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拼大陸市場,經銷商打前鋒,又一家臺灣一流廠商誕生!
走入光群鐳射公司的展廳,猶如進入一個炫目的奇幻天地。
首先迎來的是幾面鏡子,隨著人的走近,鏡子中呈現出立體3D圖案:貓、蛇、人的臉孔等。展示柜中有凱蒂貓、芭比娃娃、黑人牙膏、香煙盒、甚至還有歐元紙鈔。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并排著,反射出不同的閃亮光彩。不要小看眼前的玩具與日用品,它們背后有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共同連接:鐳射全像(hologram)技術。
全像,是指以平面材料記錄3D影像信息,透過適當光源,就可以看到立體全像。因為仿造不易,可用于防偽商標、有價證券。也因為外觀美麗,現在也普遍用在包裝物和飾品上。
光群鐳射掌握全新的利基技術,走上世界舞臺。根據全像產業協會專刊《Holography News》去年的報導,KLaser(光群)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全像技術為核心的公司,也是全世界7家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目前,光群鐳射也是全球最大專業廠,每月生產的鐳射全像包裝材料達1800萬米,拉起來近半個地球的圓周長。
參加文具展 刺激市場需求
1988年,當時在美國從事光學研究的郭維武,看到全像技術未來的商機,又適逢科學園區赴美招商,于是力邀同在美國任工程師的弟弟郭維斌,兩人舉家返臺創業。
看好包裝與防偽市場的結合,兄弟倆的夢想就是激活一場包裝材料的革命。他們和朋友共四人向竹科承租了廠房,從美國買回一臺還不太能夠量產的機器,就這樣開始了半實驗性質的草創階段。
著手建立一個新產業,起步的路途布滿了荊棘。“沒人聽得懂我們在講什么,不論中、英文”,光群首席執行官郭維斌回憶當初的困難。全像在全球的發展也才剛走出實驗室。回到臺灣,第一步關卡就是要解釋名詞。郭形容,就像20年前說到“計算機“一樣,實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由于一開始產品定價高,沒有包裝加工廠愿意采用。他們只好換一個方向,請這些工廠先做出一些終端產品,如鐳射貼紙、圖畫、鑰匙圈等,然后去參加文具禮品展,吸引海外買主的目光。等到漸漸地有買主感興趣,島內的包裝廠才開始回頭找光群購買前端的鐳射全像材料。
難以仿冒 黑道不爽
從少量市場開始,光群在技術與行銷通路兩個層面,不斷地擴充實力。因為是全新領域,光群的研發就分為四大部分。從最先進的光學新技術、全像商標技術(研究怎么不容易被仿冒),到產品應用(開發新技術讓產品可以應用到布、紙、鋁箔等不同材質上),甚至連設備都自己開發。
“靠研發,才會不斷有新的競爭力”,郭維斌指出。十幾年來,競爭者逐漸增加,但完整的研發鏈讓光群一直保持領先。以攸關應用范圍的產品寬度來說,從最初只能生產15公分寬,一步步突破到30、60、100公分直到目前的160公分。后來,連原本賣設備給光群的美國廠商,都反過來跟光群買設備。
全像技術的獨特性,還曾招惹黑道上門。因為一般印刷廠沒法印出某家知名軟件大廠的鐳射全像卷標,大膽的盜版商就找上光群,用“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仿制。臨走前還對郭維斌撂下狠話,“你出門小心點!”幸好沒有后續行動。
技術與行銷,兩兄弟各有專長。哥哥郭維武擁有美國電機博士學位,在全像方面的研究專長,讓光群一路都掌握自己的技術,不需買專利、支付權利金。笑稱自己比較愛玩、學生時期總是吊車尾的弟弟郭維斌,則負責行銷業務,為光群開疆辟土。
看準包裝、防偽,就需要人多、且觀念還未更新的地方作為市場,創業3年來,他們以大陸作為推廣重點,隨后設廠并成立分公司,以大陸為基地,同時拓展其它海外據點。目前在全球,光群共有13間分公司、7個生產廠、6間辦公室。2001年,光群躍升為全像材料的第一大廠。擁有30%以上的高毛利、高營收成長,光群今年還要挑戰50%的營收成長,其中大陸市場占了光群總營收的一半以上。去年的營收超過10億新臺幣,有的煙廠更是每年交易上億元的大客戶。
進軍大陸經銷商打頭陣
成功占據大陸市場的背后,光群也曾繳過3000萬元的學費。“大陸內銷真的不好做!”郭維斌感慨萬千。相較許多企業在大陸只做外銷,內銷市場確實處處是地雷,像收款容易被倒賬、關稅與發票嚴格等問題。
先由經銷商打市場、再與經銷商合資開設分公司,隨后設廠、就近供應原料,是他體會出的策略心法。郭指出,鐳射紙材料重,在當地生產才能做到交期最快、成本最低。
站穩了內陸市場,下一步,光群已把目標定位在了“金磚四國”的另一塊:印度。在2003年到印度設立子公司,光群要把中國的經驗,一步步地復制到印度及亞洲其他地方。
“做pioneer(先鋒)雖然很辛苦,但有先進入的利基”。回首來時路,當初沒做追逐電子業的跟隨者,郭維斌不無自豪地說,“能有機會去創造一個產業,這絕對是一大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