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離塵囂的農場里,喬治·盧卡斯成就了昔日的輝煌,而他的明日帝國正在全新的電影特效工廠誕生
5月19日,《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在全球從芝加哥到上海的數千張銀幕上開始放映,作為“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的終結篇,也是六部星戰電影的最后一部,它對盧卡斯的個人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位在商業上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導演、數字電影之父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盧卡斯的生意在過去幾年里并不太順利。他的電影特效公司——光魔制作公司(Industrial Light Magic)曾經是業界的主宰,從1977年獲得第一個奧斯卡特效獎后,又在1980年至1994年獲該獎13次。而在那之后,盡管多次獲得提名,光魔制作公司卻再也未能獲獎。
如今,光魔被人員的流失困擾,眾多昔日的明星設計師紛紛離去,加盟新涌現的新銳公司如今年奧斯卡獎獲得者索尼圖像公司。最近離去的是光魔制作公司總裁吉姆·莫里斯,他跳槽到了Pixar。此外,盧卡斯還面臨著來自新西蘭的巨大威脅——“指環王三部曲”的創造者彼得·杰克遜最近投下4200萬美元打造了一個新的后期制作公司和音響制作公司。
再過一個月,盧卡斯的電影特效工廠——萊特曼數字藝術中心就要完工。盡管大可以從此開始享受眾多“星戰”系列產品源源不斷產生的龐大收入,但這顯然無法滿足盧卡斯的成就感。從金門橋下的這座新基地,數字電影之父喬治·盧卡斯希望能夠打響自己的“帝國反擊戰”。
喬治·盧卡斯設計他最新的電影基地所用的方式與他拍攝一部電影沒有任何區別——宏大的構想,對細節近乎偏執的關注,和對電腦技術的瘋狂依賴。新基地從電腦三維效果圖上看,可以與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三部曲里任何一個輝煌的場景相媲美。在盧卡斯的督導下,建筑師為這座建筑的錄音棚、劇場乃至每一間辦公室做出電腦效果圖,細節逼真到椅子的織物面料和燈光的強度都與現實分毫不差。而盧卡斯在備選的四、五個方案中仔細挑選,最終為設計方案定稿。
萊特曼數字藝術中心完工之際,將會有1500名員工搬進這座近8萬平方米,造價3.5億美元的明日夢工廠。與盧卡斯昔日低調的電影基地相比,數字藝術中心完全是另一個極端。在“星戰三部曲”的時代,盧卡斯的工作地在加州圣拉斐爾一座名為“空中漫步”的神秘農場,而現在,數字藝術中心則放在了舊金山的大門口——金門橋下的一座對公眾開放的公園里。在這里,盧卡斯電影帝國長期以來分而治之的三個支柱終于團聚:負責特效制作的光魔制作公司,經營游戲業務的盧卡斯藝術公司(LucasArts)和負責營銷、授權和線上業務的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film)。
新中心可以使盧卡斯生意的兩個主要支柱——電影和游戲業務在今后更為緊密地合作。光魔的特效藝術家和盧卡斯藝術公司的游戲設計師不僅可以一起工作聊天,還可以共享彼此的資源和工具。游戲公司新開發的游戲引擎可以直接被電影導演用作實時效果演示工具,而電影拍攝中探索出的燈光技術也可以馬上被游戲部門用于最新的游戲場景設計。在過去,這是無法實現的,光魔制作公司曾為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人工智能》制作了電腦特效,而它的游戲版本則是微軟開發的。“以后我們就可以為客戶同時提供這兩項服務,”盧卡斯電影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克利夫·普拉莫說。在這個意義上,萊特曼數字藝術中心其實體現了技術和商業世界早已開始的一個重要趨勢——電影工業與游戲產業的融合。
為了支持以下的數據共享和交換,盧卡斯為新的數字藝術中心配備了超過3000個無間斷運行的處理器和10G帶寬的高速網絡,每個工作臺被分配的帶寬則是1G。有了這樣發燒級的平臺,設計師不但無需將一個鏡頭分拆成若干個部分在數臺電腦中完成,也無需為了一個畫面的運算而等上一整夜,而且可以獨立完成數據量超大的鏡頭組合,甚至可以直接將設計中的鏡頭通過email發送給主管,迅速得到反饋意見。
“在我們這一行,激烈的競爭已經使利潤變得很薄,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曾經參與過制作“星戰三部曲”和《加勒比海盜》的特效設計師約翰·諾爾說。“我們不得不跟那些在自家車庫里制作特效的家伙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