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于年度盤點的媒體,日后檢索2005年的關鍵詞時,“礦難”仍然會粗暴地擠進他們的視野。悲哀的是,近年來“礦難”已經由“關鍵詞”淪為一個“流行詞”,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無可奈何中增強。
與國務院調查組在興寧設立三處舉報點,旨在徹查礦難背后的瀆職失職腐敗行為形成對照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河南省汝州市竟然上演了如下一幕:為隱瞞當地發生礦難的消息,地方政府從農村信用社貸款,先后向趕來采訪的記者發放“封口費”總計30余萬元。至于為何這么做,當地官員稱“是因為市里有位領導對口管理這家煤礦”。
有關報道中的一個細節值得關注,據負責“封口”的當地官員介紹,“封口費”的發放有具體的級別標準:1、凡是自稱來自中央級大媒體的每人500~1000元;2、凡是自稱來自省內各大媒體的標準是200~500元;3、其他市級媒體200元;4、跨行業、跨地區媒體每人100元。
對于個別欠缺職業道德的記者與報道對象之間存在“有償新聞”的丑惡交易,人們并不陌生,而現在,市場需求竟然創造、衍生出“有償無新聞”的新型交易品種。作為一種明顯違背黨紀國法和社會基本倫理道德的地下交易形式,“有償無新聞”的買賣雙方不可能在一個公開的市場上進行相互試探、充分議價,然而這一畸形的地下交易形式卻最終形成了明確而有效的價格體系,買賣雙方基本認可定價,并據此齷齪地成交。
供求關系是價格形成的基本要素。中央從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重視礦難、接連嚴厲處理有關事故責任人的政治氣氛,使官員群體對礦難消息格外敏感,并產生了控制消息源的強烈沖動。而在諸多因素制約下,礦難的不發生在某種程度上需要依靠運氣,而礦難的發生頻繁到給人以幾乎不受控制之感的時候,控制礦難消息的傳播途徑就成為一項“理性”而可能的選擇。畢竟,比起安全生產的資金投入規模,“封口費”的數量要少得多。更何況“封口費”可以由貸款支付,最終公共財政為個別官員的政治生命埋了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