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初,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終于出海了。時任該輪值班輪機長、交船副大隊長、總輪機長等職的陳信隆萬分高興,晶瑩的眼淚灑落到蔚藍的大海中:“鑄造巨輪,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終于實現了!蘇聯人譏笑的“中國再過50年,也沒有能力制造出萬噸遠洋輪”的蔑視笑話被打破了!他揚眉吐氣,開懷大笑。此刻,他的心潮象巨輪后面的海浪在洶涌澎湃!這位站在船頭,極目天際的年輕人,是喝明江水長大的壯家兒子。
徒步求學
1925年1明,陳信隆出生在廣西寧明縣海淵鎮海淵街。海淵街地處明江河谷,明江河流過他家的背后。他小時很頑皮,喜歡爬上木頭船,跳入水中取樂。母親為了引導他讀書,對陳信隆說:“不要天天去耍水,要好好念書,將來長大了,有了工作,帶媽媽到外面享福。”“怎樣去?”“坐船去!”“坐什么船?”“坐大船,大得船頭殺豬,船尾聽不到。”船的概念在陳信隆那幼稚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陳信隆資質聰穎,加上學習勤奮,1941年明以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為了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他—b要到南寧念高中。當他得知南寧會考的日期時,離會考只有兩天了。寧明地處桂西邊遠山區,距南寧180多公里,當時交通閉塞,沒有車輛可乘。他步行兩天,趕到考場時,考生已滿額,沒有多余的臺凳。老師看到他大汗淋漓,兩腳起泡的模樣,被他的求學精神所感動,破例讓他坐在地上考試。功夫不負有,從,他考上了。在南寧念高中時,他看了許多有關造船的書籍,進一步認識到英國、日本等島國之所以強盛,是依靠船舶來強國的,他下定了為祖國的強盛而造船的決心。1945年7月高中畢業,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專業。在大學里他刻苦鉆研造船科學,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清末北洋水師將領薩鎮冰的獎學金(民國期間,耄耋老人薩鎮冰閑居在家,他對船舶事業情有獨鐘,把自己的部分積蓄設置獎學金,獎給國內攻讀航海和造船工程的優秀學生)。
技術小子
1949年,陳信隆大學畢業,正好上海解放。陳信隆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作戰。1950年是新中國的建國開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在籌建之中。根據陳信隆的學習專業,組織上把他安排到當時全國最大的大連造船廠工作。當時的大連造船廠是中蘇合營企業,“蘇聯是老大哥”,從技術工藝到經營管理,全是蘇聯專家說了算。高傲的蘇聯人看不起中國人,對陳信隆等技術員不屑一顧,但有志氣的陳信隆以信心和毅力,解決于—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讓對方心服口服,刮目相看。如為了給大連造船廠承修的蘇聯“馬雅可夫斯基”號船一臺缸體銹壞的發動機時,廠里已經澆鑄了12個缸體,由于不合格,通通作廢。剛剛加工好的第13個,卻發現進排氣口錯位10多毫米,報廢單上又要多添一個廢品。陳信隆不服氣,經過認真計算,他認為這個缸體是可用的,并以自己的計算結果,說服了驗刪幣和修貨主,使船得到順利安裝,按時交付。然而交船時換了缸體的柴油機卻冒出了黑煙。頓時,包括蘇方總工藝師阿什門在內的人都指責陳信隆,形成了群攻之勢。可陳信隆堅信自己沒有錯,他與另兩位蘇聯專家—起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經過反復計算和驗證,終于發現冒黑煙的原因是有害空間調得過小,改正后一切正常,按時完成了此次修船任務;又有一次承修蘇聯“巴爾哈什”號船,大連造船廠對該船進行了恢復性大修。修完后該船第一次駛到海參崴,主機便嚴重拉缸。為此,蘇聯海運部及遠東輪船公司發來了由總工程師簽字的要求賠償30萬元的信函,認為大連造船廠使用的材料質量不好。大連造船廠總經理要陳信隆寫一個例行分附艮告給本廠財務部門,辦理賠償該船事宜。接受任務后,陳信隆到該船認真反復地核查分析,發現缸套、漲圈材料等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該船全部鍋爐換新,由飽和蒸汽改為過熱蒸汽,造成拉缸,而這種設計正是來自蘇聯,因此賠償理由不成立。陳信隆的那份分析報告令蘇聯海運部不得不收回了賠償要求。
陳信隆出眾的才華和過人的勇氣,令蘇聯專家肅然起敬。陳信隆在中國人中不算矮小,但在高大的蘇聯人面前,仍是個矮小子,因此蘇聯專家稱其為“技術小子”,其意是一把技術小尖刀。陳信隆的突出表現也引起起船廠領導的關注。不久,他被選送到蘇聯深造。在蘇聯學習期間,他不但努力學習造船技術,還努力學習俄語,使俄語水平達到能夠翻譯的程度。回廠后,他發現廠里不少工藝者嘸技術指標,如修船所用的材料、安裝間隙、質量要求以及軸系安裝等都沒有明確的指標,工作時只是聽蘇聯專家的,或與船長大副協商了算。因此,經常存在各種不同意見,出現扯皮、返工等現象,造成材料、時間等各種浪費。他到蘇聯學習時,看到蘇聯國內出版的《修船廠機械車間工藝手冊》和《船舶軸系找正安裝計算法》兩本書中有工藝要求標準,便托人購買了這兩本書,利用業余時間將這兩本書翻譯出版,從而結束了船廠無工藝標準可依的混亂局面,也提高了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技術水平。直到現在,有許多修船廠還繼續使用這兩本書。
50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截留了新技術資料,所提供的設備也多半是質量不合格的次品。蘇聯人站在一邊譏笑,說中國人在50年內也沒有能力自己制造出萬噸遠洋輪。對此,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頂住了要挾和壓力,周恩來作了批示:“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近年內制造出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萬噸遠洋輪來。”于是,制造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的任務就落在大連造船廠的身上。陳信隆在大學學的是造船專業,又到過蘇聯學習,且在進廠幾年來的修補船舶中顯示出了才華,自然成了制造萬噸遠洋輪的主要技術骨干。他擔任了船廠萬噸洋輪制造領導小組的副組長兼技術攻關小組組長。在攻關小組中,按分工他負責自動控不穩、主減速齒輪出現麻點、造水機造水困難、冷凝系統水擊、滑油壓降保護不靈、鍋爐燒炭、鍋爐過熱器泄漏等數十項技術設計和制造。他帶領攻關小組人員,經歷了設訊繪圖、模型、試制、監制、制造等多個階段的研制工作,廣泛查閱資料,完成子—道又—道工序。每當遇到技術難題,他便仔細回憶在蘇聯進行實驗時的每一項技術細節,解決一個又廣個難題。他們真是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奮戰了5年之久。如果心血有形,那這艘萬噸遠洋輪一定裝載不下!天道酬勤,他們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碩果。1963年初,我國自行制造,長150多米,高24米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終于出海了,它劈波斬浪于世人面前。時任值班輪機長,船副大隊長、總輪機長等職的陳信隆,以大連造船廠第一保證工程師的身份,隨船航行半年,幫助船員掌握操作技術和船只管理。
壯心不已
1965年,陳信隆步入青壯年,正是可挑大梁之時。他有—個夢:讓世界每一段海域,每一個港口,每一條航道,都有中國自己制造的船舶!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他的夢想隨之煙消云散。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之后,各地對知識分子落實了政策,陳信隆才得以回廠當技術員,技術上仍唱主角。回廠第一天就看到,有4艘承修的大倉口萬噸輪因主機拉缸而交不了船,在廠里停泊。當時主持船廠工作的軍代表不懂技術,照葫蘆畫瓢,決定用不合規格的德國制造的柴油機裝進去。這種做法不符合科學,陳信隆堅決反對,據理力爭,但軍代表毫不理會,下令開工。陳信隆那股只月蝌學和事實的勁兒又給激出來了。他到處奔走呼號,并懇求具體施工人員暫緩開工。最后,他的意見得到了交通部專家的肯定,造船廠才把這項改革任務交給陳信隆去完成。通過大量參閱外國技術資料以及反復實船試驗,陳信隆找出了主機拉缸的原因及對策,寫出了分析報告和解決建議,得到了專家們的贊同和肯定。廠里采用陳信隆的建議,迅速解決了問題,泡了兩年之久的4艘萬噸輪順利通過了驗收交付。
1979年,我國要在南太平洋發射導彈衛星試驗,落彈點回收衛星的打撈船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主機則由大連造船廠提供。該船在交船時因質量問題過不了關,大件機件必須全部更換,主機仍由大連造船廠負責。當時國內庫存的相應進口機只有右機型—種,打撈船用雙機,必須有一臺為左機型,重新訂購夕嘀又說沒有庫存,難以按時交貨,為保證導彈按時發射,只能用廠里庫存的右機自己改裝。這種做法尚無先例,時間緊任務重,船廠領導要陳信隆負責改裝。陳信隆迎難而上,帶領各方面人員,夜以繼日地奮戰,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在慶祝導彈發躬成功時,國家對大連造船廠能按時完成此項任務給予了特別嘉獎。
技術是無國界的,10年動亂結束后,陳信隆多次受國家指派,作為技術領隊,組團到歐洲的意大利等國進行造船工業考察。在那里,他為我國造船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收集了大量技術資料。20世紀80年代后期,他隨團訪問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逢上該國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體育館,在設計上實行招標。陳信隆設計出精巧的活動看臺,一舉中標,為該國設計了—座體育館,得到該國人民的贊譽。90年代末,他設計船用高級衛生間單元,德國一家公司看到樣品后,立刻表示要跟我國合作批量生產。
當陳信隆在車間里攻克子—個又一個難題,在船臺上送走子—艘又一艘遠洋巨輪時,他的臉上爬上了無數飽經風霜的皺紋,他已經離休了,但他喜愛造船的雄心仍在。為了把自己學到的造船知識傳授給后代,他憑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過硬的幾門外語,編寫了《鋼材表面處理》、《中日英俄艦船圖解詞匯》等十多部著作。其中《中日英俄艦船圖解詞匯》一書,獲得遼寧機械委1989年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他還人閑心不閑,提建議和提供市場信息,使廠里積壓多年的8臺柴油機發揮了作用,使船廠獲益數百萬元。他有求必應,大連市郊鄉鎮企業經營拆船工業,請他去解決技術難題,付給數萬元報酬,他上交船廠科學技術協會,作為培養新一代技術人員的活動經費。他高瞻遠矚,向國家提建議,到沿海國家興辦船廠后來意見得到了采納,國家組織專家團到外國考察。最近,他隨團到越南西貢,考察定點辦廠事宜,為我國造船工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