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部隊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步兵乘坐裝甲輸送車實施機動作戰的機會增多,因此,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研究輕武器乘車射擊的意義就非常重大。通常情況下,步兵在以下幾種時機實施乘車射擊:一是完成一切戰斗準備向敵前沿沖擊時;二是在行進間突然向敵進攻時; 三是與敵遭遇時。下面結合我軍現裝備的63式裝甲輸送車談機械化步兵如何乘車射擊。
乘車射擊特征
乘車訓練會感到乘車射擊與地面射擊差別較大,且具有以下特點:
據槍動作受裝甲車影響較大,穩定性較差機械化步兵乘車射擊是指射手利用裝甲車的載員窗或射擊孔使用手中武器向敵人進行射擊。射手隨車輛一起,經常處于顛簸運動中,射擊姿勢難以穩固,不可能做到精確射擊。第一是上下震動。由于路面不平,引起車輛減震裝置的伸縮,使車輛的重心產生上下震動。車輛震動時,對射彈的高低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對其方向影響不大。第二是方向擺動。由于車輛方向裝置的空回,或轉彎規避障礙物等,造成車輛在水平面上產生方向擺動。方向擺動對射彈的方向影響較大,而對高低影響較小。第三是慣性晃動。當車輛加速或減速時,由于射手身體的慣性,會產生前后晃動,嚴重影響射手據槍的穩固性,使射彈產生偏差。由于以上三種因素不同程度地同時作用,更增加了穩固據槍的難度。
射擊有利時機極為短暫當進行行進間射擊時,由于受車身晃動的影響,射手射擊的有利時機極為短暫。利用短點射實施概略瞄準射擊成為射擊的主要方式。當進行短停射擊時,射手可利用車體瞬間停頓的短暫時機,快速瞄準進行射擊。
視射界相對較小,不易觀察和及時發現目標實施乘車射擊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車體頂部的載員窗口進行射擊,另一種方法是利用車體兩側的射擊孔射擊。射擊孔的觀察視射界非常有限,對于射手及時發現目標和據槍瞄準影響較大。
對運動目標射擊提前量難以把握特別是裝甲車在沖擊過程中,對運動目標既要取好提前量,又要進行高低的修正,因為向前運動時,與目標的距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目標與裝甲車同時運動時,還要考慮相對速度的大小和求取提前量等問題,有時需瞄在目標的前方,有時需瞄在目標的后方。
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試想一下,乘車射擊時,如果車輛與目標都是處在運動狀態,該如何掌握呢?如果目標出現在車輛運動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由于車速與彈頭的飛行速度相差太大,一般不需修正,瞄準目標的中央仍能命中。如果目標在車輛的側方出現,射彈的飛行方向可分解成兩個方向:一邊以初速向目標方向飛行,一邊以車速向車運動方向飛行。因此,如果直接瞄準目標射擊,必然產生偏差。所以要想準確命中目標,就必須要有一定的修正量。而對于運動目標而言,除修正量之外,還要取適當的提前量。下面就側向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的瞄準作為分析。
對固定目標射擊的修正量
對側向(包括側前、側后)固定目標射擊的修正量可用車速乘以彈頭的飛行時間,再乘以射向與車方向夾角的正弦值求得。理論上講應該嚴格按公式計算,但在實際射擊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均可導致射擊誤差,一般情況下,當角度較?。?0°左右)時修正量減半,當角度較大(45°左右)時乘以0.7。比如,裝甲車在丘陵地的運動速度大約是20km/h,發現目標時,駕駛員應適當減速并保持勻速前進配合射手射擊,此時車體的運動速度大約在3m/s,目標與車體的角度約為30°,通過計算所得,對于200m距離上的身靶射擊時修正量大約是45cm,也就是說,必須瞄在目標的正后方45cm處才能命中目標中央,而人形目標本身寬度為50cm,瞄準時只需將準星的一側瞄向目標的后邊緣即可。為便于瞄準,通常還需換算成人體數,即將上述方法計算所得修正量(米)再除以人體寬度(側身目標的人體寬度為0.4m)即可。
對運動目標射擊的提前量
乘車對運動目標射擊時,既要修正射手自身運動對射彈命中的影響,又要考慮目標運動對射彈的影響(即取提前量)。首先把運動目標看作是相對固定目標,求出修正量;然后算出運動目標的提前量(提前量的計算方法與對固定目標修正量計算方法相同,只不過這時的角度是射向與目標運動方向的夾角)。當目標與車體運動方向相反時,加上目標的提前量,瞄向目標運動的正前方;當目標與車體的運動方向一致時,減去目標的提前量。比如,按照常規要求,戰場上跑步前進的敵人運動速度大約是3m/s,與裝甲車減速行駛時的速度大體相當,也就是說提前量與修正量近乎相等,這時瞄準目標的中央即可。當然,這只是一種特例。一般情況下兩者總是不等的,修正量減去提前量,有可能得正,也可能得負。正負只能說明瞄準點選取的方向,正值時選在目標運動的后方,負值則選在前方。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在目標中心點分別畫出提前量和修正量,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圖示:
嚴格地說,高低也應修正,但對直射距離以內的目標射擊時,可不作修正。
乘車射擊方法
63式裝甲輸送車是我機械化步兵分隊的主要裝備。該輸送車是我國1960年代初自行研制成功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該車采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方案,動力-傳動部分位于兩駕駛室中間,車體的中、后部為載員室,可乘13人,車體尾部有后艙門,兩側各有2個簡易射擊孔,頂部裝有一挺12.7mm高射機槍,其兩側各有一個載員窗,供人員在乘車射擊時使用。綜合來看,該裝甲輸送車,車體空間較大,可供射擊位置有6個,基本上能夠滿足對來自不同方向之敵的射擊需求。
下面來看看射手們應怎樣利用手中的武器進行乘車射擊。
81式自動步槍
自動步槍手通常在載員窗口利用頂部裝甲板作立姿有依托射擊。射界區分為:左載員窗口負責左前方、左側方及左后方;右載員窗口負責正前方、右前方、右側方及右后方。射擊時射手肘部可依托裝甲車頂,但槍身不接觸車體,握槍要稍用力,眼睛通過準星進行搜索;短停頓射擊時,應利用車輛短停頓時機,快速準確瞄準、迅速果斷擊發。利用側方射擊孔射擊時,通常取跪姿,臀部不宜坐于腳跟上,左肘也不宜放在左膝上,以減少震動。利用射擊孔射擊時,由于有利時間極為短暫,射手必須本著抓住時機的原則進行快速射擊。行進間射擊時,兩肘盡量不靠在裝甲板上,以保持據槍的穩定性,發現目標,迅速概略瞄準,果斷擊發。
81式班用輕機槍
班用輕機槍通常架于乘載室右載員窗前裝甲板上,射向為正前或側前方,以短點射火力消滅敵人。由于車輛運動速度快,車身震動大,射手身體不穩,所以,射手乘車射擊時無法精確瞄準,主要采取概略瞄準。瞄準時,在自然貼腮、使準星缺口概略平正的基礎上,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準星與目標的關系位置上。行進間射擊時,為保持穩定,防止車輛顛簸時腳架跳動,也可用左肘支撐,左手托槍進行射擊。對于運動目標可選擇待擊或追隨射擊的方法進行,以追隨射擊為主,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敵消滅。
69式“四零”火箭筒
“四零”火箭筒射手通常位于乘載室右載員窗,將火箭筒架于頂部裝甲板或采用立姿實施射擊。射擊時,除射手門窗不關外,其余門窗都應關閉,以防筒尾噴火燒傷其他人員。副射手應在車內取出火箭彈,結合彈尾后,交給射手裝填發射。射手在射擊時應盡可能將身體靠在載員窗的后部,兩腿分開,左手握火箭筒架腿,左大臂緊靠身體。射擊時應在提前量的基礎上再加上風偏的修正量,最好的辦法是在據好火箭筒后先按當日的平均風速進行修正,實際射擊時,再根據風速略做修正,這樣就不至于貽誤戰機。
射手搭乘裝甲輸送車在運動中受到道路狀況和自身機械構造的制約和影響,其運動速度和方向是不斷變化的,目標相對于射手,其運動速度和方向也是無規律的;乘車射擊時,條件復雜,難于精確計算提前量,同時可供射手射擊的時間極為短暫,射擊機會稍縱即逝,要求射手取提前量要快,據槍、瞄準要快,同時要克服地面射擊時的動作習慣,擊發要適當果斷,堅持減小晃動和抓住時機的原則,并要在平時的訓練中積累經驗,摸索規律,這是提高乘車射擊命中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