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0 多年來,美國和全世界為中國的衰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世界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
中國已從全球化在世上最大的反對者、我們(西方)所建立全球體系的最大擾亂者,轉變為這些體系下的合法成員,以及全球化的提倡者。
中國經濟的所有成就與自由化和全球化有關,而全球化的每一層面進一步使中國更加成功。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多人口這么快速地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因而中國對全球化的普遍支持,遠遠高過在戰后以嚴格管制經濟而復蘇的日本,以及因“震蕩療法”而致使社會發展受創的前蘇聯。
結果是,中國以相較于日本、印度和巴西更令人滿意的程度,成為美國和東南亞在推動更自由貿易及投資方面的有力盟友。
中國全球化的成功為其鄰國帶來深遠的影響。印度在中國身上學到了一個經濟更加開放國家所具有的優勢。憎惡外來投資的亞洲人,以及遵從保護貿易傳統的拉丁美洲人,為了與中國競爭,必須對外國投資更為開放并減少依賴貸款。這將轉變第三國家的發展策略,并為美國公司開創范圍更廣的全球商機。
與此前外界的憂懼相反,中國的崛起刺激鄰國的貿易和外來投資,更甚于剝奪他們的利益。事實上,中國近期的迅猛增長率已使日本經濟復蘇,且避免鄰國陷入經濟衰退,可能也同時避免了更危險的全球蕭條。
中國的成功是現代史上最重大的發展之一,不過,認為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突顯出中國對全球的支配,或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威脅是錯誤的。不同于前蘇聯,中國的改革并未試圖改變其他任何國家的生活方式。
中國經濟正面對全球史上最嚴峻的挑戰:銀行業整合、城市化、就業問題,以及在2020年之前發生人口擁擠、少量工人必須負擔多名家庭成員生計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最好的結果將是,中國最終變得像日本一樣繁榮,在某些領域成功,但在另一些則落后。中國朝著這一方向急速進展的跡象應受到歡迎,而不是恐懼。
加入全球化體系
中國比日本熱衷
美國從未預料到的,是美國的策略將誘使其前敵對者,掉入美國的經濟體系及對地緣政治穩定的貢獻里,這包括中國。
盡管姍姍來遲,但中國加入全球體系的熱情遠比日本更高,中國的經濟遠比日本更開放。在2004年,中國貿易額占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70%,而日本只有24%。
中國的全球化不只限于開放經濟,更重要的是其體制的全球化。在這一點上,當代中國的發展策略,與日本早期的明治時代(19世紀中期)驚人地相似。當時,日本政府向世界各地派遣代表團,并挑選仿效國外最好的海軍(英國)、最好的外國教育制度(德國)等等。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里,日本表現出更多的“向內看”,而中國已從清代的閉關自守及毛澤東式的農民思想——仇外,演化為同化后的世界主義國家。
今天,中國向全世界派遣考察團以尋求最好的經驗。中國不僅僅采用外國技術和外國企業管理方式,同時也大量借鑒外國制度和慣例,如國際會計標準、英美和中國香港的安全法律、法國的軍購體系、以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模型建設的中央銀行架構、中國臺灣式的外國證券投資條規、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的經濟發展策略等等。
中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采用西方法律、將競爭作為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元素,以及在實際上把英語作為教育的第二語言。今天我能夠在沒有翻譯員陪同的情形下,在北京大學演講,并與北京和上海的高級官員會談。也許最重要的是,中國把年輕精英送往國外接受國際訓練,正如羅馬人將孩子送往希臘一樣。
當然,這些轉變是逐漸發生的——你不可能期望一個沒有專業會計師或律師的國家,立刻接受西方會計或法律制度。但比起其他國家,中國的變化快得驚人。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舊皇朝所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技術性調整。這些如法律及開放競爭的改革過程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
世界需要強大的中國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全球化在世上最重要的反對者。中國過去實行自給自足的經濟,反對全球盛行的政經秩序。中國認為世界失序是一件好事。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積極在全世界挑起混亂,包括對中國大部分鄰國的動亂推波助瀾,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甚至在美國大學里。
中國的外交政策對外是敵對的,對內是世界罕見的文化壓制。在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學生及其他人在毛澤東“農民至上”思想的指導下,羞辱了大多數政府高官和黨領袖,并攻擊國家主要的教育、社會和政治制度、破壞許多中國文化遺產,甚至試圖摧毀整個國家。
中國近兩個世紀來嘗試過許多途徑,全都失敗了。當時中國無法與世界接軌的情況非常嚴重,包括學生在內的許多國民認同世界政經秩序,中國政府則相反地對國際政經秩序格格不入,以致在嘗試任何邁向成功之路時,都要從摧毀既有的秩序開始。
在中國的貧窮落后和政治分裂為世界——尤其是美國所帶來的問題中,文化大革命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假如中國在整個二十世紀是繁榮和統一的,我們也許就會有第二次歐洲戰爭而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將會大大不同。中國也許就有能力擊退或戰勝日本的侵略。這些沖突的代價對于美國也將減少,因為珍珠港事件還有其他許多事可能都不會發生。
先不談中國的整十億人口,過去100 多年來美國和全世界為中國的衰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世界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
因為中國全球化的成功,我們不再有類似問題。中國不再使世界強權卷入激烈沖突中;中國不再支持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叛亂;中國也不再試圖破壞全球金融體制。中國支持泰國和菲律賓的資本主義民主;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世界貿易組織;勸諭鄰國有關政治穩定、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好處,美國將從這樣的中國之中得益。
打從冷戰一開始,美國所秉持外交政策的中心原則是,如果通過國內改革與后來的全球化,盡可能使世界大部分國家實現成功的經濟增長,則美國便能穩定歐洲和亞洲、贏得冷戰,并建立穩固的全球秩序。
美國軍方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保護作用,但從馬歇爾計劃到亞洲和非洲的援助計劃,美國的長期核心策略是,透過使其他國家受絆于體制網,以及那種建構我們所盼望世界的成功經濟實踐之中,來穩定世界。
這項策略已被證明為人類史上最成功的地緣政治策略之一,它是如此成功,以致美國此前的敵人甚至盟友,都陷入了他們所編織的網絡中。結果對美國的安全、繁榮、國外的政治自由,以及美國貿易伙伴國的人民都有益處。而關于中國的問題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