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時,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傾向是否可以影響自己在遭遇災難之后的命運?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兩名心理學家發現,同樣遭受可怕的龍卷風襲擊,美國南部由龍卷風造成的死亡人數是中西部的五倍。在排除了所有明顯的環境因素之后,研究者認為,這種差別不都是由客觀條件造成的,而是源于心理變量,并把這一變量歸之于心理控制源。研究者采用量表測試了伊利諾伊州和阿拉巴馬州的部分居民,他們發現,阿拉巴馬州人的回答比伊利諾伊州人的回答具有更加明顯的外控傾向。研究者的結論是:內控傾向使個體在面臨龍卷風時能存活下來(如他們關注新聞廣播或者會提醒其他人注意危險),這是由于他們堅信自己的行為在改變事件的結果上能發揮作用。而外控傾向的人經常持有消極的態度,聽天由命,缺乏采取有效行動的信心。這一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頗具啟發性的證據,那就是人格特征在決定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揮著多么積極的作用。
什么是心理控制源?它與人格又有什么關系呢?
心理控制源概念來自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羅特認為,心理控制源是一種個性特征,它反映出一個人對某些事件結果進行歸因的特定方式。內控性是指人們相信自己應對事件結局負責,即個人的行為、個性和能力是事情發展的決定因素。而外控性則指人們認為事情結果主要受外部因素所影響,如機遇、運氣和社會背景。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積極、愉快、主動地應付困難處境;而另一些人則表現出消極態度,不相信自己能對事情的結果施加影響,不愿意作出努力和改變。對有些人來說,事情結果被認為是與付出的努力息息相關的,因此每當他們從事重要的工作時,他們會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另一類人則相信成功主要靠運氣和環境幫助,與自己的努力關系不大,因此他們就不會去想辦法改善令人不快的處境,在面臨壓力時不積極采取行動,不努力爭取好的結果。
大量研究證實,外在控制與焦慮、抑郁情緒有關,外控性強的人更難以應付緊張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內控性強的人,較積極地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較多地投身社會活動,求知欲強,有靈活性,更有主見,幸福感水平也更高。
與人格的其他特征一樣,心理控制源的傾向性也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而逐漸穩定下來的。兒童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大人的強化而固定下來的,而強化的方式非常關鍵。如果兒童感覺到這種強化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更多取決于一些外界的因素,那么他們就會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結果。例如,一個孩子希望得到母親的關注,假若這種關注主要與母親的心情有關(幼小的孩子還不具備控制母親情緒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寄希望于外界,不知道什么時候母親高興了,就會對自己好一些;相反,假若母親的關注與孩子的行為表現有關,比如努力學習或贏了比賽,那么他就有可能為了得到母親的更多關注而不停地努力,而且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就會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種行為強化的風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最終使他/她傾向于外控或者內控。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最直接的榜樣。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愿意并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積極主動的人,那么最好對孩子采取前后一致的獎懲措施,要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要使孩子感到周圍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