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藝術品市場的整個格局來看,中國油畫市場似乎還沒有進入快速上升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在近一個時期都相繼推出了油畫專場拍賣,對此您怎么看?
■洪平濤:其他公司怎么考慮我不清楚,我們公司對中國油畫市場一直是持肯定態度的。
□記者:你們為什么會看好油畫市場呢?
■洪平濤:我認為,一種藝術品會不會漲價或者說帶動起一股熱潮,要從幾個方面看,第一,民眾對這種藝術品的了解、喜愛程度如何。第二、看這種藝術品與人們的生活是否密切。
□記者:您認為中國油畫具備這樣的條件嗎?
■洪平濤:不可否認,與國畫相比,油畫這種繪畫語言比國畫更容易為現代人所接受,另外油畫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以羅中立的《父親》為例,它表現了一個時代中國農民的一個典型的父親形象,這張畫感動了很多人。這種表現力度國畫是無法達到的,再比如王沂東作品中的那種獨特的大紅色,有一種很特別的韻味,就像張藝謀的電影一樣,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像這類的藝術品不可能不被市場認可。
□記者:但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油畫畢竟是舶來品,它在中國會有很好的成長土壤嗎?

■洪平濤:這要看怎么說了,胡琴原來也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現在一聽到胡琴一定想到這是中國的音樂。另外我看好油畫除了這兩個先決條件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量的問題,例如當代那些很出色的寫實派畫家,他們的創作量一年不會超過四幅,假設他們從二十五歲畫到五十歲,頂多能畫一兩百張作品;反過來我們再看齊白石、張大干,其作品量都在幾萬張,與油畫相比,其差別是顯而易見的。量上的差別大概是一比一千,你設想一下,只要百分之一的投資者從國畫中轉過來,這個市場就供不應求了。供需失調之下,價格必然上漲。另外,從作品的質量上來看,油畫很少有應酬之作,而國畫的應酬之作是非常多的,所以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說,我也看好油畫市場。
□記者:那么在您看來,油畫市場的崛起,是指日待的事情嗎?
■洪平濤:是的,我認為這個市場是很有潛力的。從國際大環境來看,海外華人文化圈對中國油畫的收藏熱情很高,在歐美國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中國油畫熱”。更有甚者,日美畫商已經開始代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靠中國藝術賺錢。另外這兩年國內的油畫市場也正在迅速擴大,可以說油畫已成為國內收藏家的投資新寵,這其中蘊含著的巨大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記者:您認為這個市場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呢?
■洪平濤:這個空間應該是非常可觀的,油畫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而國畫畢竟不是一種世界性語言,以臺灣為例,早在十三四年前,油畫的市場已完全取代了國畫市場。我認為,中國大陸的藝術品市場雖然與臺灣的市場不同,但油畫作為一個藝術品收藏門類,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收藏,就足以支撐其價格空間。現在很多非常優秀的油畫作品市場價位明顯偏低,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也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我認為吳冠中的油畫再過幾年漲到一千萬元一張甚至五千萬元一張,都不是不可能的,第二線的畫家作品從幾萬到幾十萬元,甚至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也不會令人意外。
□記者:在您看來,怎樣才能在油畫的投資中立于不敗呢?
■洪平濤:在一個時代里,你能成為一個成功者,往往取決于你是否比別人有超前的眼光和膽識。在任何時候想要成為一個贏家或者說一個有品位的收藏家,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我們臺灣有很多人:“用眼睛聽音樂,用耳朵看畫。”也就是人云亦云。以這樣的態度來投資藝術品,我認為是難成功的。
洪平濤:臺灣人,上海保利拍賣公司總經理,經營臺北敦煌藝術中心30多年,不但擅長近現代水墨畫,對近百年華人油畫亦知之甚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