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中心,現在很少看見可愛的麻雀了,也不是沒有,但數量已經微乎其微。況且,它的羽翼,不是原來的那樣光潔、純凈的褐色,而是灰毛土臉兒,倒像被煙熏火燎過一般。有時看見它停足在屋檐,或是電線的某一段上,一動不動,猛眼望見,便教人疑惑是不是個活物。
大概是,所有的飛鳥中,麻雀應該算與城民同居的天然朋友吧?在過去,無論冬夏,誰家的屋檐下,沒有麻雀筑巢呢?也無論大雜院兒,還是獨門獨戶的小天井,都是他們的樂園。倘若在盛夏的傍晚,我記得,每一戶人家吃晚飯,或者納涼飲茶,都不會悶坐在屋里,而是將四條腿的八仙桌移到小院,圖的是黃昏時刻的習習涼風,不亦快哉!
此時,可愛的麻雀們,經不住飯菜香氣的誘惑,就會接群飛來覓食。雖然,它們的膽子很小,總是一驚一乍地飛起又落下,或者擁擠在一起,唧唧喳喳地饞嘴。但是,一旦感覺沒有危險,也會突然地飛臨人們的腳下,搶一口飯粒兒,然后,再箭一般地飛避到屋檐或樹梢上,有滋有味地獨享那一口美食!呵,我想,眼觀這番情景,經歷過滄桑的男人們,都會若有所思的吧?
但實際上,麻雀們不是沒有生命危險,孩子們的拿手好戲,除了彈弓射擊外,還會在夜幕降臨以后,登上豎梯,將麻雀的全家整窩兒地端掉!那么,孩子們捕來的麻雀干什么呢?原來并非獵人似的“拔羽毛、啖其肉”,而是一個惡作劇,自顧一廂情愿地讓捕到手的俘虜,變成“籠中物、掌中寶”。殊不知,鳥類中,沒有羽毛的小麻雀是最難養活的。再者,孩子都沒有耐性,更談不上養鳥的章法。那么,小麻雀就只能旦夕禍福了。呵,不管怎么講,誰還敢大談炎炎人類是麻雀的朋友呢?
教我疑惑的是,為什么從古到今,麻雀非要選擇與人類同居?有誰能正確地解釋?只不過,我還記得一個關于麻雀的童謠,大意是:誰家的孩子學走路,不用擔心,因為有母親;我的小麻雀想飛上天空,要在屋檐下長滿羽毛才行,好心的人家啊,丟給我幾粒米飯就成!這是一支“麻雀母親的哀歌”——為此,我還特意查詢過童謠的來歷,但始終沒有結果,也許,只是民間里口頭流傳吧?但回憶起來卻真的驚心動魄。
選自《溫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