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企業重組、并購或股權轉讓時,為進行合理決策,往往需要聘請專業評估師對目標企業或股權進行價值評估。而長期以來,國內企業為股份制改造、并購或股權轉讓進行資產評估中,通常是采用成本加和法將企業相關資產的價值加和來確定企業的價值,部分股權的價值也往往是按照其股權所占企業全部股權的比例予以確定。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隨著我國產權市場、證券市場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對成本加和法這種評估作法提出了異議:即企業的價值是否就等于企業會計帳面所列各單項資產價值之和呢?而在企業的并購中,49%股權和51%股權的價值之差是否僅僅才是企業全部股權價值的2%呢?我們對此進行了深刻地反思。中評協劉萍秘書長在分析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的現狀時指出,企業價值評估是近二十年來國際價值評估界重點發展的新領域,企業價值評估與傳統的資產評估在理論和實務上都存在較大的不同。企業的價值并不簡單等于企業組成資產的價值之和;部分股權的價值由于涉及到控股權等問題,其價值也并不簡單地等于企業全部股權價值與相應股權比例的乘積。劉萍秘書長進一步指出:我國資產評估行業應當在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和實務上進行新的突破,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
為規范企業價值評估行為,2004年12月30日中評協發布了《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從基本要求、評估要求、評估方法和評估披露等方面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提出了要求。這是繼2004年2月財政部發布兩個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后,我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建設工作邁出的又一重要步驟。
一、適時出臺,強調規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大量出現的企業并購要求合理評估企業和股權的價值,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和實務從而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目前,企業價值評估已經成為國際價值評估行業中的重要領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企業價值評估的需求也呈迅速上升趨勢。由于以往企業價值評估的概念和理論在我國并沒有得到系統的引進,我國企業價值評估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長期單一地使用成本法,收益法運用中對評估假設和相關參數的不當選擇,價值類型不明確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企業價值評估業務在我國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無法滿足各類市場主體對合理評估企業或股權價值的需求。廣大資產評估機構和相關部門迫切需要對企業價值評估進行規范。在此形勢下,中評協組織業內專家進行了研究和分析,起草并發布了《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企業價值評估的準則性文件。
二、立足國情,充分借鑒國際經驗
在指導意見的起草過程中,專家們充分借鑒了國外企業價值評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全面研究了《國際評估準則》和美國、歐洲等國家與地區的企業價值評估準則,力圖將企業價值評估領域的國際經驗引入到指導意見中,另一方面,專家們對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了我國企業價值評估實踐中一些好的經驗。因此,指導意見是既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同時又重視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的特點和對所存在問題的規范。
三、明確定義,澄清認識
國際價值評估界已基本確定企業價值評估(英語為Business Valuation)包括企業整體價值評估、全部股權價值評估和部分股權價值的評估。而長期以來,我國資產評估界并沒有對企業價值評估形成統一的認識和定義。當前我國企業價值評估中存在的侍猓諞歡ǔ潭壬嫌攵云笠導壑等鮮兜哪:泄亍T誆僮髦幸餐蠼笠導壑檔鈉攔欄謀湮黿鍪嵌云笠嫡拭嫠懈韉ハ鈄什募壑燈攔饋R虼耍舜畏⒉嫉鬧傅家餳誚杓斯勢笠導壑燈攔賴睦礪郟魅菲笠導壑燈攔賴畝ㄒ澹杭?“注冊資產評估師對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這一明確的定義,有利于澄清對企業價值評估的認識。指導意見進一步要求在評估對象不同時,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謹慎區分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和股東部分權益價值,并在評估報告中明確說明。
四、規范收益法,成本法不再是任何情況下
的惟一選擇
收益法、市場法和資產基礎法(成本法)是國際通用的企業價值評估三種基本方法,在持續經營前提下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資產基礎法通常不應當作為唯一使用的方法。但在我國評估實踐中,由于歷史的原因,評估機構、管理部門和委托方、使用方等往往都過于習慣成本法,成本法成為了企業評估的首選方法和主要方法。而評估機構在使用此方法時,往往是以各單項資產價值簡單累加的方式對企業整體價值發表意見,較少采用其他的評估方法。指導意見則明確要求注冊資產評估師選擇評估方法時,應當充分考慮評估對象、價值類型、資料收集情況等相關條件,分析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三種資產評估基本方法的適用性,恰當選擇一種或多種資產評估基本方法。指導意見還進一步指出,以持續經營為前提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成本法一般不應當作為惟一使用的評估方法。
近年來。收益法在資產評估實踐中的應用存在著一些問題。相關部門和一些媒體對收益法提出了置疑。劉萍秘書長指出,收益法作為一種國際公認的價值評估方法,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應用范圍。資產評估行業和社會各界不應當因為收益法在應用過程中存在問題就簡單地否定或回避收益法,而應當肯定收益法反映企業整體獲利能力的有效性,同時加強對收益法運用的規范,防止收益法的濫用。指導意見參照國際通行的企業價值評估規范,將收益法作為企業價值評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同時以相當多的條文規定對收益法的運用提出了相應要求:包括分析收益法的適用性、判斷預期收益的合理性、合理確定收益期、合理選取資本化率或折現率等。這些要求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在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中合理運用收益法將會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指導意見還要求在采用多種評估方法評估企業價值時,應當進行必要的綜合分析和協調。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對所形成的各種初步價值結論進行分析,在綜合考慮分析不同評估方法初步評估結果的合理性以及所使用數據質量和數量的基礎上,形成最終合理的評估結論。
五、首次提出重視控股權、非經營性資產等
因素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現代企業價值理論認為,擁有控股權的股東由于其在企業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營銷策略等方面都擁有較多的發言權,因此應當給予擁有控股權的股權份額以額外的溢價。同理,少數股權因缺少上述的決策權。則應折減其價值。在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中,往往忽視了控股權和少數股權對價值的影響。指導意見從規范企業價值評估的角度出發,引導評估師應重視這些因素的考慮。這是我國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一次突破。但考慮到控股權溢價和少數股權折價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在我國尚處于待發展階段,國內資產評估機構和評估報告使用者乃至整個經濟界等對這些理論的接受還需要一段適應時間,指導意見僅原則性地要求評估師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因控股權和少數股權等因素產生的溢價或折價,并應當對是否進行了溢價或折價進行披露。這一做法體現了企業價值評估應有的嚴謹態度,有利于報告使用者合理理解和使用評估結論。
《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將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該指導意見的發布將提升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資產評估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