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一個清晨,我背著旅行包前往嘉善,心里僅有的想法便是我要去看一個小鎮,小鎮的名字叫西塘。
每次出行,對我來說都是一次驚喜,感受陌生的風光,看陌生的行人,然后在心里留一些陌生而空洞的想法。然而西塘,卻第一次讓我找到一種可以觸摸的真實。深深淺淺的街巷,蜿蜒曲折的回廊,長滿青苔的河道,拱形石橋,明清建筑,還有絲竹琴音……像是一個古老的傳說,仿佛置于夢中才成真切。
西園古宅秋
穿過一條悠長的古巷進入西塘,隨處可見樓臺亭閣,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幾千年前,頓覺非得輕移步履,眼神悠悠,才宛若古宅小院里走出來的輕盈女子。
西園是西塘歷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園,也是我們開始觀賞的第一處古宅。踏過高高的門檻,映入眼簾的便是亭臺樓閣、假山魚池,據說是當年吳江詩人柳亞子效仿黃庭堅等人,邀友吟詩歡歌的地方。我與同伴從黑漆漆的假山底繞道前行,居然到了山頂的亭臺,再從亭臺繞小道下來,便又回到假山底,如此往復,竟仍停同一處,但意趣在此,便也覺得挺好玩。
到過西塘的人,都會被鎮上濃郁的文化氣息所感染,西園內便有“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扇面書法,剛柔并濟,惜墨如金,一幅扇面多的寫有幾萬字的書法作品,其精致可想而知。當然,這里的文化氣息并不是陳列出來的,你甚至可以從走廊過道邊掛著的書法作品中感受其流暢之美。
西塘的古宅大多是明清時的建筑,廳堂自然很多,最有創意的是有一處堂內走道被主人改成琴房與棋房,左右以透明的窗戶相隔。傍晚時分,夕陽透過天井散落在古箏與棋子上,何等愜意,仿佛看得見當年主人與友人對弈的情景。
一些古屋頂上長著近尺高的瓦草,據傳是屋宅以前主人的魂靈附在了這些草上,使它們長得如此茂盛,佑護著古屋的寧靜和久長,也佑護著古鎮的繁榮與祥和。
漫步石皮弄
剛到西塘時,三輪車夫告訴我們,到西塘一定要去石皮弄,不然就沒有到過西塘。西塘的街巷很多,全鎮有大小弄堂一百多條,一般寬度約2米,只適合步行。下西街的石皮弄建于明末清初,全長68米,由166塊條石鋪成,每塊條石厚僅3公分,故稱石皮。而將花崗巖鑿得如此之薄也足見工藝之精湛,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
走在巷口,看見很多人圍在一起拍照,才知道這就是石皮弄了。石皮弄兩邊都是古建筑,暗灰的條石砌起高高的墻面,將石皮弄孤立成一條細長的巷子。巷子以整齊的條石鋪地,一直延伸到暗處,巷口的墻角刻著“石皮弄”三個字,若有陽光在此處交匯,使光影交織,古巷便一半明一半暗,隱隱約約韻味悠長。
幾乎所有的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念,但時間、光影與角度的不同,拍出來的照片也大不一樣。為了避開行人,同伴拿著相機調試了好久,我自覺浪費了好些表情,便作痛苦狀放松,竟被同伴偷拍下來。
石皮弄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漫步其間有種獨行之妙,行人必須順著同一個方向行走,不然便被塞在巷間,不進則退,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趣。倘若遇上個大胖子,便只能作螃蟹橫行,才能穿過石皮弄了。
我想若是在三月寂靜的雨天,一個人撐著油紙傘悠悠走在這巷間,頭上是高高的同樣狹長的天,腳下是留著歲月痕跡的條石板,兩邊是飽經風霜的斑駁的高墻,也許會迷失了自己,也許會誤以為自己便是戴望舒筆下那個清郁的結著愁怨的丁香女孩了。
小橋流水人家
西塘的引人之處,在于其幽靜而柔美的江南風韻。這里河流密布,加上橋多、宅弄多和廊棚多,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清晨薄霧似紗,午間清風斜陽,傍晚漁舟唱游,悠然閑逸自在其中。
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人家。試想小小一平方公里的古鎮上,就有數十座小橋。安仁橋、安善橋、五福橋、永寧橋和清寧橋,宋代人賦予它們雅致和古樸,更賦予與小鎮相通的靈魂。另有清代建造的臥龍橋和渡禪橋等也別具韻味。而最別致的要數送子來風橋,僅僅一座橋從構思上已具有了江南園林的特色——移步換景。橋的中間是一飾墻,把這座橋分成左右兩個世界,透過墻上鏤空的扇形窗口,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水鄉古鎮的側影。一些調皮的小孩還躺在扇形窗內,悠然自得地看過往的行人。
西塘是典型的水鄉,全鎮河流穿梭,許多古宅建于河道兩側,平時便以小船代步。這令我想起了紹興的烏篷船,據說劃這種船時需手腳并用才能前行。但我在西塘看到的小船已是改制后的雙槳劃船,船夫也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古宅內吃飯時,只見三三兩兩的小船從窗邊行過。
我們在西塘走的大多是無人居住的景點,只從至今仍保留的古宅舊居里看到西塘人家的影子,宅深弄長,屋內有三進或五進,或甚至六七進,可住十幾二十戶人家,全都通過宅弄出入,所謂“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大抵就是這種情形吧!
煙雨長廊
遠遠望著“煙雨長廊”時,我竟誤以為自己在夢中。雖長在江南,但這臨水而居的煙雨長廊在我記憶里是沒有的,而如此悠長美麗的景致無意間便在眼前,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幸好隨同伴一起走在這長廊里,話語間便已融入其中,我只消感受這朦朧的景致,其余的什么都可以不想。
沿街搭建的廊棚有一千多米,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筑。廊棚一側設有靠背長椅供行人休息,另一側臨河而居。靜謐的晨昏時刻,獨自漫步悠長的廊棚下,一點點心跳,一些些懷舊,還有一絲絲的感傷,卻顯得那么真切。
朝南埭的廊棚,上百年了,兩岸的粉墻烏瓦,影子沉在門前的河水中,吹一陣風,濕亮的靜影就散墨般淡盡。這樣的地方,可游,更可居。人在其中,會回想往日,一些情思隨之涌上心來。我想廊棚的夜色一定很美,月光如水,兩岸側影,倚窗相望,不禁仰嘆流年。
廊棚的一側還有許多店鋪,繡花店內三十多歲的女子坐在門邊繡著肚兜上的荷花,針線飛快地上下飛舞,織成密密麻麻圖案,惟妙惟肖。秤行店里的師傅在過去可是了不起的藝人,就在現在,老師傅面對來往的游客仍一臉的驕傲。最好玩的要數刻字店里的米粒刻字,在小小的米粒上刻下自己或戀人的名字,然后裝在一個袖珍玻璃瓶里珍藏,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
有些巷口掛著書畫的牌子,我們順著巷子找到一家書畫店。店主人迎上前來介紹店內的書畫作品,原來主人是書畫愛好者,店內所有的書法和水墨畫全是他的作品。我們挑了兩幅石皮弄的水墨畫作留念,心想多年以后再想起,西塘如畫般的美景便歷歷在目了。
江南絲竹與西塘老人
記得莫扎特故鄉薩爾茨堡街上的石路嗎?走在古鎮西塘,不論宅弄或是廊棚里,腳踏的都是條石或磚塊鋪就的地面,美觀耐用,古典得很,令人不禁感發思古之幽情。
不過對于像我這樣喜歡音樂的人來說,能在西塘聆聽到江南絲竹琴音是最美妙的事了。臨近黃昏時分,我與同伴已在西塘鎮上走了幾個小時,坐在小河的圍欄邊休息,竟聽到古宅里有清脆悠揚的音樂飄來,忽爾管竹忽爾琴箏,循聲望去有三三兩兩地游客端坐席間,或喝茶或閉目聆聽,那情景賽似神仙,不由令人想起“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句子來。
沉醉在西塘的暮色里,沉醉在古樸雅致的水鄉風情中,不覺已有夕陽散落在臉頰,淺淺淡淡收斂的天邊,宛如一位遲暮老人的笑顏。臨走時,身邊有一位西塘老人匆匆經過,從她留著歲月痕跡的皺紋里,我仿佛看到西塘的昨天,而那匆忙的腳步又仿佛正記載著西塘的今天。
很難想象在繁華綺麗的滬杭線上,還會保存這樣的一個民風淳樸的古鎮,依舊是一拱如月的石橋,依舊是槳聲四起的流水,依舊是青瓦灰墻的人家,依舊是煙雨長廊,明清建筑悠悠古巷……
作者系浙江省元濟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