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州 人 自 己 當 老 板
顧益康首先以溫州的農民舉例說,據說溫州人在國外被譽為可以打敗猶太人的群體。溫州人素以能走四方闖市場出名,主要原因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溫州農村的土地等農業資源過少,人多地少導致農民人均只有3分地,吃不飽肚子只好憑著各種手藝去走四方求活路,比如說理發、彈棉花、做油漆等等。
就是這樣,溫州農民無形中就沖破了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觀念,由簡單的農業勞動者一舉轉變為市場創業的主體。他們敢于出去做生意,而不甘于打工,在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后,就要做自己的老板,由做手藝活到開商鋪再到開工廠,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轉換身份為商人、工廠老板、專業大戶等角色,并最終成為創造、擁有、積累、使用財富的主體。
浙 江 農 民 靠 資 本 賺 錢
顧益康分析目前浙江的農民,其收入的結構主要有3種:農副收入、工資、資本收入。而作為企業、工商經營戶、專業大戶等股東的資本收入則是其他省市的農民所無法與之媲美的。
他簡單計算了一下:目前浙江有108萬家鄉鎮企業,以每家3個股東計算;150萬個體工商戶,以每戶2名股東計算;另外還有50萬個專業大戶和6000家龍頭企業,總共計算下來,能夠從資本收入中獲利的至少就有六七百萬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
他又舉例說,浙江義烏從當年3萬人的小縣城,發展到現在有80萬人口的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共有4萬個攤位、1萬個企業,還有5000家企業因為沒有土地而在排隊等候注冊。他曾見到一個僅有10余平方米的攤位經營主,只是在賣小小的牙簽,就一下子拿出2000萬元投資建設了一個牙簽工廠。因為資本造就了財富的高速增長,使浙江積累了極其雄厚的民間資本。
積 極 推 進 產 權 改 革
如何用市場的魅力來促進農民創業?對這個問題,顧益康談了浙江的經驗。
他認為,首先是要實現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聯動。以前,浙江很多農民轉為從事工商等產業。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現象,就是很多接受過系統教育和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新型農民和企業,開始回過頭來投資農業,致力于搞農業產業化,現在該省已經擁有了50萬個從事農副產業的專業大戶。其次,就是實現城鄉之間的聯動。在城鎮化進程中,浙江現在已經造就了20多個縣級城市和100多個中心鎮,讓農民成為產業農民、市民,并且已經實現產業化、專業細分化、組織化,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分散的小農經濟格局。就農副產品或養殖業來說,浙江農村已經通過行業協會將專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產供銷組織和專業大戶整合在一起,進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極大地整合了全行業的力量。
還有就是實現以民營企業為主力軍的多種所有制的聯動。顧益康談到,浙江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了產權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在1992、1993年時,當時全國紛紛在探討“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優劣之分,當時浙江省內也分成兩種情況,在浙北杭州、嘉興、湖州等區域,主要實行以村辦、鄉辦的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蘇南模式”,而在溫州、臺州、金華等地主要是實行以個私、家庭工業、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溫州模式”。當時由于個私、家庭工業經濟的蓬勃興起,對鄉鎮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此,當時浙江省政府并沒有停留于討論階段,而代之以實干,因勢利導推動鄉鎮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雖然產權改制了,但仍然對當地經濟以及農民就業、地方稅收等貢獻非常大,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顧益康說,當時經過改制,有一大批村干部從村辦企業負責人搖身變為私營企業主,并促進數量更大的一批新生的民營企業的崛起。當時有一個村里的一個村辦企業不行了,但是隨后就興起了100多家民營企業。從而,他們形成了現在所謂“多元化的民營經濟”的格局,并促使當時浙江的經濟總量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創造了“蘇南模式”的江蘇省。
政 府 力 助 企 業 發 展
被經濟學家譽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的溫州蒼南縣龍港鎮,80年代中期還是只有6000多人的5個小漁村,而到了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8.8億元。顧益康說,被稱為“國內嘗試把國有土地有償交付農民使用第一人”的龍港鎮第一任鎮委書記陳定模,至今都被鎮里的人深深懷念。因為是他的創舉,加速了城鎮化的進程。
在能人輩出的經濟英雄時代,人們似乎更多地提到了企業家的作用,而對于在此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如何管理服務,談得更少一些。顧益康認為,造就民營經濟英雄產生的寬松環境,正是應該由政府考慮的事情。
顧益康介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當時的環境無法公開提倡大力發展私營企業,因此當時的浙江政府更多的是采用“無為而治”的方式,以此讓民營經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市場環境出現了許多變化,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溫州的假冒偽劣商品潮。此時,政府就應該因勢利導,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正是基于這種思路,溫州才出現了被稱為“中國低壓電器之都”的柳市鎮,并擁有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產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