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教堂聆聽圣經
剛到美國,最難耐的是周末的寂寥。鄰里之間互不往來,大多留學生都在忙著打工,更 無暇串門。倒是有工作和有全額獎學金的留學生日子好過點,無太大的生活壓力,一到周末 就想找朋友聚聚,或到周邊景點走走、看看。
與我同一層樓的張先生是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他是一名基督徒 ,每周都要到教堂去兩次。他告訴我,講圣經的女牧師是曾在臺灣非常走紅的一位歌星,后 因一次愛情的挫折,從此篤信宗教,入了基督教。“聽說,這位漂亮的女牧師,迷倒了來自 大陸河南省的一名青年男導演,兩人情意綿綿,已公開同居。”
張先生的介紹頗令我新奇,一是想去看看這位漂亮的女牧師,二是也想多結識一些朋友 。
第二個周末的晚上,我隨張先生一同來到位于緬街的一個小教堂里。教堂修得很別致, 遠看像一座音樂廳。不大的教堂里已坐滿了信徒,大約有二、三十人。十字架下,一架黑色 的小鋼琴正發出悅耳的琴音,一位金發女郎在彈奏著圣經歌曲。幾位女士手捧歌譜立在一旁 輕輕合唱。
這時一位年約三十五、六歲、面容俊秀、身材窈窕的青年婦女微笑著向我們走來。
張先生給我們做了相互介紹、原來她就是那位女牧師。
在當天的聚會上,我也見到了河南省那位青年男導演,三十掛零,英俊、瀟灑,很有男 子漢氣概。據說他是來學習的,時間早已過期。在邂逅了女牧師后,便不準備回去了。如今 ,他已加入了基督教。
當晚,我第一次聆聽女牧師講圣經,更多的是聽她講她如何接受圣經的故事。其間,也有 一兩位基督徒上臺傳授如何接受基督教的。整個氣氛很融洽,大約進行了兩個小時。
免費晚餐免費英語
從此以后,我幾乎每周都要隨張先生去教堂。有時周六,有時是周日。但我更多的是周 六晚上去。
因為周六6點鐘之前趕到,準有免費晚餐。晚餐很隨便,像國內的快餐,兩個葷菜,三 四個素菜。而遇到每月一次的“福音聚會”時,菜品就極其豐富,幾十種菜肴令你目不暇接 。
其中大部分是大家自備的。
教堂里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一到福音聚會日,凡有家庭的都要親手做一份好吃的菜獻 上,供大家分享。單身者可免交,也可自愿送菜。大家只是希望更多的朋友一齊來與他們分 享品菜的快樂。而“分享”一詞在教堂里使用率極高,即每個基督徒受教的經歷和所行的善 事,以及自己的快樂、幸福等,他們都希望大家能與他一齊分享,其樂融融,確乎有一種大 家庭之感。這對初到美國的單身留學生來說,確有一種誘惑力。不少留學生受到此感染,時 間一久,自然會加入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
“我們這里還免費辦英語班,分初級,中、高級班。每周六下午2點至4點,是初級班; 周日下午2點至4點,是中、高級班。如果你想學英語,可到我們這里來免費聽課。”向我介 紹的是來自北京某歌舞團的女演員,她是隨夫來美定居的,半年前已加入基督教。她英語很 好,自愿承擔教學義務,主要負責初級班。
紐約法拉盛有一所語言學院,三個月下來,要近300美金。因此教會英語班吸引了不少 初來美國的留學生。他們在這里補習一段英語后,再跳級到語言學院進修。但惟一代價是必 須親耳聆聽牧師講圣經。有些留學生起初只抱著來學英語的,但時間一長,耳濡目染,便不 知不覺鉆進了圣經里。
其實,教堂圣誕前后舉行的各種音樂會、慶祝活動也全是免費的,有的還提供交通。不 過,“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堂的目的很明顯,就是以這種親情、感情籠絡你,讓你不知不 覺受其感染,自覺加入教會。
這種潛移默化的傳教行動,中國留學生很少能跟它完全絕緣。而不知為什么,半年多了 ,我依然與宗教離得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