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有些瓷器在焙燒時,溫度發生驟變,會發生釉裂的現象。浙江哥窯首先掌握了此規律,運用自然裂紋作為瓷器的裝飾,這種瓷器稱為碎瓷。
素瓷:凡是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繪制任何有色的圖案花紋的瓷器,統稱素瓷。用色彩裝飾陶瓷在我國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還是素瓷。
象生瓷:塑造人物、動物、花卉、果品的雕塑瓷,叫做象生瓷。明清之際,江蘇宜興制作的象生紫砂器,頗有稱譽。乾隆時,景德鎮瓷工開始制造胡桃、蓮子、石榴等瓷器,制作精細、形象生動,藝術價值頗高。
花樣款:用含有寓意的紋樣作為款識,稱“花樣款”,亦稱“記號款”,明代已流行。其形式有:①博古圖案,如八卦、太極圖、琴棋書畫等;②佛教符號,如八吉祥及轉輪王的七珍;③道家符號,如八仙所持物;④其他花樣,如動物類和植物類圖案。
堂名款:將典雅的堂名、齋名和“清賞珍玩”之類的文字燒在瓷器上,作為私家燒藏的標志,這種銘款就是堂名款,或稱私家藏款。堂名款內容包括堂名、居名、齋名、軒名、室名等,此種款在明代以前極其罕見,入清后則各朝皆有。
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經高溫燒成后于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五彩:釉上彩的一種,亦稱“硬彩”。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故名。
粉彩:釉上彩的一種,亦稱“軟彩”。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
青花: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
淺蜂:“淺絳”原是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彩瓷中的“淺絳”系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科,在瓷胎上繪畫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等色,經低溫(650-700~C)燒成一種低溫彩釉。
軍持:一種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語“Knudika”的譯音,又譯作“君持”,其意為“水瓶”,為佛家飲水或凈手之器。
虎子:一種盛器。東漢開始出現,口部似張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圓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兩說,一說是溺器;一說是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