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戰結束以后,中日關系不再是敵對關系,但二者間的位置卻依然難以確定,這是“政冷經熱”的主要背景。
中日建交前沒有解決的問題,最近先后出現,并形成了“政冷”。“政冷”的主要原因是以英文字母T開頭的“4T”問題:即臺灣問題、教科書問題、日美軍事條約問題和領土問題。要想共同構筑新的中日關系的話,我們要將上述“4T”問題變成“4C”:即加強交流、信賴、協力和共同利益,只有那樣,中日關系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日本企業帶來了新的可能
過去在討論日中經濟問題時,出現過左右搖擺不定的現象。幾年前還在說中國的通貨緊縮問題,今天又開始說中國的通貨膨脹了;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有些人大講人民幣貶值,現在他們又在說期待人民幣升值了;幾年前中國經濟威脅論大行其道,現今則在討論中國對日本景氣產生的刺激作用。以偏概全,缺少對日中經濟關系進行結構上的、長期的分析。
亞洲正在出現什么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國際化問題,從地球規模上說,國際化這個詞太大,但只談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這個詞又太小。
迄今為止,日本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本田汽車公司的一位副總說,幾年前本田公司一家在中國的利潤就達到了1000億日元。人們聽了以后覺得他是不是多說了一位數,但事實是不能否認的。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給本田在內的日本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經濟快速成長以后,自然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
從經濟上看,人民幣匯率問題就特別值得注意,這問題的震源在美國。匯率的不安定可能會造成美元的大幅貶值,這給和美元聯動的人民幣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美國經濟的結構問題會給中日的經濟關系及亞洲的經濟增長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如何接受現實
日本在戰后用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使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變成在國際社會及聯合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國家,這對中國來說是件好事而不是災難。這個問題日本人看來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但對中國人來講這是個難以理解的、非常復雜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讓日本人承認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件困難的事,很多日本人不知道中國的強盛對他們來說是件好事還是壞事。日本人擔心中國軍隊變得強大以后,會使用武力來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問題。但實際上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在中國和日本的國民都必須接受我們目前面對的現實的時候,我們在心理上、制度上,特別是在政治上還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中國非常強大,日本及其他的鄰國并不那么強盛;進入近代后,日本變得強大起來,而中國和亞洲其他的國家變得非常的弱小;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和日本都變得強大了,不接受這個現實,中日關系就不能有進展。
心理冷戰狀態在日益加深
中日兩國之間都存在著新民族主義的抬頭。
日本的新民族主義雖不是以前的軍國主義,但其中有一些是同出一門的。比如一些人認為,以前的戰爭是錯誤的,但是就是不認罪;認為那場戰爭是殖民地戰爭,但是不承認那是野蠻的侵略;對戰爭他們有反省,但又不思改悔。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升高后,中國的年輕人中間出現了新國家主義,這反映在足球騷動和網上言論中。
社會心理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民間起著主導作用的人,已經逐漸地轉讓給了60年代及70年代出生的人了,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這些人在語言、概念、思考方式上都與他們的上一代不同,新一代人追求與現代國情相同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因此在日本出現了讓日本成為“普通的國家”的說法。
中日兩國國民在心理上還處于冷戰狀態。時代變化了,而對對方的認識卻沒有跟上去,中日兩國都在爭奪亞洲的頭把交椅。中日間的民族仇恨、文化差異和對亞洲系統的不同的理解將來都有可能帶來沖突。對這樣的心理問題,應用不急不躁的心情去觀察事情的進展,特別是政治家和學者,應用冷靜的眼光去看待,不應用不理智的感情化的方法去對應。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要留給后人去解決,相信我們的后代比我們更加聰明,有才智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