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老領導魯明大使送我一本《朱啟平新聞通訊選》,拜讀之下,感慨萬千。
已于1993年病逝的朱啟平,是一位海內外知名度很高的記者,在《大公報》前后工作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中國駐太平洋戰區的隨軍記者。他的通訊報道,有的曾傳誦一時,有的已被列為大學新聞系教材。這些文章雖然寫在幾十年之前,但現在讀來,仍然感到那么鮮活和深刻。
1945年9月2日,他在日本東京灣美國超級戰艦“密蘇里”號上,親眼目睹了日本簽字投降的一幕,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著名通訊《落日》(《世界知識》為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1985年第17期全文重新刊載)。他當時滿懷豪情地寫道,“這簽字,洗凈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志不忘”。但在通訊的最后,他沉重地感慨:“我們的國勢猶弱,問題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團結,才能保持和發揚這個勝利戰果”。“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他大聲疾呼:“人貴自助,國貴自立。我們不能忽視了!中國雖勝猶弱,而弱國永遠遭人欺凌!”
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些日子里,他往來于日本橫須賀、橫濱、東京、富士山等地采訪,天天走,用心去看、去談、去聽,去思索,廣泛接觸日本社會和各界人士,通過無數事實,聯系日本的近代史,進一步認識到日本“投降”的背后種種。回國后他寫下了長篇通訊《日本投降是臨時休戰》,提出了“盟國對日必須嚴厲公正,以永絕戰禍;中國對日尤須慎防萬一”的觀點。文章詳細揭露了日本當局表面上忠實履行投降條件,實為騙取美軍當局信任,盡量保存本土元氣。“日本統治階級,包括天皇、軍閥、財閥,正向美國充分表示‘合作精神’,利用美國對天皇特別看待這一點,偽裝其內閣,維持并鞏固其統治權,以進行其繼續秘密反抗盟國的工作”。“天皇偽裝了內閣,這個內閣做了些什么?解散七百萬軍人,秩序井然,人人安全,士氣昂然,組織猶在。換句話說,七百萬人脫下軍服,換成便衣隊,散布各處。武器并沒全部交出,只隨意移交一部分,許多武器收藏著,可隨時使用。有關軍方檔案,沒有一份落入美軍手中……甚至對戰勝國還施行秘密警察工作,連對最無所謂的記者都不放過……這樣的內閣,是真的在實施投降條件,真的和盟國合作,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嗎?……這一切,合乎波茨坦最后通牒的精神嗎?……”
他特別注意日本政府和人民對戰敗原因的認識和態度,“他們認為戰敗的原因:一是原子彈,使他們無從抵抗,因此他們大聲疾呼要提倡科學,加緊研究;二是蘇聯參戰,是忘恩負義,乘人之危”。“他們不承認今天的失敗是多年侵略錯誤的結果,而是冠冕堂皇地硬說他們的投降是為了避免人類大屠殺”。認為“目前的失敗投降是一時挫折,將來盡有翻身之日!”他指出:“日本的近代史,整個是一部侵略史,日本統治階級是以侵略起家的,日本人民被六七十年侵略成功所陶醉,因此許多人和統治階級一樣,認為侵略是理所當然”。“日本簽字投降后第一次議會集會,一致通過的第一件決議案是向陣亡將士致敬!這表示了什么?”……
1982年8月,針對日本文部省篡改歷史教科書,篡改歷史事實,不承認侵略暴行,嚴重侮辱了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感情的逆流,朱啟平連續寫出了《烽火當年,血海深仇》、《追憶日本簽字投降前后》、《中日應當友好合作》等文章,用從前輩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歷史記載的件件史實,揭露日寇長期侵略中國,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窮兇極惡的敵人。他也用親眼目睹戰爭使成千上萬日本家庭家破人亡的情景,說明日本人民也同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上世紀80年代有一段時期,在中日交往中,有些日本的人士和團體出于友好,提出“中日不再戰”的口號。朱啟平曾嚴正提出疑問,認為“這是對過去歷史各打五十大板,極不公正”。“事實是過去日本長年侵略中國,而中國從無一兵一卒跨海打日本”。認為這個口號“表面上代表一種良好的愿望,實際上是掩蓋日本長期侵略中國的本質”,“我們中國人不應該跟著說‘中日不再戰’”。……他呼吁:“中日兩國,友好則互利,敵對則俱傷。日本應該永遠停止侵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