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離不開的工具與媒介。但是,網絡在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方便的同時,其無法回避的負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過度使用網絡必然對使用者的身體、心理、人際關系產生不良影響。在全球范圍內,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數量日益增多。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通過美國廣播公司的網頁發放并回收的17251 份有關使用網絡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有5.7% 的受訪者已成了“上網癮君子”。據此推算,全球2 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 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絡心理障礙。在我國,目前登記注冊的網站已有62 萬多家,上網人數達到8700 多萬,其中35 歲以下的青少年占82%,未成年人占17.3%。可見,青少年是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網絡已成為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關系、開發潛能、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按照上網人群中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比例約為6% 的標準,我國青少年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數量至少在400 萬人以上。過分沉迷網絡已經嚴重影響了一些青少年的正常生活,甚至導致人格扭曲、學業失敗、身心受傷害,給他們的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問題。例如,2001 年國內某大學237 名退學學生中,有80% 的人是因迷戀網絡而無法完成學業;上海某大學退學、試讀或轉學的205 名學生中,有1/3 的學生無法通過考試與無節制地上網有關。因此,心理衛生工作者研究網絡對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探索預防和矯治網絡心理障礙的任務刻不容緩。
網絡心理障礙者的特征
網絡對人們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已成為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研究課題。目前用來定義網絡對人的消極影響而產生的心理障礙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概念有“網絡成癮”、“網絡依賴”、“網絡成癮障礙”、“病理性使用網絡”、“網絡成癮綜合征”等。雖然用詞不同,但都是指那些不健康的、病態的、強迫性的網絡使用行為。網絡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對網絡有一種心理上的過度依賴感,把網絡當做生活的中心,上網操作時間失控;從上網行為中獲得愉快和滿足,產生了依戀性,一旦停止上網,馬上就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動、自我評價能力下降、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欲下降等不良的心身反應;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參與社會活動及與他人交往減少;以上網作為排解、調節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與情緒問題;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難以自拔,嚴重影響了心身健康水平和人格的發展。
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沉迷和上癮,出現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以及伴隨生理性不適的現象可稱為“網絡成癮”,輕度網絡沉溺行為可稱為“網絡依賴”。網絡依賴者同網絡成癮者一樣,都將網絡視為尋求解脫和刺激的工具。當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網絡依賴者傾向于到網絡上尋找慰藉。
Young 通過電話訪談和在線調查兩種形式研究了496 名過度使用網絡者,發表了《病態的網絡使用:一種新出現的臨床心理疾病》一文,文章將網絡成癮分成五類:網絡色情成癮;網絡社交成癮;網絡強迫行為;過度信息超載;計算機成癮。YOUNG 參照DSM-IV(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中賭博成癮的鑒別標準修訂出網絡心理障礙的鑒別標準:(1) 你是否迷戀互聯網或其他網上服務, 并在下線后仍然念念不忘?(2) 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網上尋求滿足感? (3) 你能控制自己是否上網嗎?(4) 如果減少了上網時間或停止上網, 你是否會感到不安或憤怒?(5) 你上網是否為了逃避問題或為了減輕無助感、犯罪感、焦慮、抑郁?(6) 你是否欺騙家人或朋友以隱瞞你上網的頻率和在線時間?(7) 你是否為了上網而不惜冒失去某個重要關系、工作、受教育機會或謀職機會的風險?(8) 即使支付太多的上網費用你仍然上網? (9) 當下線時, 你是否感到更加抑郁, 情緒低落或易怒?(10)你的上網時間是否總是比原先預計的長?Young 指出,如果被試對其中五個問題答“是”,就被認為是“網絡成癮”。
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
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比較復雜。Young 在美國心理學會105屆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病態的網絡使用的原因》中分析了396 名世界范圍的網絡成癮者,認為病態地使用網絡者很少將網絡作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網絡上尋找社會支持,尋求性滿足或利用網絡創造新人格面具。John Suler 在《各取所需——健康還是病態地使用網絡》一文中更為詳盡地闡述了個體在網絡空間行為的動機,他認為,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是為了滿足以下的需求:(1) 性的需要。(2) 改變感知體驗的需要。(3) 成就和控制的需要。(4) 歸屬的需要。(5) 人際交往的需要。(6) 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研究者還認為,一些與低自尊、社交焦慮、抑郁相關的人格特征可能是促成網絡心理障礙的誘因,如社交技能差,自信心低落,從而利用網絡作為逃避的手段;缺乏動機、尋求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等可能是促成網絡成癮發生的誘因;高水平的厭倦傾向、孤獨、社交焦慮及自我封閉可預測網絡心理障礙發生的表象。
青少年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大致可分為客觀和主觀兩類,即外部環境及網絡使用者的內在因素。客觀因素主要包括網絡的可獲得性、網絡自身的特點與社會生活環境。如上網條件便利、無需花費過多、課業需求等使學生將網絡視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校園生活單調,容易使學生將學習和娛樂的重心轉移到網絡。而網絡游戲針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設計出不斷升級的、帶有強烈吸引力的、刺激性的、挑戰性的游戲,也使青少年容易上癮。家庭教育中,父母過度保護、控制或過度放任的教養方式,也容易使孩子因逃避而依賴網絡。獨生子女生活中沒有玩伴,又沒有更多的興趣愛好,自然也會投入網絡中尋找快樂。
主觀因素主要指心理需求與人格因素。青少年所處的年齡段決定了他們求知欲強,好奇心重,渴望理解和交友,尋求感情支持,希望擺脫成人的控制,獲得更自由的成長空間,且理想高遠但承受力差,容易有挫折感。當學業競爭壓力過大、人際關系不和諧或生活不順利時,因為缺乏應對困境的能力以及相應的勇氣和信心,常會利用網絡作為發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網絡上,實際遇到的困難越無法解決,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沉溺者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加重,最終發展為網絡成癮者。從網絡心理障礙者的人格特征分析,常常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如性格內向、低自尊、焦慮抑郁、人際溝通不良、缺乏自控力、不善于管理時間、缺乏符合自身特點的具體生活目標、盲目追求時尚、缺乏興趣愛好、愛尋求刺激、愛冒險、生活支持不足等。
網絡心理障礙的預防
對于青少年網絡心理障礙,重點應該放在預防,而不只是對網絡依賴和成癮學生的補救性矯治。預防網絡心理障礙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國外學者Grohol 認為,使用網絡的行為具有階段性:第一階段是成癮階段,新用戶往往采用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方式,來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第二階段是覺醒階段,用戶開始減少網絡的使用;第三階段是平衡階段,此時用戶進入了正常的網絡使用狀態。Grohol 認為,那些被網絡“俘獲”的人主要是不能順利度過第一階段,需要他人幫助進入第三階段。這就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一起努力,通過正確引導和加強教育,幫助青少年正常使用網絡。
對青少年網絡依賴及成癮的預防,首先要加強網絡使用的管理,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政府要加大凈化網絡環境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偵查網絡犯罪的相關機制與法規。全社會都來為青少年創設較為安全的網絡活動空間以及健康的上網環境。
要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變堵為疏,發揮網絡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例如家長、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把網絡變成工具,幫助孩子制定網絡學習計劃,教孩子通過網絡查資料、學習知識、進行小制作等。還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網站,搞一些小競賽、小設計來激勵學生學好用好網絡。
一些青少年上網成癮,主要與家長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家庭教育中,無論是上網、學習還是其他問題,家長都要與孩子交流溝通,商量解決,多給予孩子精神、情感上的關愛,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氣氛和成長空間,增強他們的自信。對尚缺乏自控能力又有強烈好奇心、喜歡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來說,適當控制其上網時間可以通過訂立行為契約或協議來實現,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教他們學會守時、守信、守約。
為了預防青少年網絡依賴及網絡成癮,學校教育應該以學生成長為本,關注孩子健康的人格發展,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適當減輕學習的壓力。注意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特征,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傾向;培養愉快的情緒特征,使學生掌握調節心理矛盾沖突的有效方法。學校可以開設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回到現實中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多參加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多與老師、同學、家人進行交流,多結交生活中的朋友,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輔導非常重要。心理輔導老師要多關注那些交往困難、內心敏感、容易受挫的學生,及時與他們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學生心理普查可以增加成癮人格的測量,以便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說明網絡成癮的危害,提高學生的免疫力。通過團體訓練等形式加強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溝通維系技巧的訓練,以防止他們過度依賴網絡。有些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是因為自覺空閑時間過多,因此幫助學生確立生活的目標,充實業余生活,規劃學習時間,掌握壓力管理等都將有效地幫助學生避免過度使用網絡,預防網絡心理障礙的產生。
網絡心理障礙的矯治
網絡心理障礙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屬于比較新的心理問題,目前對網絡成癮和依賴的有效矯治方法仍在探索和研究之中。根據Young 的調查,對于網絡成癮的矯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1) 時間管理;(2) 雇用監督者;(3) 設定目標;(4) 禁止特殊的網絡使用行為;(5) 使用提醒卡片;(6) 記錄個人網絡使用清單;(7) 接受個別治療或加入一個支持性的團體。這些干預方法都是從行為上作出限制,強行控制上網者對網絡的使用時間及強度,以此來矯正上網者的網絡使用不當行為。近年來,認知行為療法已被用來治療網絡心理障礙, 并成為治療IAD(網絡成癮綜合征)的主要方法。如Davis(2001)根據他的“病態因特網使用的認知—行為模型”, 提出了因特網成癮的認知行為療法。他把治療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十一周治療過程。這種療法強調弄清患者上網的認知成分, 讓患者暴露于他們最敏感的刺激面前, 挑戰他們的不適應性認知, 逐步訓練他們上網的正確思考方式和行為。
事實上,陷入網絡依賴或成癮的人,往往反映了其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禁止或減少上網行為雖然必要,但從源頭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所以,應該針對不同的網絡成癮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如,對于因過分害羞和自我意識過強而過度依賴網絡進行交往并影響了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人,可以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和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技巧訓練來矯治;對于卷入網絡戀情而影響了實際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者,可采用婚姻和家庭治療重新調整夫妻關系,使家庭生活恢復正常;對于幻想借助于網絡上角色的多樣性和易變性,從主觀上逃避不良情緒或個人困境的人,可以用精神療法并配合必要的藥物進行治療。
目前,國內在網絡心理障礙的矯治中主要運用的方法有藥物治療、個別輔導、家庭治療和團體干預。對網絡上癮青少年的個別輔導包括:第一,協助當事人認知自己已過度使用網絡;第二,協助當事人認知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第三,協助當事人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不是沉迷網絡以逃避問題;第四,協助當事人制定出改善過度使用網絡行為的行動計劃并加以執行;第五,在逐步降低上網時間的同時,培養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為回歸正常與和諧的生活提供保證。
團體干預就是對網絡依賴或成癮人群施以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咨詢所具有的特點決定其對網絡依賴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首先,團體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對于團體成員在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巨大的支持作用。團體成員“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從而獲得道義心,可以增進信心”。其次,團體咨詢可以使網絡依賴的學生獲得安全感。網絡依賴的學生因對自身的網絡使用不當問題投入較多關注,而忽視自身其他方面的優勢及能力,團體咨詢可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對團體其他成員的成長有所貢獻亦可以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團體成員們共同簽署的契約,對團體成員有強烈的約束作用,同伴之間既有支持又有監督。網絡依賴的學生在團體中作出改變不當行為的承諾后,會因團體的監督作用而努力維護自己的諾言,由此使行為的改變得到長期的堅持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