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就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幾年,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加快,企業富余人員和下崗職工增加,國有企業新增就業的能力下降,農村剩余勞動力又不斷向城鎮轉移,致使當前就業和再就業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們的社會在持續的發展中確隱匿著一股暗流!
因此,全社會應該積極關注和認真研究這一問題,探索有效的勞動就業途徑以緩解就業壓力。以先進的輿論引導人,促進社會持續發展,是我們媒體應盡的職責,本期下崗者欄目將從正面探討下崗帶來的系列影響。
什么是下崗,怎么定義下崗
有學者這樣給失業下定義:通過勞動基本能夠維持自己生活就叫就業;只能維持自己一半生活,叫半失業。這不是根據他每天工作多少小時來決定,而是根據他能否維持自己的生計來定義它的。失業有這么幾種:第一種是季節性失業。有些生產勞動有季節性,忙的時候就業,淡的時候失業。比如說旅游業。第二種是摩擦性失業。我想找工作,工作也在那里,但是我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所以我必須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等多方面代價來尋找信息,這段時間就叫摩擦性失業。其特點是失業工人和就業崗位同時并存,但暫時對不上號,找不到對方。第三種是結構性失業。這種失業也是失業工人與就業崗位同時并存:失業工人所擁有的勞動技能卻沒有對口的崗位;有崗位的,失業者卻沒有這種崗位所需要的勞動技能。所以盡管相互找到了對方,但是仍然無法對號入座。整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結構性失業。
失業在中國還出現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名詞:一是登記失業,不超過也絕不會超過3%;另外名稱叫下崗,這是第二種,叫有工作,但是沒有崗位;第三種叫富余工人,他不僅有工作,還有崗位,但在這個崗位上有他沒他無所謂。
為什么在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下崗現象”
國有經濟做重大調整,國有企業“抓大放小”,一部分企業無論以何種身份都生存不下去,企業工人就面臨下崗、失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縮短了消費層次的提升周期,產品更新,技術更新,工藝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結構性失業不斷出現;國有企業要提高效率,必須“減員增效”,就有很多的下崗工人出現。
那么,中國現在為什么出現了失業?
國有經濟的重大調整
我國的國有經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占整個工業經濟的90%以上。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國家還能投多少資?還能維持多少個企業的不斷再投資?”然而,我們直到1995年才開始認真想這個問題。
先是抓500個大企業,現在準備抓1000個大企業,要多少投資就放多少資金,余下的小企業出不了資了,怎么辦?這就需要對國有經濟做重大調整,不能再這樣維持下去。所以我們今后留下來的國有企業都是一些大型的國有企業,或是這些大型國有企業的子公司、分公司。而且大企業也不可能是國有的獨資,而應該是多種產權結合的一種企業,這樣國家直接控股的若干個大型企業就可以通過不斷地控股掌握全國相當比例公司的財產,包括民營企業的一部分資產也在它手里。
國有經濟的重大調整,使相當一部分企業從國有企業的名單中劃掉,企業可以存在,但它不再是國有企業。這樣難免有一部分企業不管以何種身份都生存不下去了,退出經濟舞臺,企業的工人就面臨下崗、失業。
經濟的飛速發展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年經濟增長率是2%,最輝煌的60年代到70年代達到4%。在這個增長率條件下,大概要兩代人完成一個消費層次。因此,就沒有技術性、結構性失業這一問題。但當經濟增長率達到6%7%的時候,就有一些麻煩了,但麻煩并不太大。年輕時候學到的先進技術到年老退休時正好差不多就用不上了。而我們現在是8%、9%、10%、11%的年經濟增長率。每8年翻一番,每8年就過一個消費層次,所以產品更新速度、技術更新速度、工藝更新速度在半代人中就完成了。這就是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既要經濟高速發展,又要結構性失業永遠不存在,這是沒有辦法同時做到的。
國有企業要提高效率
在那種吃大鍋飯的體制下,干多干少都是一樣的,所以工廠都人浮于事,存在著大量的富余職工。富余職工究竟有多大比例,現在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有學者認為不會少于1/3。如果國有企業要在市場經濟下生存下去,必須“減員增效”,把原來的水分擠出去,就有很多的下崗工人出現。
病癥已經出現,我們怎么開處方
首先,從大處著筆,全力發展大型國有企業。
唯一可以和世界財團抗衡的也只可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會不會有效率?答案是肯定的。西方一個經濟學家就曾這樣說過:在市場經濟競爭下,生存下來的就是有效的。比如說,現在市場競爭下留下來的十大彩電、十大冰箱,其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生產的,這說明國有企業還是有競爭力的。對小型企業要放掉,可以拍賣的拍賣掉,從國有企業轉化為股份合作制企業。同時,大力發展民營企業、非國有企業。應該說今后的三五年,甚至十來年,將是民營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飛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是最有生命力的年代。為什么呢?因為在國有企業做存量調整的情況下,非國有企業不僅可以做增量的擴充,還有可能利用國企存量的調整來擴充和壯大自己。每一個職工要把企業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而與之共存亡,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以前流行跳槽,而現在的市場卻讓你很難去跳槽?!安邸笔欠袷悄菢拥暮锰??已開始越來越難跳了。還是同心同德把我們的船駛向更繁榮的明天這就是發展經濟。
其次,從個人來說:
(1)你應該對準自己的人力資本投資。所謂人力資本投資就是你的才能本身就是一種資本,你對自身的能力資本投資就意味著未來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就像把錢投入去買股票一樣,它也會給你增值,這個增值就是你的收入的增值。因此人力資本和其他資本一樣,不同的在于它是人家偷不走,拿不掉的。比如你賺了很多錢,來了個小偷,就可以把你的財產拿走,而肚子里的東西卻是偷不走的。日本人、德國人之所以在二戰時期幾乎全部工業被摧毀了,卻在短時間內恢復,這當然有多種原因,但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的人力資本還存在,這個東西炸不掉、搬不走。這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我們個人來說也是這樣。因此,在這樣的歷史時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人力資源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發揮,你首先得立足于現實,看清現實的需要,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的素質可提高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從崗位上成才,從崗位上立足去進一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是我們這一代已經就業的人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當然你應該一專多能,在自己單位的崗位,至少是相鄰的崗位上都要能夠干,這樣能保證企業有很旺盛的精力,有更大的生存能力。這個企業生存了,我們大家也就生存了,而且你的才能也就多樣化了,你就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你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了。
另外,人力資本的素質不僅是你會讀多少英文,會寫多少字,更重要的要有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因為一個能夠干成事業的人,他干什么事都是認真的。所以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這句話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你干什么都可以,但要認真去干,不要太好高騖遠,要踏踏實實從本職崗位做起。現在一些人的心是躁動的,這山望著那山高,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情。
(2)首先做好社會要你做的事。現實中人們往往對社會期望的多,便對自己的付出總是估量過高。這形成一個嚴峻的反差,這個反差就造成了現在的嚴重問題?,F在很多下崗的工人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他去就業,他不愿意:“我怎么能干這樣的事呢?”
現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陽這些大城市,再就業的主要渠道是“社區服務”,這個“社區服務”就是做家庭保姆,到醫院去看護病人等等,他們很多人不愿意去做這個事。我們應該轉變觀念,不是只做我們想做的事,而是首先做社會要你做的事?,F在社會能夠要我做這件事了,我就把這件事做好,然后一步一步地做出來。從做社會要我做的事開始,做到我想做的事為止,實現自己的理想。離開了社會要你做的事,那么你便永遠沒有你想做的事。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
然而,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是的,只要我們心在,一切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愿天下下崗者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