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文化是基金產品的靈魂,是設計與運行基金的依據;同時,基金文化也是基金業企業文化的基礎,是基金業成長管理的情境和指南。基金文化至少由如下九個方面構成:(1)分工文化;(2)組合文化;(3)共享文化;(4)誠信文化;(5)審慎文化;(6)制衡文化;(7)包容文化;(8)共生文化:(9)開放文化。
毋庸辯駁的事實是,基金產品,基金管理人乃至整個基金行業,都需要成長和壯大,基金業的成長和成長管理,只能在上述基金文化的背景下展開,并與這一文化相融合。唯有如此,該行業的成長才會平衡、高效和持久。
分工、專業化與基金業的成長
基金業的形成是分工發展的結果,專業化分工形成了專業化經濟,專業化經濟造就了專業化投資,但專業化投資因迂回生產等原因又相應地增加了交易成本。證券投資基金業的出現不但促進了整個分工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而且其成長壯大在更高的層面上降低和部分地規避了上述成本,集中體現了專業化的優勢。
專業化分工是推動基金業成長的原動力。在基金業后行國家中,與基金業成長相關的主要影響因素,如人均國民收入的絕對水平、增長速度和均等化程度,專業化理財水平與基金績效,基金的定價水平與定價結構,基礎證券市場的規模、發育與繁榮,制度的系統性改進與政策配合,競爭與全球化,以及知識的引進與創新能力的形成等,本身也都是分工與專業化拓展的成果。分工、專業化通過促進上述動力因素的演進,間接地推動著基金業的成長。
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是基金規模擴張的內在機制
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是基金文化的核心之一。共享不僅存在于投資者之間,也存在于管理者、員工、顧客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甚至政府通過推行產業政策、確定行業技術標準、主導制定各種游戲規則、平衡各方利益等活動,也成為基金治理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產品層面上,保本型基金是較好體現上述共享文化的一類產品。仰賴于投資組合保險技術,保本型基金的管理人自愿加重自身責任,在基金治理中引入自我懲罰機制,使自己也承擔起未來的一部分不確定性風險,由此增強了投資者的信任感,并進而大大促進了基金的募集和規模的擴張。
在企業層面上,通過績效-規模-取費-贖回機制,基金管理人、托管人、代理人及相關服務機構和個人,與基金投資者的利益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基金業目標市場的終端是大眾客戶。因此,該行業的大眾性越強、“共享”色彩越濃、越是向大眾利益傾斜,規模擴張和行業的成長速度就會越快。而在此期間,在家庭缺乏來自于自身和來自于政府與社會的有效保障的條件下,倡導民眾從事高風險投資和超前消費,則幾乎等同于謀殺。謀殺之后接踵而來的將是基金業的自殺。
誠實守信是基金業健康成長的守護神
基金投資人將投資交與托管人存管、管理人管理,是出于對后者的信任;后者對投資人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不但是義務和責任,也是其謀求行業持續發展之根本。
基金管理公司應該以誠信求實作為其組織文化的第一要素,將誠實、正直、守信、言行一致、公平公正作為指導公司一切行為的核心價值觀。共同基金無論是實行契約制還是實行公司制,其委托關系都要基于人類群體生活下形成的信任本性,這一特點在基金業要遠較其他行業鮮明。因此基金管理人必須高度珍視這種信任。這種與自私和貪婪并存的人類本性要維持下去,需要有群體的誠信來保障,否則就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投資危機,從而毀掉基金業的生態環境。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世界價值觀考察中心曾就對陌生人的信任問題,對各國國民做過廣泛的調查。調查發現,信任度高的國家,(如挪威為65%)普遍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群體關系和諧健康;而信任率在30%以下的國家,(如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則易陷入貧困、動蕩和無法維持投資條件的懷疑陷阱。重視禮、義、信的儒家文化,對維護基金管理人的上述核心價值觀會大有助益,我們應使其在成長管理中發揚光大。
為確保基金業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監管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治理:(1)嚴格執行信息披露制度;(2)強化公平有效競爭;(3)設定科學的考評體系;(4)消除誘逼造假的市場與人為因素;(5)道德教育、行業自律、勤勉激勵與嚴懲失信相結合。
審慎決策:保證行業永續的職業操守
基金管理業的文化類型可歸類為“鏢局文化”,即受人之托,替人化險,審慎行事。基金管理公司既要栽花又要種樹,栽花是指對于投資者年年都要有收獲奉上,種樹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必須要以投資者的長遠和根本利益為決策的第一出發點,特別是在證券市場暴漲暴跌的時刻。葛斯(Arie De Geus)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①,揭開了那些已經生存了100年至700年的長壽公司的長壽秘密,其結論的第一條就是這些公司代代相傳的謹慎信條。為了保證持久地謹慎,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在管理中必須堅持執行團隊作業程序,慎待個人英雄主義。
激勵與制衡:基金業的組織治理精要
企業研究表明,只要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一致,承認一定的內部人控制權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心理學研究的結論也認為,生活于表揚和激勵環境中的人,要比生活在批評和懲罰條件下的人身心更為健康、更易于取得優異成績。所以,在優質基金管理公司中允許有條件地試行股票期權制,將會有利于我國基金業的穩定成長。
然而基金文化本身講求“配置”,講求平衡,講求風險-收益對應和權利-義務對等以及各方利益的均衡。于是,制衡機制的設置就勢成必然。為此,利益相關者在決策、崗位設置、制度安排、言行之中都必須體現制衡準則和民主精神。這一點我們有后發優勢。我們已經從各基金業先行國那里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少走了不少的彎路。但與此同時,制衡也必須是權變的、科學的,而不能演變成扯皮和隔絕,如中國歷史上宋太祖時代的兵制一樣,將隊伍整治得沒有一絲戰斗力,最終功績全無。
包容和創新:公司與行業持續成長的文化技術保證
兼容并蓄與不斷自新相輔相成。包容有利于創新,而創新又會使組織變得更為包容。對于基金后行國而言,引入性創新可以奠定基金業堅實的基礎,而自主性創新則為該行業設定了日后的成長空間。基金管理業最習慣于做的和最應避免的是以過去推斷未來,特別是堅信過去正確的將來也一定正確,因此持續創新(例如觀念的不斷更新),對這一行業意義尤為重大。
從文化角度看,企業擁有強有力的組織文化并不斷取得成功之后,會很容易使組織文化凝固化,而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合資或跨國經營的基金管理公司,極易在強力文化的支配下,在行為上走向兩個極端:或者只選擇與已有的組織文化相吻合的新進入者,容不下思想、行為不合群的人加盟;或者過分地寬容和多元化,不是基于統一的標準(如績效)而是基于國籍來分配地位和薪酬。這兩個極端都不是健康的組織文化和企業行為,因而都不利于公司和行業的成長。
共生共榮:基金業成長管理需要全局觀
基金產品可以看作是對基礎證券及相關金融工具的組合和集成。因此,基金業寄生于證券業,并與基礎證券市場、其他金融行業和實體經濟存在共生共榮的關系,后者影響和決定著前者的發展狀態。
首先,證券市場的制度演進程序及金融深化次序影響基金業的成長。證券市場的價值基礎和運行效率決定基金業的長期績效與可持續成長。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總體質地低劣,業績不穩定,信用缺失,是直接融資市場無效率甚至負效率的根源。據統計,2002年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利潤率為3.2%,僅比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2.9%略高,但與集體企業的5.6%和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5.9%相比,相差甚遠。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景氣周期的影響,2004年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仍處于下滑中。如果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消滅價值,從而使得證券市場變為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個巨大漏斗,則其必將傷害投資者的信心,嚴重阻礙儲蓄-投資的轉換進程,并進而阻滯經濟增長和基金業的成長。
基礎證券的供給結構影響基金業的產品結構和風險-收益配比,并進而影響后者的演進路線。例如,在歐洲國家及南美的巴西,市場中有大規模的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和抵押債券可供選擇,因而那里的債券型基金發展勢頭就普遍較好;除美國外,絕大多數英語系國家債券型基金的比重都比較低。
基礎證券市場通過對基金產品的傳導作用,間接決定了管理公司的績效與資產管理規模,并進而影響著基金行業的成長進程。
所以,基金業的成長管理必須具有系統性,必須蘊含著全局思想。
開放性:對基金業成長管理的內生需求
基金文化的開放屬性,是創造基金業成長管理需求的因素之一。
世界銀行的Klapper等人關于對外開放因素對基金業發展影響的研究,曾得出過有意思的結論(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第3055號,2003 )。該結論認為,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對共同基金的影響在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大不相同。在高收入國家,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對共同基金的發展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在中等收入國家,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對共同基金具有負面影響,開放程度越高,基金業的發展進程反而受到阻礙。我們理解到,一國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顯然不能等同于其金融行業的開放程度,但它畢竟與一國市場的總體開放水平相關。聯系到印度大規模對外資開放之后外資對國內基金業的分化瓦解作用,以及韓國、日本對基金業長期實施保護措施進而為后來行業的有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有理由確信,在本國基金業尚未成熟、基金業市場結構尚未調整到位之前,過早過快地單向對外開放,于基金業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基金業后行國政府應強化產業進入的政策壁壘,嚴格對合資管理公司的監管和定期核查,對于包含技術、技能、流程管理、風險控制、研發共享、規制提升在內的知識與人力資本等項目,輸入水平達不到標準者,應堅決拒絕進入或強行限期達標.
組合文化:基金業成長管理的思想精髓
配置資產、實行組合投資,這是基金業的通用技術,也是投資管理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又一個重要特征。組合文化帶給基金業成長管理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成長管理必須要打組合拳,均衡施政。既要進行供給管理,又要進行需求管理;既要對成長環境進行治理,又要對發展戰略進行謀劃;既要關心組織制度建設,又需顧及法律文化環境;既要關心基金產品和管理人的成長,又要顧及投資者的利益;既要傾向于投資大眾,又要兼顧行業發展階段的特點;既要加強外部知識吸納,又要謹慎呵護內部資源完整,以使基金業盡量避開成長陷阱,順利走出初始成長階段,并能夠并入戰略成長路徑,實現企業(基金管理人等受托代理機構)、市場(基金投資者和基礎證券市場)與政府(產業政策)相互配合,管理公司利益與基金投資者利益共同成長,企業價值成長與產業戰略成長相互配稱,產品戰略、組織戰略與知識共享戰略相互適配的客觀要求。
(作者為衡平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