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遍關注:宅基地使用權能否轉讓和抵押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能否允許轉讓和抵押,涉及廣大農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下簡稱常委會)委員在審議中普遍關注的問題。
草案二審稿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不得單獨轉讓。建造在該宅基地上的住房轉讓的,宅基地使用權一并轉讓。”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國務院為加強農村土地的管理,已經明確規定:“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據此,草案三審稿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經本集體同意,可以將建造的住房轉讓給本集體內符合宅基地使用權分配條件的村民;住房轉讓時,宅基地使用權一并轉讓。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村民依照前款規定轉讓宅基地使用權的,不得再申請宅基地。”
在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草案三審稿雖然對這一條款進行了修改,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民對宅基地的權益到底如何進行規定,還需要作進一步調研和論證。
農民是我國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要致富,就需要資金,需要獲得貸款進行投資,但目前農民的貸款要求能夠得到滿足的不超過30%,而農民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抵押物。物權法草案并沒有關于農民以宅基地使用權抵押的規定。李春亭委員建議,在草案中應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他認為,在物權法中應體現讓農民富起來的原則,允許農民通過評估,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變為流動資產,以獲得抵押貸款搞經營,這對于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必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在草案起草過程中,有人提出,如果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的話,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農村穩定。對此,李春亭認為,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要維護農村的穩定,首要的是解決農民的致富問題,只有農民富裕了,農村才能穩定。不能因為可能會出現的極少數負面影響,就剝奪所有農民的土地權益。他說:“我們要相信農民。他們自己的權利,自己最知道珍惜,最知道如何使用。農民宅基地的問題,既然是重要的財產權,就可以單獨轉讓和抵押。”
厲無畏委員則認為,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物權法中增加在城市規劃需要的時候,宅基地可以置換的條款,并在置換過程中給農民社會保障,這樣才能真正保護農民的利益。
2.熱門話題: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如何得到保障
物權法草案三審稿明確規定:“國家保護私人的所有權。拆遷、征收私人的不動產,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償;沒有國家規定的,應當給予合理補償,并保證被拆遷人、被征收人得到妥善安置。”“征收承包期內的土地的,應當對土地承包經營人給予合理補償。征地的補償標準、安置辦法應當告知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土地補償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應當依法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截留土地補償費等費用。”
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此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精神和要求,抓住了當前的熱點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
成思危副委員長說,中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是很密切的,農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包括就業、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的問題,現在基層出的很多問題,就在于不公正地剝奪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農民脫離了土地又沒有得到很好的安置。因此,如何真正保護農民利益,防止由于一些不合法的行為使得農民失去土地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問題,我們應該給予關注。由于土地是集體所有,要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管理委員會來行使所有權。現在草案中規定了如果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建議還要追究該管理人的責任,如果由于錯誤的決定給集體成員造成損失的,還應當給予賠償。
全國人大代表周家貴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物權法賦予土地承包經營人的合法權利,不能以某一組織的決定、決議弱化法律賦予所有權人的物權。按照草案規定,若對承包地進行調整,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同意就可以了,壓制了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意愿,通過看似民主的決議就否定了法律規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人失去了自己做主的權利。為此,他建議,草案應明確規定,沒有承包人的同意,不得調整其土地。
賀鏗委員則認為,征收承包期內的土地可以,但只規定“征地的補償標準、安置辦法應當告知土地承包經營權人”,這個“告知”太弱了,補償的標準、安置的辦法應充分與土地使用權人商量,保護承包人的權益。(未完待續)(農民日報記者申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