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際化經營戰略,羅蘭·貝格公司調查了50家中國領先企業,并對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深度訪談。調查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海外運營的起因和目的、在哪里擴張——區位的選擇、如何擴張——投資環節和方式的選擇。
在調查對象中,有72%的被訪者已有海外經營項目,另有18%正在計劃進行海外經營,只有10%目前尚無任何海外經營的打算。顯而易見,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對這些領先企業的調研對廣大中國企業也愈發具有借鑒意義。
海外擴張的動機在于內部因素
對于進行海外經營的時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回答說:當需要的時候。在公司戰略領域,生存的緊迫性是對外擴張的最核心動力。
調查結果顯示,45%的企業認為發達國家是投資的首選地,而也有38%的受訪企業認為應優先投向發展中國家。而在這今后一至二年的投資打算中,這一比例幾乎保持不變。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投資所受到的不同的驅動因素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對北美、歐洲、日本以及韓國投資的企業主要是為了獲取先進技術或通過高利潤率擴大銷售額。這類企業以高科技企業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企業為主。
而在發展中地區(南美、南亞、東南亞、獨聯體/東歐),中國企業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確保原材料供應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些企業對自然資源較為依賴,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以及材料加工行業。這類投資雖然數量較少,但一旦投資,數額往往相對較大。
調查發現:相比歐洲市場,北美仍將是投資首選地。在眾多發達國家中,北美市場仍然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20%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會首先選擇北美,而且這種趨勢在短期內也不會改變,23%的受訪企業表示在下一輪投資熱潮中北美仍將會是首選。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認為歐洲是投資首選地的企業數量將有所下降(從18%下降到15%)。
調查發現:投資香港/澳門的熱情正在逐步減弱。在改革開放早期(1978年到90年代中期),香港一直是大陸聯系外部世界的紐帶,因此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重要地區。通過在香港投資,中國企業可以利用香港發達的資本市場,利用香港在商品貿易、金融及咨詢等服務貿易方面的中介優勢。
但隨著中國內地開始發展自己的資本市場和中介服務網絡,香港獨特優勢的吸引力正在被削弱。與此同時,通過設在香港的分支機構更加便利地賺取或獲取外匯的時代也已過去。因此,中國領先企業對投資香港的興趣也逐步減弱。目前,還有9%的中國領先企業認為香港/澳門是對外投資理想的目的地,而僅有3%的受訪企業表示將來會把香港/澳門作為對外投資的首選地。
投資東南亞的熱情穩定
與香港/澳門市場不同,有相當數量的中國領先企業(14.3%)認為東南亞是他們對外投資的首選地,并且將來這一比例也不會有顯著的變化(13%)。同時我們調查發現,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熱情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
由于歷史以及人文的原因,在東南亞市場,中國企業在食品、中藥、手工藝以及其它輕工業領域一直占有較高的份額。近期摩托車、家電等日用消費品對東南亞的出口也開始增長。
日本和韓國被中國企業忽視
調查發現:僅有8%的企業認為日本和韓國是對外投資的首選地,而在今后一到兩年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調查中,將首先投向日本和韓國的企業比例更少,只有6%。這一結果可能有些令人吃驚。但如果考慮到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驅動因素,這種趨勢也就可以理解了。日本和韓國自身也是資源貧乏國家,其國內市場對本國產品和國內技術又具有保護的傾向,這些因素使得日本和韓國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大大減弱。
南亞成為海外經營的新熱點
盡管中國和印度大陸之間沒有源遠流長的經濟往來史,但隨著過去20年該地區市場的放松管制和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領先企業已經開始注意到該地區的潛力。在當前以及將來一段時間,有10%的企業表示會首先在南亞投資。因此,可以預見與該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將會迎來一輪高潮。
對澳大利亞/新西蘭投資熱情減弱
從問卷結果來看,目前約有6%的中國領先企業對澳大利亞有投資興趣,但未來這一比例僅為3%,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主要以獲取資源為目的,且單個項目投資金額較大(如寶鋼收購澳大利亞某鐵礦46%股份)。但隨著資源性項目的逐漸減少,中國企業的投資正逐步向輕工及家電行業傾斜,可澳大利亞整體市場較小,其吸引力并不如其他較大國家的市場。
南美仍具有相對穩定的吸引力
與澳大利亞相同,中國企業對南美的投資也主要以獲取自然資源和原材料為目的。雖然對該地區的投資企業數目較小,投資總額相對較低,但是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普遍較高。可能由于中國盯住美元的匯率,人民幣在那些國家成為了強勢貨幣。因此中國領先企業表示將擴大對該地區的投資力度。但是該地區的投資前景也將部分受到一些諸如政治和經濟穩定性的綜合因素的制約。
對獨聯體的投資熱情穩中有升
中國企業對獨聯體/東歐的投資熱情穩中有升。目前,8%的企業表示該地區是投資的首選地,至于今后的對外投資展望,有10%的企業希望在該地區進行投資。
由于獨聯體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勞動者教育程度較高以及購買力日漸增長,該地區還有望成為中國制造企業對外投資的上佳選擇。目前,這些國家正在吸收來自中國輕工業的對外投資,涉及諸如電子產品、日用品等行業。未來,中國對該地區的投資將很有可能逐步以獲取和擴大市場份額為目的。
擴張方式以新建和戰略聯盟為主
和其它企業一樣,中國企業可以選擇的投資方式無非是:兼并收購、戰略聯盟或“綠地”投資,也即新建企業。
從本次調研結果來看,中國領先企業進行海外經營時主要采取新建的進入方式在三種方式中所占比例高達48%,其次是戰略聯盟方式占39%,收購兼并排在最后僅為13%。中國企業海外拓展方式主要為新建,這是因為相對資本運作,中國企業對生產經營的管理能力更有把握。
但對企業來說,新建的方式也具有局限性:一是建設周期長、收效慢;二是經營風險大;
三是新建企業知名度低,起步階段的業務開展非常困難。
所以說,戰略聯盟不失為一種快速實現海外經營目標的有效方式。而國外企業較多運用的收購兼并等資本運營手段雖然已經出現,但總體來看還較少被中國領先企業采用。原因在于盡管并購的方式有利于企業加快其海外經營的進程,但是對中國領先企業來說,雖然規模及經營在國內領先,但要一次拿出巨額的購并資金也并非易事,加之目前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渠道還不十分暢通,利用外部資金實現并購較為困難。此外,獲得收購外資許可的漫長的審批過程也是制約因素之一。
所以說,目前實施大規模并購的時機尚未成熟。同時我們也發現,目前以兼并收購方式擴張的還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企業以及能源和原材料領域。
羅蘭·貝格預測,隨著中國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外匯管制的逐步放松,實施跨國并購的企業數量、并購涉及金額及復雜程度必將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選擇通過新建企業方式擴張的中國領先企業一般是與外方合資,而不是設立獨資企業.但就大多數領先企業的現狀而言,初期采用合資方式更為適宜。
調查顯示選擇在采購環節實施海外經營的企業占20%,在采購環節實施海外經營,國內領先企業一方面可以獲得高質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穩定供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全球采購,降低產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由于中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生產能力,因此僅有16%的企業選擇在生產環節實施海外經營,并且進行海外生產的主要目的多為規避貿易壁壘而非降低生產成本。
而在研發領域,目前選擇實施海外經營的比例為16%,羅蘭·貝格認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對應用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需求,隨著中國領先企業資金實力的增強,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或者直接購買相應先進技術的企業的比例也有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