼看著存款上的數字終于離必需的首付款不遠了,市場風云突然,房價像高燒病人嘴里的那根水銀柱,“嗖嗖嗖”一個勁兒往上竄。原本預計的12萬元左右的首付加裝修費,現在18萬也不夠。想著自己并未和房價成正比往上跑的工資,胡揚除了泄氣還是泄氣。
既然沒了足夠的能力買房,胡揚想到了做點別的什么,反正那些錢閑著也是閑著。一番市場調查加慎重考慮后,胡揚一頭扎進了商海,幾番沉降起浮后,有了現在營業面積五百多平米的“碧海云天”。
談到自己的成功,連胡揚自己也感到有點塞翁失馬、因禍得福的味道。她的總結是:“很多人習慣把人生積攢的第一桶金用在買房上,其實也許遠不如用在投資上更為合適。因為買房歸根結底是種消費,而投資則是種開創。”
以胡揚現在的身價,在上海最黃金的地段買套房子也綽綽有余了,但她至今沒有這方面的打算,精明的她給我們算了一筆帳:近幾年上海的平均房價高達6803元/平方米,以108平方米的平均面積來計,購買一套平均水平的住宅需耗資73.47萬元,加上稅費和后期裝修的花費,總費用不會低于85萬元。而盡管近幾年上海的房價漲幅驚人,但租金的水平卻如溫吞水一般,有些地區的租金不漲反跌。有些交通便捷的地鐵沿線板塊如徐匯區的上海南站,浦東新區的世紀公園等地,80平方米左右的新建小區,每月2000元就可以搞掂。而如果購買同等面積的房子,除了一次性掏出20多萬元首付外,在今后漫長的20年里,每月還要承擔至少3500元的還款負擔。而且,由于中國正在緩步步入加息周期,今后幾年里貸款利率有可能上調,每月的負擔還會進一步加重。等還款完畢,房屋使用年限也已不多,其中還需要兩次甚至三次裝修的費用。所以無論怎么掂量,都是不夠合算的。
至于會不會“將空巢進行到底”,胡揚的回答不離商人本色:那要看有朝一日房子能否給我帶來贏利。
評點:房子是必需的,買房則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我們可選擇的眾多居住方式的一種。如果經過核算,買房的確不如租房,那為什么還要買呢?
謀略,讓更多人安心“空巢
知名傳媒人士顧建發指出:“不是一說到解決住房就是要買屬于自己的房子,租房也是一條合適但往往被人們排斥的解決途徑。”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社會角度,“空巢”觀念都是值得推廣的。那么,為了進一步推廣它,還需要做什么?
1.提供更多合適的租賃住房。政府應該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劃出幾個定向地塊,專門建造中低價位房用以租賃。
2.進一步將租賃規范化。在房屋出租、租賃的管理上,必須有保險公司及其房屋鑒定機構介入。
3.加強宣傳,從心理上轉換“買房光榮,租房可恥”;“買房等于富有,租房就是貧窮”的陳腐觀念。認識到無論買房租房,都只是個人對生活方式的一種無可厚非的選擇。
4.配套其它社會保障體系。一旦人們在社會中已經具備足夠的安全感,便會減少對買房的盲從和依賴。
5.倡導改變以往“上有片瓦,下有寸土”的傳統消費觀念,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決定是買房子還是租房子。
本刊觀點
“空巢”不是一種時尚,而是在當前的社會及經濟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理性選擇。當過去的條條框框已不再適用于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便有權利也有必要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其站在家的門檻上進退兩難,與其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力不從心,與其在陳舊的生活模式里窒息到老,不如一起說,“空巢”的感覺,真好!
海外傳真:瑞士富翁也“空巢”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瑞士人收入豐厚,肯定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最近記者在調查瑞士房地產市場時,卻吃驚地發現瑞士只有1/3的家庭擁有房子的產權,絕大多數家庭都采取租房的方式。
為什么瑞士住房自有率這么低呢?這是由于瑞士房地產價格太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以瑞士人月均收入3000多瑞郎計算,一個瑞士人10年不吃不喝攢下的工資才夠買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另一方面,由于瑞士人普遍缺乏儲蓄的習慣,購買住房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成為一種負擔。
另外,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動性增強,很多人不愿因為住房而將自己局限在某個地方。調查顯示,至少32%的瑞士人對于住房是否屬于私產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寧愿將收入用于住房之外的開銷。
雖然許多瑞士人的收入不足以購買私房,但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瑞士人通常可以租用享受政府補貼的房子,每個月僅需交納數百瑞郎的物業管理費。這樣的優惠措施更鼓勵了瑞士人租房而不買房的生活方式,既省錢又省心。
(編輯:魏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