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越來越多的抱怨,2004年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又創新高,科爾尼公司(ATKerney)以及德國Ernst Young協會對公司總裁們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依然是投資首選地。那些批評中國投資環境的不足之處的人,在批評之前,肯定都會先聲明諸如“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投資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之類的話。
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不斷給企業以投資的信心,并在初始階段的改革完成之后持續不斷地進行改善。中國首先承認一大部分人享有的基本財產權,后來又推出了若干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改革舉措。中國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改進工商監管,改善基礎設施,加入了世貿組織,并致力于遏制腐敗,提高透明度。
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表示對法院維護其財產權有信心的企業,在印尼為60%,在柬埔寨為40%,孟加拉國為20%,而在中國則占80%以上。
世界銀行私營發展部經理、《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主筆華立克·史密斯20年前就到過中國,這次再次故地重游,對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大加贊賞。
他認為中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過去20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在過去20年中的進行的投資環境改革幫助4億人口擺脫了貧困。
減貧是世界銀行的宗旨之一,世界銀行將中國減貧成績的一部分記到了自己的賬下。世界銀行在《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援引中國的經驗證明,改善投資環境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
4月1日,《經濟》記者對華立克·史密斯就中國的投資環境問題在北京進行了專訪。
《經濟》: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所做出的哪些成績是世界銀行最欣賞的?
史密斯:關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曾有過廣泛的爭論,因為它和過去一些發達國家所走的道路都不一樣,一些歐美的學院派經濟學家懷疑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一般規律是否適用于中國。例如,他們發現直到去年中國一直都沒有花很大力氣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但是中國卻取得了經濟增長,這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但是通過仔細研究我們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恰恰是這些規律的最好體現。中國注重了在最基本要素上改善,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經濟增長。我們認為,雖然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仍不完備,但是一直在提高,經濟增長和這種提高過程是同步的。所以,我們引用中國的例子來說明:一國的投資環境不一定要做到完美無瑕,只需要做到不斷進步。這也是我們最欣賞中國的地方。
《經濟》:發達國家在投資環境測評方面的得分要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但是在一些機構的調查中,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卻是投資者的首選地,這是為什么?
史密斯:主要是因為這些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起步早,現在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在基礎設施、金融體制、法律方面都比較完善。但是有趣的是,很多歐洲的發達國家以及拉美國家都在研究中國的經驗。
撇開中印具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談,中國和印度原來的投資環境比較差,直到幾年前,印度還對外資抱有仇視。但是自從實施經濟改革之后,兩個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中印兩國經濟發展迅速,充滿活力,自然會成為投資者的首選地。
《經濟》:中國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政策隨時在變,中國的政策的可預見性是不是很難做到?
史密斯:經濟改革中都會出現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不是說不應該改革,而是在此過程中要讓投資者看清楚改革的方向,盡量避免政策反復。投資者無法預料未來具體的經濟政策,只要能夠判斷出來未來的政策是否對自己有利,就說明政策具有可預見性。如果我們考察一下15年前的中國,你會發現那時候中國的政策可預見性曲線起伏較大,但是近5年來,曲線比較平緩。這說明中國的政策可預見性在提高。
《經濟》:中國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
史密斯:正常來說,投資環境的改善既可以吸引更多地FDI,也可以促進國內投資。一方面,中國吸引的FDI總量已經很大,但是如果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這個數量還是很低的。新加坡吸引的外資總量不高,但是人均吸引的FDI則比中國高出一大截。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國家經濟要想保持持續增長,投資量是一個因素,投資利用率更為重要。如果外資企業只是把中國作為生產基地,進行一些技術含量低的生產,招聘的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那么這樣的投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度就不大。所以中國需要提高對外資和內資的利用效率。
《經濟》: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很多國家看來力度不夠。這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投資環境?
史密斯: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鼓勵公平競爭和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外資企業是不敢把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來的,這肯定會影響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評價。
一個國家的經濟越強大、擁有的知識產權越多,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也就越強烈。美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面對英國的指責,后來美國經濟強大后,就開始指責別人了。我注意到近幾年中國國內的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強大,另一方面也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也會由被指責者變成指責者。
《經濟》:中小企業往往是一個不良的投資環境里的最大受害者,小企業有什么對策?
史密斯:關鍵是小企業缺乏話語權。小企業數量太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一征求小企業的意見難度太大,也不太現實。發達國家一般通過商會或者企業協會把小企業分散的話語權集中在一起形成有影響力的話語權,政府也樂意向他們征求意見。
前南斯拉夫波黑地區曾經實施過“推土機倡議”,不僅基層的大量中小企業參與進來,還動員了媒體,幫助政府發現問題,并且監督政府相關政策的施行,他們給政府的行為打分。這樣一來,過去話語權最弱的群體就有了最強的話語權。從倡議的效果來看,當地的投資環境在那一時期有了較大的改善。
《經濟》:中國接受的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很多國際機構的資金援助幫助中國改善基礎設施,同時進行扶貧工作。但是現在這種援助在減少,您覺得中國已經不需要這些援助了嗎?
史密斯:中國已經比以前富裕多了,相對于資金來說,中國現在更需要的是知識和技術,所以世界銀行越來越多地在中國舉辦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