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電話普及率已相當高了,然而,通信的發達為我們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威脅。本文主人公翁倩,在替朋友臨時照看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感冒發燒是因喜歡玩家里的電話所致。由此,她聯想到電話機的通話功用,人們在使用它時,必須通過“手握”、“嘴說”、“耳聽”“指摁”完成。而所有這些看似平常的動作,卻悄悄地給每一個電話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了潛在而巨大的威脅和傷害。
于是,她為了給千千萬萬使用電話的人們消除這種潛在的健康危害,索性干起了電話清洗這行當,在給別人帶來健康幸福的同時,也給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帶了新的轉機。
孩子玩電話生病久治不愈,替人看孩子發現商機
翁倩是重慶市銅梁縣人。1996年6月,年僅18歲的她從重慶一家紡織技校畢業,被分到該沙坪壩區一家國營紡織企業上班。2001年,翁倩下崗了,一邊給一個干姐姐看孩子一邊找工作。
一天,干姐從單位打電話回來問兒子的情況,翁倩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在電話里和干姐說著。可孩子見她對著那么個紅色的聽筒邊說邊笑的,就努力伸出他的小手想去抓。翁倩試著閃開不讓他抓到,小家伙就大聲哭了起來。沒辦法,翁倩只得把電話給他,讓他們母子倆在電話兩頭對著話。孩子一邊聽著媽媽在電話里對自己的呼喚,一邊樂呵呵地笑著。沒過一會,他流出來的口水就把話筒弄濕了。
此后,小孩愛上了玩電話機,不給他就大哭大鬧。看著話機鍵盤上閃爍的紅燈,小家伙就樂得不得了,一會兒聽里邊的嗡嗡聲,一會兒又拿話柄猛啃。有幾次,翁倩都擔心孩子把話柄拿到嘴里啃不衛生。但她每次要用其它玩具把電話從孩子手里換走時,小家伙又鬧著不依了。后來她想反正電話在家里沒別人來用,不會有什么病菌傳染,就任孩子拿著去玩。一天中午,翁倩正陪孩子睡覺,可他怎么也不愿意入睡,還哭鬧不停。翁倩以為小家伙可能是又想玩電話了,就把電話搬到床上來,讓其邊玩邊睡覺。可孩子連看都不看一眼他平時喜歡的電話機,繼續哭鬧不停。翁倩急了,這可是她帶孩子這幾個月來從沒遇到過的事。就在她拿毛巾去給孩子擦眼淚的剎那,她發現孩子的額頭已經被燒得滾燙了。來不及多想,她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
醫生說,孩子的抵抗力弱,很容易發生交叉混合感染性感冒,因此要做好孩子生活游樂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翁倩告訴醫生,孩子喜歡玩家里的電話機。醫生說,家里的電話大人用,小孩玩,最容易混合傳染病菌了。但電話傳染病菌通常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醫生又告訴她,要防止這種交叉污染,必須要用專業的消毒液才能消除物品上的病菌。回到家里,翁倩便把電話機拿到附近的通訊店作消毒處理,卻沒有一家店有專門為電話機消毒的業務。最后,翁倩專門到防疫站去買回一瓶“過氧乙酸”消毒液,照著上面的說明,每隔一天就給干姐家里的電話及孩子的玩具全部做一次消毒處理。
從此后,孩子再沒有感冒過。小區里幾個婆婆聽說了這件事后,也覺得她們老年人和小孩一樣,屬于易感人群。為了防患于未然,她們紛紛邀請翁倩用她買的專業消毒液到她們家,幫忙把電話消消毒。當熱心的翁倩給每家消完毒后,那些婆婆一個個不是要拿錢給她,就是裝了大袋的水果給她表示感謝。
從這些婆婆們家里出來,翁倩腦袋瓜里靈光一閃:我要是針對千千萬萬的電話用戶開展專業的電話清洗業務,沒準還能夠賺點小錢。
想到不如做到,電話清洗打開創業之門
有了這樣的念頭,翁倩便開始關注電話的使用情況。她發現當人們在使用電話時,左手或右手握起聽筒,手上的污漬、細菌可以轉移到電話機手柄上;而很多人談話時,都習慣用另一只手捋住電話手柄與座機的連線,這樣,手上的污漬、細菌又轉移到連接線上;當我們對著話筒說話時,口腔內以及呼吸系統內的污物、細菌又污染了話筒,從而導致家庭或辦公室集體感冒的最根本的傳染源;另外,使用者一般都是將聽筒緊緊貼住耳朵,加之撥號時都是用指尖完全接觸鍵盤,這就是胃腸道疾病傳染的罪魁禍首。
有多少人每天在使用受污染的電話呀!翁倩更加堅定了開辦電話清洗業務的決心。
心動不如行動。翁倩找廣告公司把自己平時收集的電話傳染疾病的資料印制在一塊小的便攜展板上,同時還印刷了幾盒服務卡。第一天,她瞄準了干姐社區的那些婆婆。那幾個婆婆都十分樂意讓她定期去家里清洗電話及可視對講系統什么的,并約定實行36元的優惠年票制,每個月上門清洗和消毒兩次。接下來,她又把便攜式展板擺在了社區活動中心的大門外做宣傳,每天上下班時由翁倩親自做在那里接待咨詢,并與愿意請她定期清洗的客戶簽單。一個月下來,一共有30多個家庭跟她簽定家用電話、可視對講系統清洗業務。除去正常的花消外,第一個月凈賺了1826元的翁倩甭提有多高興了。然而,沒等她高興多久,新的麻煩卻來了。很的客戶紛紛找到她反映,說翁倩給電話清洗消毒后,屋子里有很大一股消毒液的異味,一些味覺敏感的客戶聞了幾天都吃不下飯。翁倩意識到,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不但會失去這些客戶,還會影響今后的推廣和發展。
經過多方打聽,她找到一種無毒無刺激性無異味的殺菌消毒液。這種消毒液克服了一般消毒液的有毒性、刺激性和異味,并能達到長效持久的殺菌作用,只是價格比普通的貴了三倍多。盡管如此,翁倩還是毫不猶豫全部采用了這種昂貴的消毒液。
解決了電話消毒后的異味,翁倩便開始擴大推廣業務。她請了兩個以前的同事,分別到市內一些大型的小區去做電話消毒方面的咨詢推廣,并將流動展板內容做得更加豐富了。然而,無論她們將電話污染的危害說得多么的生動,很多人還是認為她們是為了做電話清洗業務在危言聳聽。大半個月下來,與他們簽單的人卻寥寥無幾。
一天,翁倩發現人們下班回來不是來自己的攤上咨詢電話清洗的相關事宜,而是都爭相到旁邊的報攤買了當天的晚報回家看。出于無聊,翁倩也買了一份報紙過來翻看著。突然,她看到報紙的健康專版有很多防治疾病的小知識,這讓她眼睛立馬一亮,何不借助報紙的力量來幫助們認識電話污染的嚴重性呢。
回到家里,翁倩將那些長期收集電話清洗知識整理了出來,并連夜寄到了報社的生活周刊部去。一個星期之后,報紙用大半個版的篇幅刊用了翁倩整理的電話清洗常識,并署有她的名字。翁倩把報紙剪下來,貼在展板最醒目的地方。憑著報紙的報道,加之她們的大力的宣傳,人們開始接受她們的服務了。每到一個社區,都要簽下幾十家電話清洗的單子。
2003年5月,非典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翁倩瞅準這個時機,在幾家醫院周圍免費為一到兩家公用電話進行清洗消毒,并貼“抗非典,已消毒”的標志。這一來,經翁倩他們做了清洗消毒處理的公用電話每天生意火暴,而其它沒有消毒的幾乎沒有任何生意。為此,翁倩派出姐妹們挨家推廣他們電話清洗消毒業務,一舉簽下了十幾家大醫院數百家公話亭的單子,并成了他們今后長期的固定客戶。
借船下海拉聯盟,電話清洗大有賺頭
如果說當初翁倩打算只是下崗后的投石問路,而今電話清洗確實給她的創業帶了無限的希望。帶著幾個姐妹,翁倩一邊鞏固著原有的家庭電話,單位電話、醫院車站的公用電話清洗客戶群,同時還在不斷的摸索中尋找新的客戶源。
翁倩在行家的指點下,到天津一家專門研究電話致病的電子研究所學習。兩個月后,翁倩掌握了一套科學而全新的電話、手機的話筒、聽筒、連線、撥號盤、整機等清洗技術。回到重慶,翁倩便手把手地教其他幾個姐妹運用電話機專用發泡、殺菌清洗劑結合電動清洗機清洗電話的機體,包括鍵盤、外殼、話筒、聽筒等,待泡沫豐富、攜帶大量污垢后,又利用專用泡沫吸除機將泡沫吸除,然后用專業風干機風干電話表面,形成一層能持續殺菌、除垢并釋放香味的功能透明保護膜,從而避免了普通消毒液清洗后留下的刺激性異味。此外,用這種專用清洗劑的強大殺菌除垢功能,可以快速清洗電話機手柄線,使手柄和連線清潔如新。
作為一個專業的電話清洗服務行業,翁倩接著又想出了新的業務圈子。她從一份全市的無人值守的IC卡公用電話統計資料得到啟發,決定結合整個城市形象和大眾健康來向電信部門推廣自己的電話清洗業務。
為此,她經過一翻精心而周密的準備,將一套關于公用電話保潔消毒有利于提升電信部門的企業形象,和給廣大市民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的可行性計劃書,分別送到了電信公司和聯通公司市場部的相關領導手里,并對自己那一整套現代化的清洗技術作了詳細的介紹。經過兩個月的來回奔波與努力,她終于以每月25元的清洗價格,簽下了電信公司在主城區里共5678部、聯通公司2856部無人值守的IC卡公用電話機的保潔消毒業務。
這筆大業務給接下來,翁倩原有的幾個人明顯顧不上來了,她趕緊從勞務市場招了12人進來,再對全市所有的IC卡公用電話進行片區劃分,又按人頭實行片區負責制,各自負責自己區域的IC卡公話機清洗消毒。為了完善管理,把兩家電信公司交的這筆大單做得無可挑替,翁倩要求工人們每次清洗后,都必須貼上有新的清洗日期和清洗工號的標簽。自己親自不定期的去分區抽查、督導,如發現做假,將雙倍扣發工資,嚴重的將開除他們。
有了這一整套的清洗技術和管理方法,新的業務也源源不斷的找上門來,翁倩對此更是應付自如。如今的翁倩,除去工人們的工資和所有的花消外,她的年收入已在100萬元以上。但作為電話清洗這個服務性的行業,她一點都不敢怠慢,依然是那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力求把廣大客戶的清洗服務做得更周到,更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