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充分包容博弈的彈性框架,在當下已是刻不容緩
隨著利益分化的加劇,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淅趨激烈。正視博弈,建立一個充分包容博弈的彈性框架,對博弈進行有效規范,使博弈朝著興利除弊的方向發展,在當下已是刻不容緩。江平:公權私權沖突是利益博弈的主題
著名法學家江平把利益沖突分解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私權跟私權的沖突。第二個層面是公權跟公權的沖突。第三個層面是公權跟私權的沖突。他認為,私權跟私權的沖突不可怕,只要有一個公正的法院就足以解決。公權跟公權的沖突后果很嚴重,在一些國家甚至鬧到民族分裂的地步。但在中國這種沖突也不可怕,因為有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只有最后一種沖突,即公權跟私權的沖突才是對當下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沖突,最值得關注。
江平認為,公權和私權的沖突是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現象。現在既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也不同于發達國家。我們跨進了市場經濟時代,但距完全的市場經濟還有一段距離,這就注定了一方面國家干預仍較廣泛,一方面公民的權利意識又在不斷增強。這種情況下,一旦公權越界,必然遭遇私權抵制。這就注定了公權跟私權的沖突要構成當下中國利益博弈的主題。
江平強調,必須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對于公民的私有財產,除非法律有明確規定,任何人無權剝奪或者限制。那么法律是否完備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而相關法律規定往往不乏粗疏。比如什么是社會公共利益?頗為含混,不免給人以上下其手的空間。于是,征地也好,拆遷也好,沒有誰肯承認自己出于商業利益,都假社會公共利益的虎皮包裝自己,以名正言順地搶奪公共資源,侵犯私人財產。這種情況下,準確界定社會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就顯得非常緊迫。必須把部門利益、小集團利益跟社會公共利益區別開。
江平說:“國家規定”必須有制約。一方面“國家規定”要有嚴格界定,另一方面,老百姓如果對國家規定不服,應該有救濟渠道,應該可以告上法庭。這就要求修改現行的行政訴訟法。只要是國家規定就必須服從,這樣的立意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坐視不管,會給私權保障機制留下很大隱患。孫立平:公權私權很復雜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斷言,情況實際上比江平先生的劃分更為復雜。當下中國社會,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公私分明的社會。比如房屋拆遷,地方政府要把你的房子拆掉,很可能不單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地方政府背后可能是某個開發商的利益。這就不是簡單的公權私權沖突,而是公權和私權結合到一起,欺壓另一部分私權。房地產業、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私權和公權結合到一起。
孫立平認為,不止社會在分化,公權也在分化。典型的表現就是部門打架。所以人們講,現在實際上是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而這種已經分化了的公又和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官員腐敗等因素,就使公權和私權以更加微妙的方式聯結起來。處于強勢的私權往往借著公權的名義大行其道,侵犯沒有公權可以倚仗的私權。這使得識別公權私權變得空前困難,更不用說規范公權私權了。 孫立平列舉的畸形博弈的幾個表征,其一是政府成為利益主體。其二是利益主體不均衡,強勢的一方有強大的公權可倚仗。其三是在利益主體高度失衡的情況下,利益博弈往往蛻變為利益掠奪。
孫立平認為:畸形博弈導致的最后結果,無疑是社會風險的增長。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機制已刻不容緩。首先是政府職能要轉換,政府要從市場中的利益主體轉變為帶有超然性的公共的政府。其次是關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過于剛性,而應有相當的柔性和彈性。
鐘偉:以平常心看待利益沖突
經濟學家鐘偉說,從大量博弈個案中發現一個規律:所有事端都發源于單純的經濟利益的沖突,只是當利益沖突不能得到妥善處置的時候,沖突才會升級,矛頭開始轉向基層政府;如果基層政府繼續采用錯誤的方式處理沖突,沖突才會向上蔓延。鐘偉據此斷言,利益沖突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只要能尊重底層民眾起碼的利益,事情至少不會不可收拾。但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利益沖突,就構成威脅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因素,這才可能導致矛盾的激化。
鐘偉認為,導致利益沖突的另一個原因,是整體利益、個體利益不均衡。比如電廠的建設肯定會比農業使用帶來更多的利益。所以問題不在于利益總量的大小,整體利益獨大,個體利益被忽略,這才是要命的事情。
作為政府官員,盡管從整體上看,他們的決策甚至可能是對的,是理性經濟人的決策,確實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但因為他們不能正確處理整體利益跟個人利益的關系,忽略個人利益,結果就導致了抵制,導致了沖突。
鐘偉說:必須警惕公權過于強勢的傾向。人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更需要公平;人民需要的不只是繁榮,更需要可以分享的繁榮。歷史證明,只強調強勢公權的效率和帶來的制度節約,那么資源成本可能是節約下來了,但比資源成本代價更昂貴的社會成本卻會累積起來,最終導致嚴重后果。
漫長征程需要一個起點
孫立平認為,現在是構建博弈機制的好時候,因為社會矛盾雖然突出,但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這一方面說明構建博弈機制時不我待,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具備了構建博弈機制的實力和能力。因此,在靠政策平衡利益關系的同時,更應該致力于構建博弈機制的宏大布局。
(陳敏:整理) 中國社會公私分明嗎
建立一個充分包容博弈的彈性框架,在當下已是刻不容緩
隨著利益分化的加劇,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淅趨激烈。正視博弈,建立一個充分包容博弈的彈性框架,對博弈進行有效規范,使博弈朝著興利除弊的方向發展,在當下已是刻不容緩。江平:公權私權沖突是利益博弈的主題
著名法學家江平把利益沖突分解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私權跟私權的沖突。第二個層面是公權跟公權的沖突。第三個層面是公權跟私權的沖突。他認為,私權跟私權的沖突不可怕,只要有一個公正的法院就足以解決。公權跟公權的沖突后果很嚴重,在一些國家甚至鬧到民族分裂的地步。但在中國這種沖突也不可怕,因為有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只有最后一種沖突,即公權跟私權的沖突才是對當下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沖突,最值得關注。
江平認為,公權和私權的沖突是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現象。現在既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也不同于發達國家。我們跨進了市場經濟時代,但距完全的市場經濟還有一段距離,這就注定了一方面國家干預仍較廣泛,一方面公民的權利意識又在不斷增強。這種情況下,一旦公權越界,必然遭遇私權抵制。這就注定了公權跟私權的沖突要構成當下中國利益博弈的主題。
江平強調,必須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對于公民的私有財產,除非法律有明確規定,任何人無權剝奪或者限制。那么法律是否完備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而相關法律規定往往不乏粗疏。比如什么是社會公共利益?頗為含混,不免給人以上下其手的空間。于是,征地也好,拆遷也好,沒有誰肯承認自己出于商業利益,都假社會公共利益的虎皮包裝自己,以名正言順地搶奪公共資源,侵犯私人財產。這種情況下,準確界定社會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就顯得非常緊迫。必須把部門利益、小集團利益跟社會公共利益區別開。
江平說:“國家規定”必須有制約。一方面“國家規定”要有嚴格界定,另一方面,老百姓如果對國家規定不服,應該有救濟渠道,應該可以告上法庭。這就要求修改現行的行政訴訟法。只要是國家規定就必須服從,這樣的立意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坐視不管,會給私權保障機制留下很大隱患。孫立平:公權私權很復雜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斷言,情況實際上比江平先生的劃分更為復雜。當下中國社會,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公私分明的社會。比如房屋拆遷,地方政府要把你的房子拆掉,很可能不單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地方政府背后可能是某個開發商的利益。這就不是簡單的公權私權沖突,而是公權和私權結合到一起,欺壓另一部分私權。房地產業、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私權和公權結合到一起。
孫立平認為,不止社會在分化,公權也在分化。典型的表現就是部門打架。所以人們講,現在實際上是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而這種已經分化了的公又和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官員腐敗等因素,就使公權和私權以更加微妙的方式聯結起來。處于強勢的私權往往借著公權的名義大行其道,侵犯沒有公權可以倚仗的私權。這使得識別公權私權變得空前困難,更不用說規范公權私權了。 孫立平列舉的畸形博弈的幾個表征,其一是政府成為利益主體。其二是利益主體不均衡,強勢的一方有強大的公權可倚仗。其三是在利益主體高度失衡的情況下,利益博弈往往蛻變為利益掠奪。
孫立平認為:畸形博弈導致的最后結果,無疑是社會風險的增長。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機制已刻不容緩。首先是政府職能要轉換,政府要從市場中的利益主體轉變為帶有超然性的公共的政府。其次是關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過于剛性,而應有相當的柔性和彈性。
鐘偉:以平常心看待利益沖突
經濟學家鐘偉說,從大量博弈個案中發現一個規律:所有事端都發源于單純的經濟利益的沖突,只是當利益沖突不能得到妥善處置的時候,沖突才會升級,矛頭開始轉向基層政府;如果基層政府繼續采用錯誤的方式處理沖突,沖突才會向上蔓延。鐘偉據此斷言,利益沖突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只要能尊重底層民眾起碼的利益,事情至少不會不可收拾。但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利益沖突,就構成威脅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因素,這才可能導致矛盾的激化。
鐘偉認為,導致利益沖突的另一個原因,是整體利益、個體利益不均衡。比如電廠的建設肯定會比農業使用帶來更多的利益。所以問題不在于利益總量的大小,整體利益獨大,個體利益被忽略,這才是要命的事情。
作為政府官員,盡管從整體上看,他們的決策甚至可能是對的,是理性經濟人的決策,確實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但因為他們不能正確處理整體利益跟個人利益的關系,忽略個人利益,結果就導致了抵制,導致了沖突。
鐘偉說:必須警惕公權過于強勢的傾向。人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更需要公平;人民需要的不只是繁榮,更需要可以分享的繁榮。歷史證明,只強調強勢公權的效率和帶來的制度節約,那么資源成本可能是節約下來了,但比資源成本代價更昂貴的社會成本卻會累積起來,最終導致嚴重后果。
漫長征程需要一個起點
孫立平認為,現在是構建博弈機制的好時候,因為社會矛盾雖然突出,但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這一方面說明構建博弈機制時不我待,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具備了構建博弈機制的實力和能力。因此,在靠政策平衡利益關系的同時,更應該致力于構建博弈機制的宏大布局。
(陳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