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和杰拉爾德·拉特納(Gerald Ratner)聊天時,你必須克制住想踹他一腳的沖動。這個珠寶商曾因將自己的一款產品描述為“垃圾”而臭名昭著。
大多數生意人都會偶爾貶低一下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但那是在私下里。杰拉爾德的缺點在于,他是在記者做筆記的時候這么說的。他眼下正經營一家在線珠寶店Geraldonline,合作伙伴為SBT。談起SBT孟買工廠生產的鉆石珠寶,他說:“它們粗制濫造的速度令我大吃一驚。”
悠著點,杰拉爾德,你又想大吼大叫了。“粗制濫造”有點難聽。還記得上回發生的事嗎?
他的確記得。“過去13年中,我每天都在反省那件事,” 杰拉爾德在比康斯菲爾德那間不起眼的辦公室中說道,“那已是個活脫脫的夢魘。”當時他是Ratners珠寶連鎖店的負責人,他脫口而出的粗俗字眼,令他成為全國人的笑柄,毀掉了他的職業生涯,還使他陷入極度抑郁之中。
下個月,英國公司董事學會的一場活動將在艾伯特皇家音樂廳舉行,55歲的杰拉爾德將在會上反思自己身敗名裂的歷史。1991年,杰拉爾德就是在同一個論壇中失口而身陷泥潭的。當然,這一反思過程將使杰拉爾德的Geraldonline獲得額外的免費宣傳。Geraldonline增長迅速且有可能上市,被杰拉爾德視為自己作為一名商人的救贖。“臭名”現已成為他運營資本的一部分。
“令人景仰”的錯誤
是人都會犯錯,但要想把事情像杰拉爾德那樣徹底搞砸,那就有點“令人景仰”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杰拉爾德15歲時進入珠寶企業Ratners,當時公司有100家門店。1992年他被趕下董事長寶座時,該公司已在大西洋兩岸有了2000個銷售點。正是通過上世紀80年代的負債收購方式, 杰拉爾德將Ratners發揚光大。
1986年,Ratners公司收購了競爭對手H Samuel。公司邀請記者勞師遠行,前往伯明翰參觀H Samuel的倉庫。《金融時報》的馬吉·阿瑞是惟一接受邀請的記者。杰拉爾德和馬吉是愛彼此打趣的好朋友。杰拉爾德給馬吉看一套雖俗氣賣得卻相當不錯的細頸水瓶。這種只有14.95英鎊的產品怎會這么暢銷?馬吉問。“因為它是垃圾,”杰拉爾德說道。馬吉聽了捧腹大笑。
另一回,在一次產品展示會中,杰拉爾德出示了一副售價99便士的耳環:“和MS對蝦三明治一樣的價錢,但它們可以用更長時間。”馬吉則說,對蝦三明治要更耐用些。房間里所有的人哄堂大笑。
令杰拉爾德大禍臨頭的是一個同事的建議。他建議杰拉爾德在公司董事學會的一個活動中發表演講時, “加幾個笑話”讓演講生動起來。于是杰拉爾德講了他與馬吉那兩次有趣的斗嘴。《太陽報》(The Sun)和《每日鏡報》(Daily Mirror)的記者喜滋滋地把這些俏皮話報導了出去。
當時,經濟形勢已掉頭向下,上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時期特有的那些貪婪、激進的商人特征正遭遇強烈反彈。一個珠寶商居然在這時稱他的商品是不耐用的破爛貨,暗示他的顧客是冤大頭,他自然就成了一個現成的攻擊對象。消息傳出,Ratners公司的銷售暴跌,惡化了已然緊張的財務狀況。杰拉爾德被掃地出門。
重建輝煌
在一定程度上,杰拉爾德對自己當時說的話感到遺憾。他有些惱怒地說:“如果你不能在一場35分鐘的演講中穿插幾個笑話,你還能做什么?你想怎樣?作一次沉悶、乏味的演講?”啊,是的,如果是一次“沉悶、乏味的演講”,情況就好多了。那恰恰是成千上萬的公司老板每周都在做的。他們也許會令聽眾悶得發瘋,但至少他們能保住工作。在經歷了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般的墜落后,杰拉爾德不能再出任上市公司的領導者,而他明顯的經商才華也因那次失口而掉了價。
他開玩笑說:“人們忘記了,在撞到冰山之前,泰坦尼克號有過成百上千英里的愉快游弋。”
杰拉爾德自稱是個咨詢師。但在那段日子,他多數時間都去健身房或騎自行車。“要么做這些事,要么就去精神病院。”他服用鎮靜劑,并在鍛煉身體或踩腳踏車時聽聽音樂,最終戰勝了痛苦。
新興趣令他想到開設一家健身俱樂部,但沒有一家銀行肯借錢。于是他刊登廣告稱,在創辦俱樂部這些不成問題的事情解決前加入,可以得到特別待遇。會員的加入打開了銀行融資之門。這家公司非常成功。2001年2月,杰拉爾德以390萬英鎊出售了這家俱樂部,趕在了911恐怖襲擊令股價大跌之前。他的投資收益高達60倍——“一個荒謬的估價”。
那時,健身俱樂部的一位會員舒里·皮亞塞茨基(Juri Piasecki)已在杰拉爾德的腦海中播下了另一樁生意的種子。皮亞塞茨基先生是大型珠寶連鎖店Goldsmiths的董事長。像所有零售商一樣,Goldsmiths也建立了一個銷售網站。如同眾多的其它在線零售網站一樣,Goldsmiths的網站吸引的點擊數也很少。杰拉爾德可是英國最著名的珠寶商,盡管不是什么好事令他出名。皮亞塞茨基先生建議說,杰拉爾德可以開一個網站,利用自己的臭名招徠生意。
試圖重操舊業的杰拉爾德無法吸引創辦網站所需的450萬英鎊外部資金(他認為這是網絡投資衰敗的反映)。同時,由于說了倫敦金融城歷史上最不該說的話,很難想象有哪位風險投資家會欣然去投資他領導的公司。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杰拉爾德未能獲得資金支持的兩年中,英國人喜歡上了網上購物。而當杰拉爾德最終找到投資者時,他們帶來的已不光是資金。
SBT在孟買切割、拋光并為鉆石定型,成本只是西方鉆石加工廠的十分之一。這一點再加上虛擬商店的低成本,意味著Geraldonline網站可以搶走繁華商業街上競爭對手的大量生意。杰拉爾德計劃在2006年年底前,將Geraldonline在倫敦證交所AIM板塊上市。這將是“一次救贖”。他半開玩笑地說,“我在全盛時期被打倒。” “人們喜歡成功者,不喜歡失敗者。這點一清二楚。”
當然,他錯了。這位臉上皺紋很深的男士遠比那些傲慢的企業掠奪者更讓人喜歡,他同來訪者開玩笑說,在下月董事學會活動上露面時,他可能又會失言。Geraldonline對公眾的吸引力部分在于,該公司的領導者是個被視為商界“憨豆先生”的人(“憨豆先生”是由Rowan Atkinson飾演的洋相百出的電影角色)。
杰拉爾德原本打算在Geraldonline上出售各種手表和珠寶。但目前鉆石銷售占到了80%。這很有意思。與細頸水瓶或金耳環(隨便兩個例子)等物品相比,鉆石的特點是,它們的質量和價值得到了認證,而且很容易檢驗。
英國大眾也許已經原諒了杰拉爾德先生在13年前的評論。他們甚至會喜歡他。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真正信任他。
網上鉆石銷售以珠光寶氣的文化為依托。杰拉爾德·拉特納在2003年11月創建了Geraldonline,他的目標是3年內讓這個網上珠寶零售店的銷售額增至2000萬英鎊,利潤達300萬英鎊,隨后讓該公司在AIM上市。盡管他不愿透露公司目前的營業額,但他表示,公司正向預定目標邁進,并聲稱一周幾百萬次的網站點擊數帶來了1%的銷售比例。他說:“我們的月銷售額以300%的速度增長,而即便我們每月的增幅僅為50%,從現在起過不了多久,這個數字也會令人震驚。”
杰拉爾德說,這種增長速度反映了鉆石珠寶的流行趨勢,Geraldonline以相當低的成本供應鉆石珠寶,且目前在該網站的銷售中占到80%。他說,原因在于美國的hip-hop和 RB令一種珠光寶氣的文化盛行。因此,對于社會經濟底層的男男女女來說,佩帶鉆石已成為一種炫耀財富的街頭方式。
杰拉爾德表示,Geraldonline有3個重要優勢:他個人的“臭名”已幫助該網站獲得大量免費宣傳,如在名流雜志《Heat》等出版物上。通過與印度上市珠寶企業SBT合作,Geraldonline能獲得便宜的鉆石珠寶。SBT擁有59%的Geraldonline股份,它以成本價為該網站提供存貨,旨在通過股息獲得回報。剩余股份由杰拉爾德和財務總監加里·奧布萊恩(Gary O’Brien)平分,他們還有9%與業績掛鉤的期權。繁華商業街上的珠寶零售公司Goldsmiths負責分銷,以分享部分利潤。杰拉爾德還說,通過郵局送鉆石安全得令人驚訝,前提是包裝上沒有關于里面內容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