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雖小技,藝頗精微。縱橫十九道,迷煞多少人,故山林隱逸多拈子手談;尺蚓可降龍,得勢寡勝眾,故神武將軍常揮炮橫車。從本期開始,本刊將設“棋風”專欄,主力作者老梁自幼學棋,又曾主編《棋藝》雜志,與棋界過從甚密,頗解棋中三昧,風雅之外,為真為實,其文恐能讓讀者諸君耳目一新。讀者諸君如有獨到體會見聞,亦不妨拿來與同道共饗。
——編者
在中國,大凡會走幾步中國象棋的,可能無人不曉“棋壇司令”胡榮華大名,他是中國棋壇乃至世界棋壇的一代宗師。有一次,擁有世界冠軍呂欽和許銀川的廣東象棋隊的主教練蔡福如問年輕隊員:“你們最想學誰的棋?”小棋手都回答要學胡榮華,他的棋華麗精彩,成績又好,不學他學誰?蔡大師卻說:“不對!胡榮華是天才,你們學不了。要學楊官嶙的棋,那是功夫棋。”這是棋壇勁旅廣東隊的經驗之談。言外之意:老楊之功夫可學,司令之天才不可學。
這樣的天才,自然少不了追捧主人,何況胡榮華貴為中國象棋協會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長,在中國棋壇地位舉足輕重。長期以來,見諸報刊有關胡榮華的文字,莫不以嘆服其棋藝發端,進而吹捧其云水襟懷、松柏氣質,甚至扯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高度,其中五體投地者有之,阿諛奉承者有之,別有用心者亦有之。陳寅恪先生稱天才為猛人,常常被身邊的庸人捧昏。所幸胡司令腦筋還算清楚,已屆耳順之年,依然勇猛精進。
胡司令這般傳奇人物,棋迷需仰視才見,云霧氤氳,自然虛實難辨。筆者曾主編《棋藝》雜志,與胡司令有些接觸。加之和胡司令的對手往來頻繁,從王嘉良到柳大華,從李來群到許銀川,筆者得以置身行內,又能神飛局外冷眼旁觀。依筆者看來,審視胡榮華可以分作棋外棋內的AB面:
他有江南人的精明算計,卻不乏胸懷天地的大氣;他有極強的功利心,也具備勇于放棄的魄力;他自命清高架子十足,背后卻能兼容并包取各家之長;他有時酸溜溜陰陽怪氣,公眾面前卻是氣定神閑一派仙風道骨;他有棋人擅長的投機取巧,更多一份老謀深算的底氣與從容。胡榮華是益智游戲的絕頂高手,但棋盤之外,他和你所熟悉的工于心計、長于算計的上海人沒什么兩樣。
“十連冠”與“降乙組”
胡榮華創造了多項棋壇紀錄,其中最為傳奇的是1960至1979年間的“十連冠”。雄霸棋壇20年,這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1960年,年僅15歲的胡榮華在強手如林的全國個人賽上力壓群雄,首奪個人賽冠軍.從此開始了中國象棋的”胡榮華時代”。其間,他與楊官嶙、王嘉良等老對手纏斗二十余年除了1964年與楊官嶙并列冠軍外,均獨占鰲頭。胡榮華精于鉆研、長于創新,許多被棄用的老招法在他手中又煥發了戰斗力,一直被認為保守被動的飛相局甚至成了他的“鎮山寶”,在大賽上屢建奇功。
“十連冠”之后,盡管柳大華、李來群、趙國榮、許銀川、呂欽群雄并起,胡榮華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先后于1983、1985、1997、2000年四奪個人賽冠軍,其間又多次斬獲“五羊杯”、“銀荔杯”等邀請賽冠軍,2000年的個人賽,胡榮華以54歲創下了高齡奪冠紀錄,與他15歲的低齡奪冠紀錄遙相呼應。成績如此之佳,風光一時無兩,于是搏得了“棋壇司令”的美譽,久而久之,簡化為“胡司令”,遂成佳話。但是,胡榮華從未獲得過世界象棋錦標賽的冠軍,這是他幾近完美的棋手生涯中惟一的遺憾。
胡榮華的“十連冠”固然輝煌但其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十連冠”跨越了十年“文革”,客觀上造成了下一輩棋手水平進步的斷檔,缺少年輕才俊的沖擊,胡榮華正當年富力強,對老棋手理所當然有一些優勢,這是胡榮華“十連冠”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胡榮華所在的上海隊高手眾多,大賽中彼此照應,也為胡司令起到了一定的“保駕護航”作用。
這里且講一段胡司令走麥城的經歷。1980年,全國個人賽在四川樂山舉行,協會規定甲組12名棋手中后兩名要降入乙組。誰也沒有想到,胡司令形勢竟然岌岌可危,最后一輪,他必須執后手戰勝“東北虎”王嘉良才能保級。水平差距不大,執后手想贏棋難度極大,況且,王嘉良與胡司令素來不睦,不可能雪中送炭。果然,局中胡司令送一相給王嘉良吃,試圖在下風中挑起對殺,以求得微薄的勝機,但“東北虎”老王老虎不出洞.四平八穩地走了一盤讓胡司令無可奈何的和棋,將其打入乙組。兩人又結一段梁子。
降入乙組再想打上來殊為不易,1981、1982年接連兩次個人賽,胡司令均在乙組沉淪。1983年,他以象棋技術委員會主任的名義力主取消甲乙組,混在一起比賽。憑著胡司令的巨大影響力,該提議得以通過。當年胡司令第11次獲得了全國冠軍,也算是一段“以權謀私”的小插曲罷。
“心理戰”與“盤外招”
名氣大了地位高了,人就難免要擺一擺架子,胡司令也未能免俗。有一次央視某記者提出要做一次訪談,胡司令竟然要求記者將要問的問題列個提綱呈給他過目。這是政治訪談中常見的程序,胡司令顯然譜兒擺得大了點兒。不過,賽場上胡司令可沒這么大的譜兒,為了贏棋,他完全能放下大宗師的架子,耍上一些“俗人”的花招。
1979年四運會,象棋比賽的最后一輪,胡司令尚落后北京隊傅光明大師一分。兩人相遇的收官之戰,胡司令必須執后手拿下傅光明才能完成“十連冠”偉業,而傅光明只需一盤和棋即可登頂。是局,傅光明經過精心準備,先手走出“炮二平五”的當頭炮開局,他料想胡司令為了后手贏棋,必然要采取順手炮這樣激烈對攻的布局.孰料胡司令的第一步棋竟然長考了二十多分鐘。在這二十多分鐘里,胡司令雙目微閉有若養神,傅光明卻在猜測對手用意中飽受煎熬。當時賽場的氣氛十分微妙,兩人仿佛在比拼耐力與斗志。胡司令終于走棋了,是一步誰也沒有想到的“相三進五”,如此四平八穩的后手布局,似乎意在求和,無心爭勝,大出傅光明意料,與先前他準備的和二十分鐘里所猜想的大相徑庭。傅光明在恍惚之間不得不從頭應對,而胡司令此舉則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十幾步后,胡司令后手反先,最終拿下此役,以一次絕妙的心理戰為”十連冠”收官。
二十多年后,央視5頻道《五環夜話》欄目做了一期胡司令專訪。節目中提到了那次心理戰,主持人張宏對象棋所知不多,誤將此舉詮釋為“盤外招”,引得胡司令老大不快。他說:“心理戰必須以棋藝水平為基礎,盤外招則不需要以棋藝水平為基礎;心理戰是正常的作戰手段,而盤外招有違體育道德。”崇拜者聞之無不折服。
胡司令的心理戰也玩得精熟。
70年代某次比賽,王嘉良與胡司令又一次相遇。中盤過后,胡司令已是四面楚歌.長考之后,胡司令長嘆一聲,起座如廁。王嘉良穩操勝券之余,也不敢大意,再三計算,知對手已無翻盤可能。胡司令回到賽場后,裝作魂不守舍走向國際象棋賽場那邊,老王不知是計,忙把他喊了回來。胡司令甫一入座,即隨手走了一步炮,然后大驚失色,繼而苦笑連連。老王一看,心想你可真是走暈了,把炮喂到我馬嘴里了,于是抬手就給吃了。這下可中了胡司令的苦肉計,沒幾下便吃回一馬,而后翻盤成功。原來這是胡司令精心設計的“騙招”,老王一時不察,被胡司令逼真的表演騙過。
說歸說,胡司令這些小毛病無損于他的神奇。相反,倒使他顯得更加生動傳奇,大師也是人,不是廟堂里中規中矩的神祗,我們無需仰視。
責編/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