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在《燕歌行》中將秋天以凝練的文字描摹,向世人展示了秋日帶來的自然變化。人類作為自然之子,應時令之氣會產生身體發膚的改變。尤其人到中年,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感秋氣而疾病發的現象比較多見。下面的疾病通常在多事之秋造訪中年朋友們,大家可要提前做好嚴防“秋病”的準備喲!
【中年秋病檔案1】
秋病主角:司蕊韻女 44歲
秋病定義:傷風感冒
秋病緣由:第一場秋雨剛過,我就開始頭痛、咳嗽、咽痛、發熱,渾身沒勁。難怪人家說40多歲的女人是“紙老虎”,看似潑辣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實則連一場小病也躲不過去。天一涼,體質就不爭氣,感冒發燒成了家常便飯——秋天成了我最怕過的季節!
專家論秋:秋天早晚溫差大,在氣溫下降和空氣干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特別是當環境氣溫低于15℃時,上呼吸道抗病力下降,因此秋天是傷風感冒的多發季節。如果不及時控制,甚至還會引發肺炎、心臟病等并發癥,體質較弱的中年女性通常是秋季感冒最早的被襲擊者,并作為源頭傳染給密切接觸者。
俗話說“春捂秋凍”,建議免疫機能開始走下坡路的中年人,從秋天開始即進行耐寒鍛煉,如用冷水洗臉,多做戶外活動,有效增強人體的冷適應能力,并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注意保暖;多飲水、多吃水果;每天開窗通風30~60分鐘;盡量避免接觸感冒患者,接觸到感冒患者或他們碰觸過的東西后要洗手,手指還要遠離眼睛和鼻子。
【中年秋病檔案2】
秋病主角:陳曉娣 女 41歲
秋病定義:面癱
秋病緣由:一進9月,早、晚天氣突然轉涼,可是中午的“秋老虎”卻比夏天還厲害。滿頭大汗的我下班回家先開空調,身上是涼快了,可是臉上開始覺得不對勁——一邊的腮幫子發麻,不聽使喚。我趕緊照鏡子,里面嘴歪眼斜的丑女人嚇了我一跳!戴上口罩直奔醫院,發現和我同病相憐的人還真不少:有的是秋天中午熱,開車吹了風;有的是夜里開窗受了風;還有的是像我一樣被電風扇、空調的風吹歪了臉……總之都是秋天的“賊風”惹的禍!
專家論秋:秋季氣候變化多端,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就容易發生“面癱”,老百姓說的“讓風把臉吹歪了”即是“面癱”,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西醫稱之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30~50歲的中年人往往是秋天“賊風”迫害的主要人群。面癱發生后,會像陳曉娣一樣面部不對稱,口角、人中明顯向健康側歪斜,不能鼓腮,吃東西時食物常塞在牙齒和腮幫子中間。面癱既影響美觀,也會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預防的關鍵是避開秋風的侵擾,大汗、沐浴、睡眠、運動狀態下不要只圖涼爽,警惕風寒邪氣對面部的侵襲。發生面癱后,應盡快到正規醫院進行針灸、理療、按摩、藥物等治療,對治愈面癱大有裨益。
【中年秋病檔案3】
秋病主角:佟成功 男 42歲
秋病定義:帶狀皰疹
秋病緣由:按理說我這個年齡正是年富力強身體棒的時候,可是我發現自己剛過了40歲,就一茬接一茬地鬧毛病。前兩天我蒸過桑拿后受了風,先是疲倦、發熱,第二天發現腰、小腹部出了許多紅斑,后來又變成綠豆大的水皰,一陣陣火辣辣的針刺樣疼痛讓我坐臥不安,苦不堪言。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我這是中老年人秋季高發的帶狀皰疹,是病毒感染的體表反應。
專家論秋:佟先生發生的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沿神經纖維分布的皮疹。初秋之季,天氣變化無常,冷熱不均,中年男性往往在酒后、大量出汗或呼吸道感染后抵抗力下降狀態時發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趁虛而入。帶狀皰疹越早治療越容易治愈;反之,則病情加重,疼痛加劇,輕者留有后遺神經痛,重者會發生意外。因此,中年人入秋后應更注意從飲食、運動、作息方面加強調養,增強對病毒細菌的免疫力。帶狀皰疹發生時,應到正規醫院進行止痛、抗病毒治療。
【中年秋病檔案4】
秋病主角:索文 男 45歲
秋病定義: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
秋病緣由:我這人最怕熱,過了立秋,涼爽的日子終于來了,我的胃口大開。周末我帶著全家到火鍋城大撮一頓,冷飲料喝了個痛快。雖然以前我有慢性胃炎的毛病,可也沒覺得明顯不舒服。沒想到的是睡到后半夜胃就開始抗議,泛酸、惡心、嘔吐,趕緊到醫院看急診,一做胃鏡,不但胃炎復發,又出了胃潰瘍的大問題。唉,年齡一大,胃腸道都嬌氣起來了!
專家論秋:應該說,年齡大了、天氣涼了,胃腸道就嬌氣了。這是因為人體受冷后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隨之下降,一些原來就有胃病的人常常容易復發,嚴重的會發生胃出血、胃穿孔等種種并發癥。另外,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增加,這又會使胃腸道負擔加重,因此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要注意飲食調養,以溫軟易消化食物為主,定時定量,戒煙禁酒,避免受涼,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來維護胃分泌的正常節律。當然,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也是中年人養護腸胃的關鍵。
【中年秋病檔案5】
秋病主角:雷準 男 50歲
秋病定義:心絞痛
秋病緣由: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幾天我早起晨練,總感覺乏力、頭暈、心慌、胸口還悶悶地疼。到醫院一做心電圖,醫生告訴我天氣冷了,我這個年齡的人極容易發生心肌缺血,胸口悶痛感是心絞痛的表現,需要馬上住院治療,否則心肌缺血繼續發展,將危及生命。看來,秋天對中老年人來說是一道養生的關口呀!
專家論秋: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由于天氣變涼,氣候變化引起的冷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心臟負荷加重,心臟及外周血管缺血。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體內水分消耗過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都易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在秋季應注意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緒波動;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體力活動時要循序漸進,防止過度疲勞,定時定點休息。老年人最好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藥。
●秋季養生通用指南
人到中年,又逢多事之秋,人體的生理活動對自然界的冷暖變化一時難以適應,造成一些疾病呈高發態勢加重人們的悲秋之感。如何化“悲秋”為“樂秋”,以下的通用指南將為您的生活打開幸福之門。
A 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立秋之后,應22:00時前入睡,7:00時前起床,6~8小時的睡眠必須保證。
B 飲食攝養
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C 精神養生
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凄涼、垂暮之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D 運動護養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秋天氣候多變,天氣漸冷,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提高身體機能。
(本文指導專家:北京順義國醫醫院 薛鉅夫教授)
專家簡介:薛鉅夫,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承父薛培基親授,從師于我國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的學術傳人、現代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祝諶予教授。從事中醫工作30余年,鉆研醫理,勤于臨床,療效卓著。歷任北京順義中西醫專家門診部主任、北京順義國醫醫院院長、北京杏苑國醫館館長、北京施今墨醫藥學術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千金方糖尿病研究所所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