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快兩個月了,雯雯好像還沒進入狀態,上課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聽課注意力不能集中,作業拖拖拉拉,晚上不到10點就瞌睡,早晨睡到7點也叫不起來。爸媽很著急,忍不住要數落她,但一說她,她就發火,“煩死了!”“累死了!”成了她的口頭禪。在班上也判若兩人,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吵嘴。老師也反映,她開學后做作業很粗心,一些簡單的問題都會弄錯。
這孩子到底怎么了?以前她可是很乖的啊!雯雯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爸媽對她期望很大,不放棄任何讓她多學習的機會。每到暑假,不惜本錢地給雯雯報一個又一個的學習班: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爸媽總認為,就算她以后成不了鋼琴家、舞蹈家,現在多學點也沒壞處。本以為,這些智力投資能給孩子增加自信心和競爭力,卻沒想到得到這樣的回報,他們能不著急嗎。
聽了爸媽的敘述,醫生又跟雯雯做了一番交談。之后,醫生告訴爸媽,雯雯有些輕度的厭學傾向,原因就在于爸媽對雯雯的教育過了頭,陷入了過度教育的誤區。爸媽一聽愣住了:“對孩子的教育也會‘過頭’嗎?”
喋喋不休也是一種過度教育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過度教育指的大概就是給孩子過多地“開小灶”,導致孩子消化不良。事實上,過度教育涵蓋的內容很廣,包括以下幾方面:
1.過分強調早期教育和特長教育:這恐怕是現代家庭最常見的教育誤區。父母總想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要知道,早期教育和特長教育固然重要,也要因人而異。如果不考慮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個性和氣質差異,一味給孩子“惡補”,很可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嚴重的會因此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影響正常的課堂學習。
2.過度干涉:這類父母對孩子總是喋喋不休,事無巨細,樣樣過問。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天性被束縛,健康的成長被限制。自理能力差,難以適應他所生活的社會。
3.過分處罰:與過分保護相反,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格和苛刻,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客觀現實,僅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別的孩子能做到,便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過分重視父母的威嚴,如果孩子違抗命令或犯錯,便感覺自己的尊嚴受到冒犯,挖苦、辱罵孩子,甚至對孩子進行體罰。
過度教育的危害不僅是學習障礙
1.過度教育,導致學習障礙。過分強調早期教育和特長教育,使孩子的休息和自由玩耍時間被大量占用和剝奪,父母的強迫、過多的智力刺激,剝奪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快樂,使孩子喪失好奇心和求知欲。久而久之,孩子便對學習產生抵觸和抗拒心理。這也是當今許多孩子厭學、恐學和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
2.過分干涉,導致逆反心理。父母對孩子事無巨細,樣樣過問,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即便你說得對,他也不肯照辦,甚至對著干。而且,由于干涉多,賞識鼓勵少,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容易引發無助、無能、自卑等心理沖突,在人際關系和適應社會方面,容易發生困難。
3.過度處罰,導致孩子性格缺陷。對孩子過于嚴格、苛刻,使孩子感受不到親情和愛,在恐懼、壓抑的環境中長大,會使孩子變得壓抑、自卑、優柔寡斷,或者相反,變得沖動、冷酷、脾氣暴戾。
該如何對孩子適度教育
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齡段的心理需求和成長規律,講究教育方法和技巧,一定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健康,更快樂。
1.早期教育和特長教育,要從孩子的個性、氣質類型、潛能特點出發,注意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快樂感,只有出自興趣的學習才是主動、快樂、不容易厭倦的。
2.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不要過多干涉。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能干涉和代替,要允許孩子自己探索。
3.不要對孩子大包大攬。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學會用自己的腳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發展自我責任感,幫助孩子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取各種能力。
4.尊重孩子,不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對孩子的設計和規劃,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而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入到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鼓勵孩子不斷地超越自己,體驗生命的價值和快樂。
據《家庭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