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這就告訴我們,不守舊,圖創新,是作文成功的關鍵。但中學生因囿于方方面面的不足,要寫出出類拔萃的文章很不容易。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作文走出“一般化”的低谷,再上一個新臺階呢?我認為要在下面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選材別出心裁
“文章切忌隨人后”,記敘文要求選材不落俗套,善于翻新。或舊詞譜新曲,或老瓶裝新酒。初中生認識事物的能力不夠,觀察往往游于表層,因而無法發現新穎的材料。其實,新穎的材料往往就存在于那些司空見慣、看似平常的生活現象中,有時只要我們變換一下角度,或抓住某一點不同,言他人所未言,道別人所未道,即能使“普通”變“新穎”。
有一篇題為《尷尬》的文章,文中寫道:
七月流火,行駛的汽車也顯得沉重而疲憊。車廂內很擁擠,連走道都站滿了人。站在我身邊的是位老奶奶,老奶奶旁邊坐著一個年輕人。年輕人兩眼冷冷地盯著窗外……我多想老奶奶有個座位啊!這一老一少的位置換一下多好!突然,汽車一個右拐彎,老奶奶被摔在了伙子身上。小伙子把老奶奶一推,然后又若無其事地欣賞窗外的風景。
汽車繼續顛簸,老奶奶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小伙子瞅了幾眼,卻沒有讓座的意思……我再也忍不住了,伸手拉了拉小伙子的衣服:“老奶奶站不住了,你能讓一下嗎?”沒想到,老奶奶卻沖著我吼了起來:“喂,你拉他干啥,我的孫子你管得著嗎?……”看著這站著與坐著的一老一少,我競尷尬得不知說什么好。
此篇寫的是一個再平淡不過的素材——乘車。試想想,文章如果只是圍繞小伙子能否給老奶奶讓座一事寫宋,那絲毫提不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但作者并不流俗于一般題材的立意,而是作了一番精細的加工改造。當老奶奶昏昏欲倒,“我”請小伙子讓座時,讀者恐怕也會從心底對這位小伙子的無動于衷感到憤怒,而接下來老奶奶的一句話卻是語驚四座。文章至此有如奇峰突起,讓讀者在喟嘆之余去品味生活的意蘊,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思維空間。“自成一家始逼真”,這就寫出了新意。
新穎材料來源于精細的觀察,有時還須借助想象或聯想。有時候,一件事情孤立看似乎沒什么意思,但與其他事情一聯系,就平添了無限韻味。如有篇學生習作《在老師家做客》,寫的是教師節看望老師。看到老師家里一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卻有兩個很大的書架,上面擺滿了書。文章如果只這樣寫,了無新意。但小作者透過一平常現象,
馬上聯系到自己正在操辦婚事的表哥:“他家里買了許多高檔家具、電器,卻忘了哪怕是添購一本書。”這樣寫來,老師的家居陳設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
材料新穎還要求努力扣緊時代脈搏,使文章能夠反映新思想、新風貌,進射出時代的火花。如200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作文題要求考生以“以人為本”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考生能把眼光投向火熱的當代生活,把思維的觸覺伸向生活的廣闊空間,聚焦變幻的時代風云,選取了諸如抗擊非典、美伊戰爭、國際反恐等材料。這些材料新鮮灼熱,蒸騰撲面,從而使得這些考場作文新意迭出,讓人讀后不忍釋卷。 二、布局別具匠心 布局指的是文章的整體安排。既有記敘的順序、人稱的運用、過渡和照應、設伏和釋疑等的設計,又包括了文章表現體式的選擇。而后者常常為我們同學所忽視。商品出售要注意以新美的包裝招徠顧客,好作文要吸引讀者當然也不能忽視外部“裝潢”。這一點,考場作文尤其如此。
記敘文的表現體式主要有基本式、分部式、日記體式、書信體式。
基本式為一般體式的記敘文所采用,即開頭或概述,或點題,主體則敘事件經過,交代六要素,結尾或生發影響,或創設意境等。在形式上大多表現為總分合式。
有些文章,題目內涵較寬,須從多方面表現中心,往往采用分部式。或用數碼分部標示,或以小標題分節成立。如《xxx二三事》、《我的XX》、《畢業班的老師們》等,此類文章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但由于篇幅較長,故考場及競賽作文須慎重采用。
有些命題,表明事件發生在某些時間,或需要記敘人物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可采用日記體式,如《寒假見聞》、《——節前夕》、《在一—一的日了里》等。運用此種形式,文章層次清晰,脈絡分明,似在與人共同觀賞一組組生活畫面,具有極強的生活真實感。
還有些文章,為了調動讀者情緒,引起讀者感情的共鳴,常采有書信體式,如《對你說句悄悄話》、《一—一,我對你說》《心聲》等。使用書信體,如話家常,又似促膝談心,給人親切感,所以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除上述形式,還有題記式、課本劇、童話、科幻等。
近幾年各地的中考就出現了不少令人拍案稱奇的好文章。比如2003年湖南懷化一考生的《有家真好》一文就是以科幻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未來地球上人類所面臨的災難,表達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寫法堪稱別具——格。又如南京市一考生寫的一篇題為 《錯?對!》的考場作文,大膽采用獨幕劇形式,不愧是一篇寫法新奇的難得佳作。再如2004年陜西一考生寫的《擁有現在》一文,更是以主題辯論會的形式,實錄了以“時間”為主持人,辯論者“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論述,形式獨特,新穎別致,讀后令人咂舌不已。
初中生寫作文,常表現為基本式,眾人二體,千人一面。這樣的文章當然缺乏吸引力。如果我們在注重文章內質美的同時,能根據命需要合理地運用一些其它體式,使之形成獨特的風格,那我們的文章必能脫穎而出,文采倍增。 三、表達別開生面 有些同學作文常常通篇是呆板單一的敘述,缺乏審美的感染力,這就是表達的問題。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要表現手段,但在寫作中,常結合其他表達方式。寫人物,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要用到人物描寫,對人物活動的背景、場所要用到自然環境描寫:要討論事件的性質,或談到人物活動的影響,必須使用議論;要歌頌人物,渲染氛圍,表達感情,要借助抒情。這就需要在記敘文中綜合使用各種表達方式。如《準是最可愛的人》寫得文情并茂,作者向人們介紹志愿軍戰士的幾個具體事例,用了敘述:刻畫英雄群像(革櫚先頭連)和英雄個體(戰士馬玉祥)則運用了描寫;揭示所敘之事的意義,歌頌志愿軍戰士的崇高精神品質,以激發讀者感情的共鳴,又運用了議論抒情。文章所以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
記敘文的表達還包括語言運用技巧。文采要富于變化,或簡明平易,或古典華麗;或含蓄雋永,或通俗易懂;或莊重嚴肅,或幽默詼諧。《藤野先生》全文憶恩師、贊藤野,但對清國留學生的“盤辮子”卻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文章亦莊亦諧,極具藝術魅力。還要注重句式的選用,長句短句交錯,整句散句相間。尤其要注意詞語的斟酌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在記敘文中準確地使用動詞、形容詞,妙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如《七根火柴》寫無名戰士“嘴唇翕動了好幾下,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一個“擠”字,寫出了無名戰士“嘴唇翕動了幾下,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一個“擠”字,寫出了無名戰士生命垂危時說話的艱難,突現了人物的精神品質。又如《故鄉》為楊二嫂畫像,說她“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甩細腳伶仃的圓規”。一個比喻,使—個尖酸、自私的小市民形象立于紙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習作中其實不乏佳詞妙句。如“爺爺站成了彎彎的月亮,口送著孫子遠去”,定格的畫面,浮雕式凸現“爺爺”形象。“我坐在臺燈前剪斷一天的心事”,“又準備像以往那樣走進他那神奇的故事里”,“剪斷”、“走進”煉詞獨到,饒有意味。“細流脈脈,如絲如縷,那是淌過我心頭無聲的母愛。多少年來,它一直默默地滋潤著我的心田”,句用比喻修辭,整句散句結合,極富有文采和意蘊……清新活潑、優美流暢的語言使文章格調雅致,賞心悅目。
文貴求新,新即“特點”,新即“個性”。一篇作文,可以表現“特點”、釋放“個性”的地方很多。或長于選材,或奇于布局,或妙在語言。這就要求同學們在作文時,找準一個突破口。這樣的作文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