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研究在一些方面曾陷入了誤區,影響了元青花研究的發展。元青花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元青花產生后,為什么會如此成熟?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豐富多彩的大型器?景德鎮在宋代主要生產中小型器具,到了元代突然生產一些成熟的大型香花器,而且畫工十分精美,中間似乎有個不可理解的間隔期。其實是因為宋元之交大量磁州窯工南遷至景德鎮,與當地的青白瓷技術相結合,結束了過去單純生產中小器的歷史,造就了陶瓷史上璀璨的一頁。而景德鎮元青花瓷繪畫之所以無比精美,因為那些精美的瓷器本身就不是工匠畫的,而是流茖到景德鎮畫家的手筆中。這些畫家和工匠在當時生產不大束縛的情況下,才會盡興描繪如此精美的圖案,生產如此豐富多彩的造型。看待元青花不用選擇什么典型器,因為他們中許多都是藝術家的手筆,每一件都是藝術家心血的結晶,每一件和每一件比都不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是模仿或者印刷的了。因此鑒定元青花的畫工,要看基本的繪畫風格。要理解它有后人不可思議的繁多的造型。這樣,在研究和鑒定元青花時才不會在新發現器物面前畏縮,才不會因死板的去對照某一筆畫的位置而否定了整體。
關于元青花的胎釉
景德鎮元青花是從宋影青瓷發展而來的。它的基本胎色是白色而微顯青灰,瓷胎斷面可見扁長形狹窄孔隙,這一點是現代仿品所不具有的。只要我們放開眼光,實事求是,都會逐漸認識到。元青花除了青白釉青花,還有卵白釉青花、紅釉青花等。在其他窯口中還有青釉青花,灰青釉青花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在窯中受火位置的不同或串煙等原因,元青花的釉色還會有多種細微的變化,這都是不奇怪的。一般來說胎體厚重,這種說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但是不能絕對化。元青花的細路瓷中確實也有胎體輕薄的一種。我們既要承認一般的東西,也要承認特殊的東西,這樣看才會全面些,才不會犯教條主義的毛病,把真東西看成假東西而拋棄了。
關于進口蘇料問題
長期以來,陶瓷界—直延用古人的說法,認為元和早明青花是使用西部進口的蘇麻里青料,蘇渤尼青只是蘇麻里青的不問譯音。但是,我們在研究早期青花瓷的時候,發現在有鐵銹斑沉積的進口鈷料瓷器中,發色明顯的不同,有的蘭色純正,有的濃艷泛紫,有的蘭中閃灰;而且鐵銹斑沉積也不同,有的是大塊大片的沉積,向釉面上反出錫光,有的線狀沉積,面積大時形成網狀,而外反錫光,還有的是在釉中向釉面返升褐色游離的絮狀鐵斑,但不見錫光。而且這種鐵銹斑沉積經科技檢測,有的是氧化鐵,有的卻是鐵鈷氧化物,明顯不同。這些狀況是不能完全按爐火不同造成來解釋的,因為它反映出的是明顯的不同鈷料。青島科技大學的杜鋒博士等人經過一番刻苦的研究考證,終于發現在歷史記載中早期使用的青花料確實不同,既有西亞進口的蘇麻里青(音譯),又有南洋印尼蘇門答臘和古渤尼國進貢的回回青和石青,而這種南洋進口鈷料按習慣音譯應該是蘇渤尼青。蘇渤尼青和國內的回青、石子青發色相同,但沉積斑較重。看來,古人在記載史實的時候由于沒有認真考證,誤把蘇麻里青和蘇渤尼青混為—談,這種誤傳一直延續了幾百年,以至整個陶瓷界對此模糊不清。今天我們應該撥開迷霧,恢復西亞蘇麻里青和南洋蘇渤尼青本來的歷史地位。這樣也就可以合理解釋為什么進口蘇料發色差異大,沉積斑明顯不同的原因,為我們研究和鑒別早期青花瓷打開了—個長期不解的謎團。應該說早期青花瓷使用的青花鈷料,既有西洋進口的蘇麻里青,也有南洋進口的蘇渤尼青,還有國產的石子青、回青,同時又有某幾種鈷料的混合使用。這種復雜的情況決定了早期青花有發色純正、發色濃艷泛紫,發色灰蘭等多種發色,而爐溫不同等原因又使青花的發色更為復雜多變。早期青花沉積的表現也是多樣的,有的甚至并無沉積斑。因此我們在研究和鑒定早期青花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地認真分析,不能只承認西亞蘇麻里青料的青花,也不能只承認南亞蘇渤尼青的青花,更不能只承認國產料的青花。
常規鑒定與現代科技檢測相結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為我們研究古陶瓷提供了一些新的檢測手段。我們把它統稱為機測。這些檢測手段如果合理使用,會使我們的鑒定、研究工作如虎添翼。這些科學測定的辦法,在檢測瓷的數據方面基本上是可靠的,可以作為鑒定工作的參考意見。但若僅以此數據作結論,目前還比較牽強。因為我們目前已知的數據還不完整,所能掌握的數據實在是太少了。象元青花,早明瓷等等,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缺少數據或沒有數據,在有些方面,我們現有的數據能否達到應有數據的1%還成問題。能參考的可比性太少。我們應該利用機測為研究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把研究深入下去,但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還不能用機測下結論。否則許多沒有收集到數據的稀有的寶物,很可能會因為缺乏數據的可比性,而被當作假東西否認掉。這樣反而會把人搞糊涂了。因為已有數據不完整,檢測數據和已存入的數據可比性是靠不住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盡快全面的收集更多的數據,輸入電腦擴大數據的可比性,才能逐步由機測數據做參考,過渡到機測數據作結論。因此,在機測數據尚不完善的今天,眼學目測仍然是古瓷鑒定的基本手段,機測參考作輔助手段。
(責編:石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