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城市文明的直接載體,又是城市成長以至走向成熟的營養和土壤。但她又如一個活潑多變的精靈。只可感觸而卻難以描摹。有時她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我們只能在這個城市的精神風貌上體察到她的慧光;有時她又落地為物,使我們真切地看到每個有機或無機的生命體上彰顯著的倩影。因此,要解讀西寧近年來的城市文化精神,用簡單和直接的方式或許更為妥帖。
一、從城市的廣場說起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伊里爾·沙里寧
西寧,有兩座標志性的廣場——新寧廣場和中心廣場;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小型文化廣場。
廣場首先是屬于市民的。當我們城市的每一座廣場落成時,市民們便會自發地涌到剪彩現場,此時,每個人都覺得偌大的廣場上,有一席空間是屬于自己的。正像最早的廣場是由一個自由的集市形成一樣,廣場是一個自由的公共場所,這個場所最能體現城市的精神風貌。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市民們走出狹小的辦公室和有限的家居,來到這樣一個公共場所里做些什么?
傍晚的城市燈火輝煌,有錢人可以在各種高檔娛樂場中揮霍釋放多余的能量,然而普通市民自有自己要去的地方。走出眾聲喧嘩的商業街和密集分布的居民小區,他們希望擁有一個自然景觀和藝術景觀相結合的消閑場所,而且是一個沒有任何歧視性的公共空間。在這個體現人性設計的空間里,有個人自娛自樂的表演空間,有獨處靜坐遐思的空間,有兒童游戲的場所,也有適合各種殘障人士的輔助設施。廣場也是漸漸地培養市民性情的最佳空間。
新寧廣場落成后不久,就出現了“中外歌曲大家唱”的現象。每天早晨和傍晚,就有十幾個歌曲演唱愛好者在這里自發地演唱中外歌曲。這一現象一直在廣場延續著,直到前不久的一個周末我去廣場散步,遠遠地就聽見有上百人在合唱,“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黑壓壓一片人潮,將臨時組建的幾個樂手圍在中間,他們唱得認真而自信,唱得積極而向上。間歇時,我小聲問身旁的一位中年男性,你每天晚上都來唱嗎?他說,幾乎是這樣。我說,愛好唱歌?他說,也是,也不是。唱唱歌可以帶來好心情,況且唱歌也是一種活動,就像伸胳膊甩腿可以鍛煉身體一樣……他們的目的很簡單。但天天唱一陣歌曲的確陶冶了一批人的性情,歌曲悠美的旋律和歌詞愛與美的主題,像春雨那般“潤物細無聲”,漸漸融入每一個自由參與在“大家唱”活動中的市民心中。
還有許多活動,比如說晨練。晨練,在廣場體現的最顯著的特征是集體晨練。這種集體意識再次激發出退離休個體老人的集體意識。集體,是對個體產生懶散作風的最后增援。廣場也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自由“集中”的場所;鍛煉之余他們在這里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論天下大事,論家長里短。這里的人際關系松弛、松散;是獲取信息,發表言論,釋放郁悶心情的最佳場所。劉易斯·芝福德曾對古希臘城市的對話功能給予充分而詳盡的論述,今天看來仍未過時。他指出:“廣場是一個專門用來進行有意義的談話的最廣泛場所。對話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政府與市民建立親和力的最佳場所。”
無論是富有的豪族,還是生活窘困的貧民,無論是本城市的居民,還是暫時棲居于此的外地民工,廣場都以它特有的功能開放與包容各階層人士。
2004年夏季的一個晚上,已臨近11點,廣場的人漸漸散去了,我和一位朋友因一些事情還沒有談完,索性坐在廣場的休閑凳上繼續討論。這時,我們注意到左前方有一位男青年面對草坪,一支歌接一支歌不停地唱,唱得都是流行歌曲;并像站在舞臺上似的做著各種不同的手勢。這位男青年就這樣一支歌接著一支歌地唱,直到臨近深夜12點。后來,我和朋友終止談話,一直聽他唱。他的歌聲不算專業,但帶著強烈的感情,最后嗓子已有些嘶啞了。朋友走上前去拍拍男青年的肩說:“朋友,已經這么晚了,回家吧!”那男青年轉過身來,垂下頭說:“只有這兒能接納我,容我一晚上地唱,不然我會崩潰的。在任何地方,別人都會說我神經病,并趕我走的。”朋友問男青年,住哪兒。男青年說,是外地來西寧打工的,在師范大學西邊租了一間民房。朋友問,有什么不順心的事,他猶豫了一下慢慢地說,家鄉的女朋友變心了……
所以,一個城市擁有幾座廣場是多么重要,在這里可以約定俗成地建立市民的性情和涵養,并容納新移民的靈魂棲息于此。廣場使城市產生節奏和流動感,廣場,永遠保持著一個城市的生機和活力。
二、城市文化的對外交流
交流,對于人和城市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個課題。沒有交流就沒有新事物,就談不上發展。一個城市的文化經濟發展主要看這個城市是否有流動感,一個具有流動感的城市說明這個城市很有人氣,有人氣的城市必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所以,城市文化的對外交流是很重要的。交流對一個城市而言不外乎有兩種方式,那就是走出去和請進來。
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民間行為,從戲劇音樂演出到書法美術攝影展覽,西寧市近年來文化藝術交流漸漸頻繁起來,這種頻繁與國家政府的一些決策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說提出“西部大開發”政策,并建立了到西部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許多有遠見的投資商先行到西部考察,當然這中間就包括西寧。看到這樣的形式,許多媒體就開始做西部的文章,包括中央電視臺2003年開辟“西部頻道”,繼而帶來的就是西部旅游熱。
西寧市近年來在文化旅游上打出了“夏都”品牌,尤其是5—10月是西寧市的旅游高峰。我市的文學藝術界也看準了這樣一個時機,在此期間積極組織策劃有關演出展覽和對外交流活動。
比如2003年10月10日,由西寧市政府出面,西寧市委宣傳部和西寧市文聯主辦的《中國夏都——西寧市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赴上海浦東新區展出。攝影作品70幅,美術作品60幅,書法作品80件。
首展日觀眾絡繹不絕。上海人民對青海的自然風光和風土民情以及藝術水準甚感意外,看完展覽后他們向往青海、贊美夏都,對青海的風土民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這樣在留言簿上留言:
沒想到西寧有這樣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藝術水平。
這些攝影作品真美,與我們想象的西部完全不同。
像這樣美麗的地方和這樣的展覽應該多宣傳多主辦。
這個展覽有很強的地方特色,藝術水平不次于東部發達地區。
這項活動是西寧市第一次以文學藝術作品聯合展覽的方式向友好城市徐徐駛去的文化方舟,顯然這次活動所肩負的使命和所產生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近年來我市在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交流活動還很多。
2001年由市文聯副主席劉會彬同志創作出版了兒童文學讀物《小靈通西部行·青海》。此書涉及青海的經濟建設、交通能源、科教文衛、生態環境、旅游民俗。并獲得了國家“十五”工程重點圖書獎。
2002年3月西寧市委宣傳部推出了《西寧文學叢書》九冊。集中展現了西寧文化事業發展中文學創作隊伍的狀況。青海人民出版社將這套叢書推到了當年全國圖書交流大會上。
2002年11月,西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謝承華同志創作、劉鈞等藝人演唱的《青海情》參加了“中國第四屆曲藝藝術節”,這是青海平弦第一次走向全國舞臺并獲了獎。
2002年由西寧市秦劇團排演的秦腔現代戲《湟水情》參加了中國劇協在蘭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獲創作一等獎。
城市的文化交流官方活動是首當其沖的。如今在我們這個城市還有兩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上有影響的文化節日——“中國·青海西寧郁金香節”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節日,是一個城市的盛典,就像一個人展示她的美麗、修養、文化品位的關鍵時刻。這樣的時刻最能夠體現城市的吸引力和創造力;也是一個城市與外界建立友好交往關系,展示城市容貌、風土人情并使之溶入一個大循環圈的最佳時機。
我市政府不惜斥資將“郁金香節”推向世界,請來了友好城市俄羅斯烏德摩爾梯共和國伊熱夫斯克藝術代表團來我市參加“郁金香節”。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市民熱烈的歡迎。市文化局將國外民族風情的演出帶到了街頭引進了社區,西寧市民與他們一起共舞街頭。
這種形式,大大提高了城市市民參與文化節的意識和責任。
更值得一提的是已成功舉辦了三屆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這一節日將西寧和環青海湖沿線各州縣風光通過賽事轉播到全世界。每年,因為有了這一賽事,西寧市民的參與意識進一步增強,體育競技文化所帶來的活力使市民們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文明舉止。關心各項體育運動的人數迅猛增加,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西寧的未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有力地推動了讓世界了解青海,讓青海走向世界的進程,構筑起青海通向世界的橋梁。
如今這項賽事已滲透到西寧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第三屆”環城繞圈賽中,我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場面: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將喝完的娃哈哈塑料罐扔向了正在比賽的馬路上,這時從觀眾隊伍中同時沖出了三個人去撿這個塑料罐;眾多觀眾都責怪孩子的家長沒有管好孩子,這要讓自行車運動員滑倒了,影響多壞啊!通過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大賽事,市民們的文明意識增強了。他們將自己擺在節日主人的位置上,在共同經歷這樣的大節日中打造文明城市的文明市民形象。
三、將大師請進來
近年來,“縱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將海內外的知名音樂大師請到西寧來,事件本身就給西寧帶來了激情和活力。
大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為熱受音樂的市民的無限動力。有時大師效應,比得上多少年的音樂教育。
當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先生踏上西寧的土地時,人們紛紛奔走相告:盛中國來了!
傍晚,熱愛音樂的人們會同時朝著一個方向集中,“音樂就是現場”,與看電視不同,這便是聽眾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所產生的現場氣氛。那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感受:陶醉、忘我、被凈化,聽眾與聽眾間相互感染和作用。
聆聽的時刻,便是領悟的時刻,音樂升華著市民們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境界,一場大師的音樂會結束后,使多少人重新思考文化于生活的意義所在;又使多少人重新矯正生命的走向;從而使多少家長領著孩子走進藝術學校。一個城市的藝術氛圍和市民素質就是這樣將一場場音樂會培養起來的。
俄國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在談到著名音樂家斯克里亞賓時說:“命運,許諾每個人應有他敬慕的人物,又總能以不同的方式兌現這一許諾,只有在我們能敬慕別人,并且有機會去敬慕的時候,我們才成為向上的人……”
2004年9月,首屆青海貴德黃河文化旅游節,請來了著名音樂指揮家鄭小瑛女士。活動演出結束后,我采訪了省民族歌舞團的小提琴演奏員郭守瑛。他告訴我,能得到鄭小瑛老師的排練和指揮,并與鋼琴大師同臺演出是我們做演員的巨大榮幸。排練時我們都很認真,感到壓力很大;大師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認真、嚴謹的藝術態度對我們啟發教育很大……
一個大師的到來,總會給這方地域帶來高貴和健康的東西,并以其人格魅力留下深遠的影響。
這中間我們的政府也積極出面,支持民間企業的文化市場運作。
2001年劉詩昆先生來西寧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市政府在考察了劉詩昆先生的藝術資歷后,決定授予劉詩昆先生榮譽市民稱號。
2002年烏克蘭、敖德薩音樂學院藝術家來西寧演出,市長王小青接見了藝術團全體成員,并向藝術家們贈送了禮物。
在此我將時任副市長的鮑義志先生在一次歡迎酒會上的致詞節選如下:
……走出去,請進來,不僅開闊了城市文化的視野,提高了市民的文化品位,而且,文化發展繼爾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發展又反過來不斷推動文化發展,最終將一個開發中的西寧帶入全國開發建設的大循環圈內。
四、讓更多的人走出去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從歐洲剛剛回來,興沖沖地來到我這兒,描述了她在歐洲幾個城市的見聞。我記住了她對我屈指數出的幾條。
歐洲的每個城市都有許多博物館,而且票價很低,還有免費參觀日。
歐洲城市的音樂廳極盡富麗堂皇。當政者在此項工程中非常舍得投資。
歐洲城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秩序感,一切都在有序的運轉之中。
印象最直接也是最深的就是城市建筑和城雕。她說,他們的古老建筑和城雕上刻寫著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及歷史上發生的大事件。它使這個城市產生了應有的分量和凝重感。
是的,行走產生思想,行走也加重著一個人的生命重量;想象力和創造力便是在你放眼世界的時候產生的。
如果我們這個城市以集團或個人的方式讓更多的各階層人士走出去,再走回來,我們這個城市便會產生更多的城市文化策劃者、創造者和建設者,逐漸形成屬于西寧自己的城市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