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知道長期處在高負荷狀態會影響人的心身健康,嚴重時會導致心理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生,所以大家比較重視心理減壓,調整生活方式以維護心身健康。但低負荷生活對人的不利影響可能不被很多人認識,不少人或許還十分向往沒有任何壓力、輕松舒適的生活。其實,低負荷對于人心身的危害不亞于高負荷。長期的低負荷狀態會使人產生虛無感,迷失生活方向,缺乏進取心,社會功能越來越弱,懷疑生存的價值,感到空虛,甚至出現神經癥等癥狀,有的老年人還會出現呆滯現象。
下面,我們以王女士的經歷來認識低負荷是如何影響人的精神健康的:
王女士退休前是機關干部,每天要上班、照顧女兒、料理家務,生活忙忙碌碌但很有規律,每年她都盼著那幾個黃金假日好好休息幾天。現在,女兒讀完大學在外地工作,不再需要王女士操勞,家里也沒有老人要王女士照顧,王女士退休后,真正過了一段無拘無束自在清閑的日子。但沒多久,她就感覺提不起精神,心里憋悶,哪也不想去,什么也不感興趣,吃不香睡不安,去醫院檢查也沒什么病。
王女士的老伴原先工作忙顧家少,如今也退了休,一心要補償妻子,所以什么事都包下來。本來老兩口就沒多少家務,老伴的積極主動更使王女士無事可做了。老伴做完家里事就忙著找人下棋、釣魚,倒是忙得不亦樂乎。可是老伴的活動王女士都不參與,每天除了看看書報、電視外,就剩下吃飯睡覺了。她不樂意打麻將,認為太無聊,也不想去跳舞玩劍,覺得身材不好。于是深居簡出,開始還以為是在享清福了,沒想到越來越難受。先是懶得看電視,嫌娛樂節目太吵,嫌電視劇太假,嫌新聞太空套,后來連書報也不想看了,頭昏眼花什么也進不了心里去,房間也懶得清掃。
有一天,她又獨自坐在家里,忽然想到,再也沒什么事讓我忙讓我累讓我樂了,我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嗎?她感覺心在一個不見底的黑洞里下沉、下沉……
幸虧女兒得知媽媽的情況及時帶她去作心理咨詢,才知道是低負荷生活影響了王女士的精神健康。醫生說生命要有一定的壓力,精神才能保持適度的興奮和活力,行為才有動力,生活才不會虛無,如果生活中只剩下無所事事了,身體的各種機能得不到刺激和鍛煉,就會出現像王女士這樣的反應。醫生建議王女士主動找些事情做,哪怕這些事情只是為了使自己愉快,沒有愛好可以去學習和培養,可以去做一些經過適當努力才能完成好的事,這樣,情有所系,老有所樂。同時,醫生還告訴王女士的老伴,不要一味讓王女士休息,這并不是對她的最好照顧,老兩口要一起做家務,一起娛樂,一起學習新知識,一起享受生活的豐富多彩,與外界保持充分接觸,精神自然就會充實愉快起來。
低負荷生活狀態常常發生在退休人士和城市中生活優越的有閑階層,一旦失去了努力的目標,完全沒有了壓力,物質豐足而精神空虛,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威脅。要充分認識到壓力過強和沒有壓力具有同樣的危害,在高負荷和低負荷之間尋求適度的結合點才是維護精神健康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