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要美麗》一書,從財經的角度分析歐萊雅集團如何打造美麗產業。其中“法國式”的品牌文化塑造過程,是最令人好奇的部分。以下即為該書關于企業文化章節的精華
歐萊雅的通關密語:metier
羅浮35歲加入歐萊雅時,曾擔任外商顧問公司總經理,但是他加入歐萊雅的第一個工作,竟然是當“理發師”。
他到歐萊雅的沙龍訓練學校,學了 3個星期的洗發、染發、護發,然后轉到真正的美發沙龍,幫客人洗頭。“我拿了不少小費呢!”羅浮笑說。他現在是歐萊雅集團全球人才培育及發展部門的負責人,為了紀念他短短的“理發師生涯”,辦公室還掛著一幅剪發中的模特兒海報。
很難想象一個35歲做過總經理的大男人,到沙龍幫客戶洗頭發。但羅浮并不是例外,每一個剛進歐萊雅的新人,都要經過類似的“發現之旅”。化妝或被化妝,洗頭或被洗頭,不論你是男生或女生,經理或小妹,都要實際操作,藉此了解產品、產業,親身體會自己或他人對“美”的追求。領導人歐文·瓊斯說過,他要的歐萊雅人,即使是男人,也能很自在的在投資分析師面前拿起口紅試用,而毫不感到尷尬,以顯示對產品和產業的信心與熱情。
如果你問歐萊雅人的特色是什么?或是歐萊雅對人才核心能力的定義,和其他集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無論用英文或中文,他們都會回答你一個意味深遠的法國字:metier。這個字像一個暗語,出現在各種提及集團文化的文件里,從不翻譯成英文或當地語言。但是每個人似乎都有一種解釋它的方式:有人說它代表專業,有人說它代表美感。每個人都強調,歐萊雅人必須要有“對metier的敏感度”。
不斷練習與觀察
“我們討論很久,但是沒有發現很正確的翻譯,我們假設,到最后,每個歐萊雅人都能理解什么是metier。公司的文化,可以完全透過這個奇怪的法國字解釋。很難寫一本‘圣經’來定義什么是metier。但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暗語,有些神秘感,”在巴黎總部,法國人羅浮回答得也很“法國”。
對歐萊雅人而言,metier代表著必須透過雙手和不斷練習,才能累積而得的專業。就像制作小提琴或手工藝品的人,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成就這種 metier。對歐萊雅而言,這代表如何制作、設計出有品質的產品,美麗地展現在架上,使之能取悅消費者;如何深入理解消費者的欲望,即使消費者不知道是否想要,歐萊雅也能使他們想要。這是他們的metier。
在定義管理能力的文件上,他們寫下歐萊雅人應該具備的metier,包括:
● 對美的高度敏感,同時要能表現出美感
● 對產品和客戶期望的高敏感度
● 對細節的注重,以及對產品品質的高度要求
● 對藝術與文化的品味,以及對多元的開放性
● 熟悉當代生活風格與時尚趨勢
在正式的員工訓練課程中,培養metier的企圖無所不在。羅浮舉例,行銷人員的課程中,他們會讓參與者每人拿一張白紙出去走走,一小時后回來要寫滿一整張紙的觀察:看到了什么,這些“什么”代表了什么意義。
“歐萊雅成功的關鍵,就是透過觀察,了解市場。通常歐萊雅人透過拜訪市場完成這個訓練。我們鼓勵任何人把觀察消費者后的心得,寫紙條給CEO。但我們在課程上沒辦法這樣教,所以設計這樣的課,讓大家體驗‘張開雙眼’的重要性,”羅浮說。
歐萊雅還有專門教metier的訓練課程。講師準備了兩大箱的蘋果和刀子,要求參與者在45分鐘內只練習一件事:刀削蘋果,削出完美的圓形。希望參與者從中感受到什么是“經由練習而學習”,因為不斷練習所以更趨完美的過程,而不是一直看書卻忘了實作。
又如在紐約,講師會花半天的時間,帶行銷課程的參與者去體驗紐約著名的創意大本營蘇活區。在法國的員工訓練課程中,他們帶參與者去看展覽,還請專門研究繪畫和創造力的教授來談創造力的過程。
因為歐萊雅所從事的美麗產業,一部分需要理性與科技,另一部分需要“幻覺”,或是創造“幻覺”的能力。產品的成功,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要靠個人的天賦和直覺。“例如鮮綠色包裝的卡尼爾果香洗發精在美國非常成功,你怎么解釋這個現象?是因為氣味、顏色、成分,還是價格?如果重新創造一個產品,你又該怎么組合這些元素?”羅浮舉例。這是為什么在歐萊雅的正式和非正式訓練中,都看重“感性”的潛力。“這是使歐萊雅和其它公司不同之處,”羅浮說。
所以歐文瓊斯最常形容他要的人才,是“詩人和農夫”的綜合體:頭頂在云端,有想象未來的策略能力,但又能腳踏實地,管理進出貨、庫存、業績……種種繁瑣而必要的程序。
美與誘惑,美與創造
歐萊雅訓練中心有一門很受歡迎的新人課程,叫“Future of Beauty”,充分展現了“詩人和農夫”的概念。他們不但請投資銀行家從數字和財務的表現,探討美麗產業未來的潛力,以及實際競爭業態;也找研發中心來談美麗產業背后的科技力量;還請了研究歷史和藝術的專家,來談“美”在不同時空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定義。最后,他們還會找人來教烹飪,讓學員從煮菜的過程中,感受顏色、氣味、形狀的組合,屬于美與誘惑的metier。
“我剛來歐萊雅3個月很不適應,本來想辭職,上完那堂課,才讓我決定留下來,”臺灣歐萊雅公關經理張盈芳說,因為這個行業和公司,遠比她想象中更開闊而迷人。
對美感與藝術文化的重視,深植歐萊雅人的血液中。如果你聽到歐萊雅人說:“你看起來像個銀行家,”千萬不要高興。那是愛美的歐萊雅人對“不美”的一種說法。
臺灣歐萊雅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經常穿著一身寶藍、正紅或艷黃,一雙手涂了 5 種不同顏色的指甲油,鮮艷得讓人無法不看見。她常自嘲,剛從外商顧問公司轉行到歐萊雅時,為了擺脫過去嚴肅的形象,她開始嘗試穿各種很花俏的衣服。當時的法國總經理還將她列管,要求她“不要再穿花了,”并教她“先從一次穿一個顏色開始,直到我說你可以穿第二種顏色。”
拜訪歐萊雅巴黎總部,隨處可見的藝術品,是歐萊雅鼓勵高階經理人幫助年輕藝術家和失業藝術家的“收藏”。每一年,他們會選擇25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收藏、展示,做為集團對美與創造的承諾。他們也和法國博物館研發中心合作,針對羅浮宮的埃及古物收藏品,研究埃及人使用化妝品和香水的起源;他們贊助凡爾賽宮修復路易十五的浴室,從浴室鑲金的壁畫中,探索18世紀的西方皇室如何描繪“沐浴”帶來的愉悅感。他們目前最新的計劃,是要徹底研究“美的歷史”:為什么人類愛美?“美”帶給人類的實質益處是什么?從社會、心理、宗教等各層面探討。
集團高階經理人到各地拜訪市場,博物館也是常去的地方之一,那是他們理解文化的快捷方式;和巴黎總部的歐萊雅人談天,很難不談到電影。全球消費品事業部總裁哈邦是個電影迷,他看到部屬的第一句話不是問業績,而是:“那部……電影你們看了沒?”
一位曾在廣告公司工作的臺灣歐萊雅前任行銷經理比較,討論廣告呈現、模特兒代言人等視覺元素時,美式風格的公司會用很多市場調查的數字,來檢驗視覺表達的是不是對的概念;而歐萊雅總是先問:你覺得美不美?他們不避諱主觀的判斷,對“美不美”的討論很多。
和歐萊雅合作多年的廣告公司也說,歐萊雅的主管對細節的要求很精細,他們會檢查廣告文案里的字距、標點符號。他們常說:“這字太大,不夠美。”聽起來很主觀,也很抽象。但是品牌的塑造本來就很主觀,常常是“感覺對了,就是了”。如果你的品牌要從功能和技術的層次,提升到文化的層次,你必須要容忍抽象,容忍某些看不懂的情境。 就像是metier,一個不能被翻譯,只能意會的歐萊雅通關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