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陽市副市長
凡讀過毛澤東同志寫的《紀念白求恩》一文的人,都知道這位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而獻身的加拿大醫生,他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感人至深。然而,對這位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的創新精神,我們就知之甚少了。
184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城。他的祖父是著名的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醫學系的首創大夫之一,父親則是一名牧師。白求恩小時候性格倔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且做事極有主見。六歲時,他就敢獨自前往安大略省的省府多倫多市,為的是探索這個城市,幾小時以后才自己回家。他喜歡作文,經常寫出一些想象力豐富的文章。他愛好繪畫,常把自己的一些經歷畫出來,或者構思一些奇思妙想的圖畫。他的父親經常調動工作,到他十四歲時就已經搬了六次家。生活環境的經常變換,增加了他的見識。所有這些,都培養了他的創新精神,鍛煉了他的意志,為他以后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白求恩中斷了在多倫多大學的學業,來到位于安大略省北部的“邊疆學院”,為伐木場移民工人講課。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加入了加拿大皇家陸軍醫療隊,被派遣到法國,負傷回國后繼續他的醫學學位課程,1917年又參加了加拿大皇家海軍。從海軍部隊復員以后,他留在英國從事大學畢業后的醫學研究。1924年來到密執安州的底特律進行私人行醫。
1926年,白求恩患了肺結核,先在格雷文赫斯特的克里多療養院治療,后又進入紐約州薩拉拿湖特魯多療養院繼續治療。在治療期間,他看到了人工氣胸法治療肺結核的介紹,這是一種把氣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險手術,當時許多醫生和病人都不愿接受,可勇敢、無畏、具有探索精神的白求恩強烈要求醫生用這種方法對他治療,結果一個月以后,他的身體康復了。從此,他決心獻身于根除肺病的工作。
1928年初,白求恩遷居到蒙特利爾,在皇家維多利亞醫院擔任加拿大胸外科開拓者愛德華.阿奇博爾德醫生的第一助手達五年之久。1932年,被聘為薩克勒柯爾醫院胸外科主任。在這所醫院里,他除了進行手術之外,還潛心于研究和創造。他寫出了許多介紹經過自己實踐驗證的新的外科手術方法和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的文章,在醫學刊物上發表。他發明了“白求恩人工氣胸機”、“白求恩肋剪”等多種醫療新儀器,并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其中的“白求恩肋剪”現在還在制造并在醫院廣泛使用。
1936年夏天,西班牙內戰爆發,弗朗哥在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納粹的軍事支持下發動叛亂。白求恩和許多人一樣,認為如果不制止這場叛亂,民主就會受到威脅。當年九月,他在加拿大支援西班牙民主委員會的贊助下,志愿赴西班牙服務。抵達馬德里不久,他看到前線戰士急需輸血而又無血供應,后方城市里的人獻出的血又不便保存并及時運往前方,便設計了一個流動輸血隊的方案,在卡車上建立一個血庫,將城市里捐獻的血收集起來送到需要血的地方去。白求恩的流動血庫后來被人們認為是西班牙內戰時軍事醫學上最偉大的創舉。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國。白求恩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于1938年1月8日帶了價值五千美元的醫療器具,在加拿大護士瓊·尤恩的陪同下來到了中國的延安。在延安,他開辦了急救、衛生和基本外科手術的訓練班,編寫了附圖解的教材,并在前線建立了一所“模范醫院”。可是,僅僅只有三個星期,醫院就遭到了日軍的破壞。這一殘酷的事實使白求恩認識到,在中國的游擊戰區,所有的醫療設備都必須是流動式的,于是,他發明了一個可由兩頭螺子負馱的便攜式手術室。傷員在哪里,他和他的“手術室”就出現在哪白求恩在給里。
1939年10月底傷員做手術,時意外地割破了手指,引發傷口感染,并惡化為病毒性的血液中毒癥,經搶救無效,于當年11月12 日凌晨逝世。
白求恩同志在工作中的創新精神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