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鶇 (河北,公務員)
足額領取血汗錢是農民211的底線
看最近一期《盼望東方周刊》報道了目前農民工的生存現狀,有一句比喻特別經典,“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貓還晚,干得比驢還累,吃得比豬還差。”我想,這是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干活再累不怕,條件再苦不怕,用一句話說,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工資不給發。”這是筆者一個親戚——也是一個農民工——親口說的。這或許代表所有打工者的心聲,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底線。
農民工欠薪問題由來已久。從2003年下半年農婦熊德明為了討回其丈夫的工錢直接向溫總理求助,再到最近,民工王斌余因討薪不成,憤怒之下連殺四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始終令人揪心。雖然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清理農民工夫薪,可是時間已經過去兩年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然比較普遍,已經成了一個難以治愈的社會“毒瘤”。
朱文(上海,職員)
遭遇醫托
“你想看什么病?”“我們這里有個是在那里治好的。”這些東西都已經是第一代醫托的“托經”了。現在的醫托,比這勤勞得多也高明得多。
早晨7點,醫生還沒上班。我到醫院時,醫生們已經守在醫院門口了,他們手里拿著各種各樣的醫藥廣告,一擁而上往我手里塞。再往里走幾步,被幾個外地人攔住:“我們今天有免費的專家咨詢,全是大醫院的教授坐堂,地點就在醫院的對面。”接過廣告一看,果真不假,本市幾個大醫院腫瘤方面的專家都在列。
門診已經排起了長龍,一大早過來卻排到20多號,好不容易在門診大廳坐下,醫托們的廣告又蜂擁而至。幾乎每兩分鐘就有一個人拿著廣告紙來發。醫院因此又催生了另一個職業——收廢紙的。不滿十分鐘,一位老太太手里的廢紙簍就滿了。
好多人在候診的漫長過程中,也會閱讀手中的廣告。我問一病友,是否相信那些名醫坐堂和醫藥廣告,病友說:“如果看著自己的親人被確診為癌癥,在外面待了一個多月還住不進醫院,這些廣告中看著有差不離兒的,當然也會去嘗試了。”
到20多號的時候,已經是近中午了。聽說有的病人從郊區來,早晨4點鐘就要從家里出發。還聽說這一天某廣告上的專家坐堂,很多病人都去了,當然,也有很多人掏出幾千塊錢買了廣告上說的良藥。
柳君(浙江,記者)
走投無路
前幾天,有位者同事找到我,說了這樣一件事。他家的屋后有十多畝良田,不知什么時候,有家化工廠開始填埋良田,準備作為工廠場地。他知道這些田屬于基本農田保護,填埋是違法的。
他第一次打了市長公開電話,對方答復說,這個問題肯定要被查辦的。他等了一個多月,沒有音信。于是,他再打電話,工作人員說,你的投訴已轉到土管部門了。土管部門查了記錄,說是有這回事,讓他耐心等待結果。
他再等了兩個多月,還是沒有消息。他打電話去問土管部門,對方仍然說讓他耐心等候。
此時,他遇見了一位機關干部,并對其說了此串,對方說,這事查處肯定沒有問題,但涉及多個部門。他明白這話的意思,于是出錢宴請了一些人,一共三次,花了幾千元錢。但自從宴請后,機關干部就消失了,打電話也不接。
實在沒辦法,又打機關效能投訴電話,對方說,你的問題記錄下來了,我們會給你答復的。于是,他再等。當然又是毫無結果。他寫了聯名信,到信訪部門,沒幾天,聯名信仍到了土管部門。
他說要投訴到省城去。我對他說,—般來說,這些投訴信,仍然是要返回地方的。
這下他沒轍了。
他走的時候說:“這是違法的事情,就是沒有人去管,我不相信社會是這樣的。”
他是一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待在國有企業里。他走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