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你是一個牧民,與其他一些牧民一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你想多養1只羊,增加自己的收益。當然你也知道,這個草場上的羊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這時候,你還想多養1只羊嗎?這個情境是哈丁在《公地的悲劇》中創設的。如果每個人從一己私利出發,就會毫不猶豫地多養1只羊,因為收益完全歸自己,而草場退化的代價則由大家負擔。每一位牧民都這樣思考時,“公地悲劇”就上演了——草場持續退化,直到無法再養羊,而所有的牧民也將面臨破產。
解決公地悲劇的方案其實早已有之,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即是成功的一例。15、16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于公共用地,耕地雖然是有主人的,但是在收割完莊稼后,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作為公共牧場。由于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養羊業,大量的人驅趕著羊群,撲向了公共草場。不久,土地開始退化,“公地的悲劇”出現了。但一些地方貴族卻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圍起來,據為己有。“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和牧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一些歷史學家怒稱這一事件為“羊吃人”,為了養羊,把人攆走。但這一運動的陣痛過后,英國人卻驚奇地發現,他們的草場變好了,英國人作為整體的收益提高了。成功的根源就是土地產權的建立。當土地由公地變成私人領地的同時,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盡量保持草場的質量。同時,土地兼并后一家一戶的生產演變為大規模的生產,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從道德上講,“圈地運動”是不公正的,貴族用暴力非法獲得土地;但從結局上看,不公正總比完全毀滅要好。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踏上了建立日不落帝國的征途。土地的固定特性使人們成功地建立了土地產權。現在世界上土地保護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產權,而那些土地破壞嚴重的地區,恰恰是還沒有建立土地產權的地區,從反面印證了產權對付公地悲劇的有效性。土地產權制度解決了人的私利性和陸地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當陸地被瓜分完畢,追逐利益的目光瞄上海洋的時候,人們遺憾地發現,在海洋中圈地舉步維艱。國際上規定,每個國家海岸線向外12海里,為該國的領海。這是移植了人們在陸地上建立產權的策略。在某些情況下,海洋中的圈地運動是有效的,比如,海底的石油和礦產沒長腿,因此在自己領海里的石油和礦產屬于私有品,擁有國在開采時會兼顧利益與環境。然而海里的魚是“長腿”的,它們每年會隨著洋流長途跋涉,不在乎到哪個國家的領海。如果某個國家要魚來張網、雁過拔毛,把魚群一網打盡,得利的是自己,受損失的是其他國家。于是,“公地悲劇”在海洋中出現了。領海之外的公海上,“公地悲劇”更為嚴重。捕鯨禁令發布了幾十年,但鯨的數目仍在日益減少,因為偷獵者的風險與捕鯨收益相比還是不成比例的。海水在流動,魚群在游走,面對海洋,“圈地運動”失效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空又出現了新問題。天空提供給生物呼吸用的氧氣,并擔任著工業廢氣的吸納和消化任務。自工業革命以來,天空就開始承受超出其消化能力的廢氣,溫室氣體的增加導致了全球變暖,一些化學品使阻擋紫外線的臭氧層出現了空洞。由于空氣的流動性和開放性更甚于海洋,因此更難以建立產權,沒有人能夠把一團空氣據為己有?!肮乇瘎 痹谔炜罩性俅紊涎?,各國在向天空排放廢氣時似乎理直氣壯,但治理臭氧層和溫室效應時則你推我讓。當大氣環境正滑向無法逆轉的絕境時,人類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
從土地到海洋,再到天空,“公地悲劇”依次上演?!叭Φ剡\動”在面對土地時是成功的。然而,當經濟的列車穿過土地,抵達海洋和天空時,它似乎就走到了盡頭。人類必須要嘗試新的出路,否則地球將會越來越熱,臭氧層最終將消失,致命的紫外線將一瀉而下??照{機和防護面罩的銷售量將會大增,醫療業興旺發達,GDP會持續增長,但是卻沒人會呼吸順暢。
面對全球變暖,人類開始行動?!毒┒甲h定書》就是一個嶄新的方案?!耙拗茰厥覛怏w的排放”——這是地球母親的呼喚!它試圖從全球的法律高度限制各個國家,讓所有的國家都承擔起保護環境的重責!然而,在國家私利盛行的地球,一沓公文的效力是那么的有限。有些國家拒絕簽署它;有些國家又竭力推卸責任。沒有保證法律實施的利器,環保法律——《京都議定書》能被成功執行嗎?但如果《京都議定書》遭遇失敗,我們或許應該捫心自問:人類能承受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