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濟南泉城路上24家知名商家共同簽署“文明誠信公約”,承諾公平交易,堅持文明經營,,共同為消費者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在山東,文明誠信經營已成為商家的共識。
時間提前一個月,歷時兩年之久的“濟南城市精神”——誠信、創新、和諧正式提煉出臺。
誠信山東的建設緊鑼密鼓。
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區域文明進步的根本所在。誠信作為一個立身行事的基本道德規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遵從和光大。從一貫崇尚誠信美德的齊魯先圣到繼承創新著“仁義禮信”傳統的勞動人民,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山東人講信修睦、真誠做人、誠信做事的道德行為。山東的優良誠信傳統可謂有口皆碑。
富有山東特色的誠信文化,已積淀成為山東人民最為寶貴的精神與文化財富之一。山東省積極推進的“誠信山東”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全民的誠信意識,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更加優化,極大促進了山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展: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安定團結,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誠信作為山東省一個最重要的區域文化特征,是山東在當前市場經濟中最可寶貴的人文資源,弘揚“誠信山東”這一將齊魯傳統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人文品牌,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
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山東人以其誠實、守信的形象享譽全國。在威海經商的楊正權就是山東誠信形象的一個突出代表。 楊正權從部隊退伍后先后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鎮辦企業的廠長。在鎮辦企業時,廠里有人由于摻雜使假把一宗大買賣搞砸了,企業由此步入低谷。1984年楊正權辭去公職辦起一家經營海產品的小店。4年后,楊正權把原企業的9萬元欠款償還一清。
有年秋天,一場大火把一個供貨商的一大摞賬本化為灰燼,其中包括楊正權簽了字的一沓子貨款單。供貨商憑記憶整理出2萬元的供貨賬目,忐忑不安地撥通了楊正權的電話。楊正權忙安慰他:“供貨單我這有底子呢,我馬上查,你明天過來提款就是了。”讓供貨商想不到的是,楊正權查出來的數字,竟比自己憑記憶整理出的數字多出來18000元!
楊正權尚德守信,是山東人誠信形象的一個縮影。在齊魯大地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共鑄誠信形象、建設誠信山東”活動中,一個個誠實守信的故事被到處傳誦。
在黃河三角洲的東營市,人們立足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把誠信道德教育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全市農村探索實施文明信用工程,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村文明誠信風尚的形成。 他們首先明確標準,制定出臺了相關文件、規定,對“文明信用戶”、“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工商戶”、“文明信用企業”和“文明信用鄉鎮”五個類別的評定條件分別進行了細化、量化,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爭有目標、趕有方向,心里亮堂。
東營市制定出了以“三個優先四個享受”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優惠放貸政策,凡被評定為文明信用單位,可“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優先安排支農資金,優先安排支農再貸款”,并“享受貸款證服務,享受送貸上門服務,享受國家利率政策規定范圍內利率優惠”;文明信用戶可根據信用等級分別享受1—5萬元以內的信用農業貸款和適當額度的信用消費貸款。 農民通過創評“文明信用戶”,能夠及時、方便、優惠地獲得貸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貸款效率。農民貸款難、農信社放貸難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加快了農民奔小康步伐。越來越多的農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道德也有價,誠信才是金。爭當文明信用戶成為一種時尚,擁有信用證成了一種光榮,講誠信成了一種風氣。
山東悠久的誠信文化和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成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明辦、中國現代史學會聯合編寫了《誠信山東》讀本日前出版發行,這對于在全社會廣泛宣傳齊魯大地優良的誠信傳統和“誠信山東”建設的成果與經驗,在國內外深入宣傳山東誠信的人文環境、推廣山東誠信的市場品牌,對于宣傳山東在國內外的良好信用形象,深化國內外讀者對誠信山東、平安山東、文明山東、和諧山東的認知,有著極為重要的的意義。
行春風,播夏雨,建設誠信山東,擦亮誠信品牌,日益成為山東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頭戲。全省各種形式的誠信主題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豐富多彩,誠信建設考評體系正在探索中逐步建立。政務誠信、行業誠信、企業誠信、個人誠信正在煥發出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