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黨和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驅動、市場拉動、結構優化帶動的作用,以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以下是農業部今年將為農民辦的15件實事,其中科技興農項目占2/3。
1.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2005年以糧食主產省區和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為重點,兼顧其他省區和農產品,選擇100個試點縣,培育10萬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200萬農戶。
2.推廣應用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以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為載體,建立推介發布制度,推廣50項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廣、抗性強、品質優、產量高的品種和20項促進優質高產、節本增效、防災減災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成熟技術。
3.組織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主要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西藏、寧夏、云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以國債為主,地方適當配套與牧民自籌相結合,國家對退牧還草的農牧戶給予草原圍欄建設資金、嚴重退化草原補播草種資金和飼料糧補助。
4.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擬在北方旱作區13個省(區、市)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加強技術試驗創新、選型推薦相關機具、開展技術宣傳培訓、組織農機手為農民提供作業服務以及對農民購機和作業進行補貼,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實行保護性耕作。保護性耕作項目覆蓋100個縣(旗、場),推廣應用面積36萬公頃。
5.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指導小組按照國辦轉發的《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要求,根據各省農村勞動力及輸出就業、已開展的培訓工作和地方資金安排等情況,以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產糧大省、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為重點,重點支持訂單培訓,輔助開展引導性培訓。通過開展短期(15~90天)的非農職業技能培訓,2005年擬培訓農民工250萬人。
6.建設農業110綜合信息服務中心。配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部分地、縣農業部門,試點建設農業110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實現電腦與電話、電視“三電合一”,為當地農民提供科技、市場等信息服務。
7.為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由農業部統一組織,各項目省農業部門具體實施,結合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為項目區1000萬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在開展地力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種植情況提出配方。對農民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培訓。
8.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我國11個優勢農產品區域、35種主導產品及當地名特優產品開發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點選擇農民領辦的專業合作組織,重新確定100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點。
9.建立全國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擬在我國沿海11個省份,建立一個包括海洋漁業短波安全通信網、超短波(近海)漁業通信網、漁業船舶船位監測網和CDMA公眾移動通信網“四網合一”的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
10.推進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農業節目進村入戶。擬在寧夏自治區進行多路微波分配系統(MMDS)發射臺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開展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推進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農業節目進村入戶。
11.建設草原“無鼠害示范區”。擬選擇內蒙古、四川、青海、甘肅、新疆等14個省區100個重點項目縣(旗),建設“無鼠害示范區”,完成400萬公頃的鼠害防治任務。
12.推廣青貯玉米技術。將青貯玉米技術推廣融入秸稈養畜示范項目,擬在2005年秸稈養畜示范縣中選擇30個縣,每縣確定5個養殖小區(每個小區按30個養殖戶計)和20個規模養殖戶,產前提供良種、產中技術指導、產后幫助收割及貯存。農民每種植667平方米(1畝)青貯玉米補貼良種10元,建青貯池每立方米補貼10元,購鍘草機、揉碎機每臺補貼1/3購機款。同時采取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示范相結合的方式,推廣青貯玉米技術,并向農民發放專家聯絡卡,設立專家技術咨詢熱線電話。
13.組織家禽疫病防治知識普及活動。擬針對廣大農村家禽飼養戶對家禽疫病防治知識缺乏的實際問題,組織禽病專家對養禽業危害大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病等禽病編寫簡單、實用的防治技術手冊,印制10萬本,免費發放到各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防病滅病能力。
14.推廣10000項農產品加工的成熟關鍵技術。擬在確定需推廣的鄉鎮企業成熟關鍵技術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彩虹工程”,舉辦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對接活動;通過網上鄉鎮企業技術項目對接平臺,實現網上對接;利用“農產品加工重大關鍵技術篩選”工作成果,選擇一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推廣工作試點。
15.擴大綜合辦公范圍。農業部擬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研究農藥許可等未納入綜合辦公的行政許可事項,擴大綜合辦公范圍,加快農業部行政許可“一個窗口”對外進程。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不斷改進行政審批綜合辦公信息系統,增加行政許可在線服務功能,為申請人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結合電子簽名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實施,繼續探索行政許可網上申請和審批的有效方式,為申請人提供新的行政許可申請渠道;完善行政許可決定公開的內容和形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查詢平臺,提高行政許可信息利用率。(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