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吃,講究吃的境界,還講究吃的心情。什么時候要吃得“爽”,什么時候要吃到“精”,什么時候要吃出“鮮”,全都有講兒。
春節過去了,“吃”者的心情也是千回百轉吧!為了讓后面一大串的節日能多姿多彩,下面的有些招數,或許能讓你滋生出很多“吃”的好心情呢!
大話“吃”之境界
境界1:“果腹”
吃的第一大境界當然是“果腹”,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這個境界的吃,不需要費心找地兒,各種商場的小吃城、街頭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面館、永和豆漿等,西式快餐的麥當勞、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盤宮保雞丁,一盤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湯,一碗主食足矣。一個 人,兩個人,三五人均可。這個境界的吃千萬別麻煩,一麻煩就脫離了本質,吃起來也就十分不爽。
境界2:“饕餮”
吃的第二大境界應該是“饕餮”。吃的是一個“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眾的館子,稀里嘩啦點上滿滿的一大桌菜,價錢卻不貴,胡吃海塞一通,興致所致,還能吆喝兩聲,劃幾下拳,甚至還可以赤膊上陣。適合這種吃法的有涮肉、大眾菜等。但免不了一個“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時也有浪費之嫌疑。
境界3:“養生”
吃的第三大境界應該是“養生”。它比較講究“食補”,是大吃大喝在認識觀念上的一種理性升華。這種吃多以正宗的煲湯為主:甲魚湯、老鴨湯、野山菌湯等,足足地燜上十多個小時,滿滿地端上來,味道純正,飽飽地喝上一頓,無比滋潤,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從心理上對積勞的身體也是一個安慰。在北京,這樣的館子有很多,進入飯店的正門,有一排瓷罐擺著,大多比較正宗。江西來的瓦罐、廣東來的各式煲、云南來的野山菌湯、正宗的魚翅煲、潮洲來的燕窩湯、官府菜的南瓜魚翅都是比較典型的。但有時價錢卻是一個瓶頸,不是一般人輕易就能上口的。
境界4:“獨酌”
吃的第四大境界應該是“獨酌”,在于一個“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關鍵是一個寥落的心情,要么傷感、要么閑適。這種館子一定要是隱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樸,又十分寧靜。這個時候還應該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飄著零星的雨絲或雪花。一個人淺斟低酌,物我兩忘。惟一的遺憾是,這種店已經很少有,恐怕只有在夢里才可以見得著。
境界5:“解饞”
吃的第五大境界應該是“解饞”,吃的東西一定要“鮮”。這個境界有兩個層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聽說卻鮮見的鮮物鮑魚、龍蝦、法式大餐之類;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鴨,順峰、黎昌的海鮮以及淮揚菜、杭州菜、本幫菜、譚魚頭火鍋、皇城老媽、孔乙己酒店等。
境界6:“宴請”
吃的第六大境界應該是“宴請”。多以招待為主。商場招待、官場招待、公務招待、上下級招待、危機處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屬于這一范疇。這種吃不以“吃”的本質為主旨,關鍵在于這個招待背后的目的。所以,這種吃重在講究一個排場,價錢昂貴,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為主。在京城,這是支撐餐飲經濟的重要支柱。這種吃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都是在“包間”進行,所以,對館子的要求要嚴格一點。如各大賓館飯店的豪華餐廳,知名大酒樓等、海鮮、魚翅、鮑魚宴、官府菜等。但這個境界的吃難免給人一種暴殄天物之嘆,吃后回來,卻又發現沒有吃飽。
境界7:“聚會”
吃的第七大境界應該是“聚會”。此境界重在這個“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屬于這一類。這種吃不需要太多的講究,“吃”是個形式,關鍵在“聚”背后的引申含義。逢年過節、生日聚會、升遷發獎,友人來訪,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去趟館子,這是一種禮節上的習慣。這種吃講究個熱鬧。不需要太豪華和奢侈。金百萬、金鼎軒、小土豆、稍微高檔一點的川菜館如巴國布衣等之類都可以滿足需要,高檔一點的還可以去吃一些比較流行和有名氣的館子。
境界8:“約會”
吃的第八大境界應該是“約會”,這時吃的已經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時候,點的多,吃的少。這種吃千萬不要是兩個同性別的人,以免讓人誤會,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為已過了“約會”的階段。凡是到這種地方來吃的,兩人之間大多都有一種心靈上的默契,說出來就變得俗,不表現出來又壓抑。于是,以一個“吃”的借口“會”在一起,吃也吃了,談也談了,盡管大多的時候沒有吃。適合這類吃的館子如:茶餐廳、有餐飲服務的咖啡店,而且一定還要有柔軟的沙發。
境界9:“覓食”
吃的第九大境界應該是“覓食”,那就得四處去“找”。在尋找中獲得“吃”的樂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處。這個“找”又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有目的地去找口頭盛傳的流行館子;一個是漫無目的地找尋中意的吃處。這個“找”字重在一個偶然發現,豁然開朗,一下子就對上了當時的心情和感覺。
境界10:“獵艷”
吃的第十大境界應該是“獵艷”,所以館子要“奇”。這樣的館子都是比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來的、越南來的等都在這一范疇。“新”、“奇”、“特”是主要特征。適合這類館子的人群一般是時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領人群等。價錢中檔,不用擔心被宰。
心情食錄123
食錄一 煲湯VS甜蜜
有一種吃食,吃到口中可能是咸的,留在心里的卻是膩膩的甜,這就是要放足材料、下足功夫的煲湯。這種湯需要用心、用真愛之心去煲制,而食者同樣要用心、用真愛之心去品味,才能品嘗出個中的甜蜜含義。
玉米馬蹄煲排骨,是一道很簡單又復雜的湯。簡單在不需要過多的食材,切段玉米、去皮馬蹄、改刀胡蘿卜,加上幾塊豬骨頭,足矣。不用講究的中藥、補品,卻復雜在了需要極其精確的火候與時間。火候不合適,要不就胡蘿卜化在了湯中,要不就沒有將排骨的肉香發揮到極致;時間不恰當,可能湯被熬干了,可能玉米還沒有將湯汁吸入其中。總之,只有用了心,這道湯才能達到湯汁鮮香、胡蘿卜綿軟、馬蹄清脆、玉米粒飽蘸湯汁的最高境界。接下來,就是要由食者從口到心地去領會這幸福的感覺了。
食錄二私房菜VS淡泊
北京的私房菜在最近幾年才開始盛行,大部分都是安安靜靜、踏踏實實自做自的,當然也不乏“掛私房,賣大鍋飯”的。印象中,經營私房菜的主人該是像《魔幻廚房》中女主角那樣,不計較、不功利,淡泊得很的人。
有個故事說,柏拉圖有天叫他的弟子到麥田去摘最大最飽滿的麥穗,條件是不能回頭,結果弟子急急地摘了一棵,卻發現后來還有更美好的……認識一個很會做菜的朋友,她就是因為摘錯了婚姻的麥穗,而將全部心思放在了研制私家菜上,結果倒是小有成就,同時也造就了她對諸事都淡然處之的性格。最拿手的一道是酥炸生蠔,生蠔先灼熟,用紙抹干,炸前在生蠔上撒上薄薄一層生粉;用面粉、發粉、雞蛋,加水同方向攪成濃漿,再加點油,攪勻;將生蠔蘸滿漿液,放入滾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朋友說,這道菜外層酥脆,吃時酥絲掉滿地,蠔肉豐腴鮮甜,如此豐富的口感,不得不讓你心中毫無雜念,只一心去品滋咂味了。
食錄三烘焙后VS百變
阿甘的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口味。烘焙也可以產生這樣的神秘感。雖然用的原料、配料都是固定的,但只要蛋糕還在烤箱中一分鐘,我們就不會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味道,而心中充滿期待。
特別喜歡一檔教觀眾做點心的節目,女主持人素來都是利利落落,說話輕聲慢語的,只要撥到這個節目,遙控器就失靈了,不是真的想學做什么,只是想知道在經過了和面、造型、裝飾、送入烤箱等一套流程后,烘焙出的點心是不是真的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呢?而對這一充滿變數的吃食,每個人的心情應該也不盡相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