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長一段時間,后海主宰了我的夜生活。厭倦了城市喧囂的我,只有等入了夜,流連在后海邊,才能讓自己的思緒平靜下來,讓疲憊的身軀放松,把所有煩惱拋在腦后,盡顯自己快樂的一面。這是后海之于我的魅力。
是什么讓后海具備這么強的魅力?是湖?是酒吧?是胡同?是四合院還是這里的市井氣息?或許是這些的完美搭配吧,我也說不清。但酒吧肯定是首先吸引我來的原因之一。后海附近的酒吧很多,我經常去的主要是“過客”、“那里”、“白楓”、“左岸”、“胡同寫意”和一家沒有名字的酒吧。
過客:在胡同里生存
認識“過客”是因為愛上旅游,因為這是一家旅游主題的酒吧,而且據說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它位于中央戲劇學院旁邊,一個叫南鑼鼓巷的胡同。炎熱的夏夜,過客的院子里熱鬧非凡,平日里喜歡四處游走的驢友們,聚在一起嬉笑、打鬧、喝酒、聊天,看到這樣的場面不由地讓我想起在戶外的情景,也代表了我們的生活狀態。
老板“小辨兒”是這兒的主角,是他營造了這樣愜意的一個空間。他游走在我們中間,喝著酒,答著話,看起來幸福而興奮。是的,在這樣的日子里,他應該值得興奮。回想3年前,“小辨兒”說:“那時候過客僅擁有一個不足15平米的空間,當時想著能撐多久算多久,根本就沒想過有一天還會賺到錢,后來又經歷拆遷的打擊,差一點兒就沒生存下去。”每當回想起這些,“小辨兒”就感慨萬千,畢竟這些年熬過來也不容易。
“小辨兒”有很深的胡同情結,即便在拆遷的打擊下,還毅然選擇在胡同里繼續生存。對于這點,“小辨兒”自有他的道理。他認為,胡同是一種文化,而且最能代表旅行者的心態。習慣了大自然的自由,隨意的旅行者們已經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胡同恰恰是看似擁擠、喧鬧,實為自由、放松的地方。
旅游主題一直是“過客”的生存之本,也是“小辨兒”經營這個酒吧的源動力。他有很豐富的旅行經歷,能感受到熱愛旅游的人需要什么樣的環境和氛圍。他固執地認為,旅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沒有旅行經歷的人生是不精彩的,是乏味的。我之所以喜歡來這里,也是因為受這種氛圍的影響。隨便什么時候來這里,都能碰到曾經一起旅游過的朋友,看看他們旅行中拍的照片,聽他們講講旅行中的奇聞趣事,整個晚上就會過的很愉快。
那里:生活不是在別處
從“那里”出來的時候后海夜色平靜,馬路上的車開得很快,我一招手,后面的車差點撞上前面那輛,司機拿眼瞪了我,繞過去繼續飛快地開著。我想買包煙,可夜深了,商店已經關門。司機說把他那包送我,我沒好意思要,但最后還是要了。下車時,我付了煙錢。
“那里”最早開在北大旁邊著名的文化胡同成府街,后來那條胡同拆了就搬到現在這里,位于后海附近的帽兒胡同。這條胡同很著名,胡同里有很多名人的故居,有國家話劇院等。這是一家以攝影為主題的酒吧,墻上掛有很多大師級的作品和老板朋友們在各地拍的好片子,主要以黑白藝術片為主。有時候,他們還會在酒吧里舉辦一些專題攝影展。
“那里”的宣傳單上寫著這樣一行字:“生活不是在別處,就是在那里……”讓我對這個酒吧有了好感。人別無選擇地生在世上,活著,勇敢地活著,面對生老病死、快樂和憂傷,這是現實。就像余華在小說《活著》序言里說的那樣:現實說穿了只是一個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人們看不到自己怎么走進來,也看不到怎么走出去。

生活在哪里?在那里嗎?我有點疑問。還是點上一根煙吧,從這小小的亮點中或許可以窺視出些什么?我看到只有升騰的煙霧。畢業三年多,工作和生活交織在一起,讓我分不清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沒有換過,生活也是,黑夜與白天,兩種顏色。
白楓:從我們眼前滑過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字叫《北京5大牛B去處》,這其中一處指的就是白楓。他位于地安門大街到銀淀橋的路邊,緊靠著后海,旁邊是京城有名的老字號“烤肉季”。一個看起來很破舊的房子,木制的窗戶隱蓋著行人的目光,讓人很難想象這會是個酒吧,它很容易在我們眼前滑過。
最早是一個搞攝影的朋友帶我來的。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陽光暖洋洋的透過窗戶打在身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一份平靜的心情,打發一個愜意的下午。
湖面冰雪還沒融化,遠處滑冰的人群正暢快地施展著他們的舞姿。一個老頭搬張小凳子坐在冰上,敲個小洞洞在釣魚,一個下午也沒見他把魚從水里鉤上來,但他就這么一直坐著,我也這么遠遠地一直看著他。
來這兒的人都是安靜的人。這里沒有喧鬧,只有輕輕的音樂在空間里環繞。和大多數喧鬧的酒吧比起來,這里似乎更適合情人們約會和竊竊私語,所以我很少會帶一大班朋友來這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酒吧的廁所,這是我見過最好最香的廁所。里面種植著各類植物和花,小小的空間里香氣撲鼻,沒有一點異味。這不像是廁所,更像是一個小小的花房。
左岸:后海的酒吧貴族
銀淀橋左首往南,沿著湖邊一直走,進入一個胡同。湖漸漸隱去,有一個酒吧,那就是左岸。左岸這個名字我很喜歡,印象中劉若英有一首歌叫“左岸”,法國有一個新電影流派叫“左岸派”。“左岸”原來叫“藍蓮花”,可以放電影,經常聚集著各色精神貴族和文化人。
左岸和后海其他酒吧比起來顯得比較貴族。寬大的竹椅,寬厚的桌子,老式家具和飾物,屋內是寬敞舒適的大沙發,人一坐上去會陷得很深,很舒展很舒服。
一個酒吧,不管你什么主題,或者不管你有沒有主題,但主要讓人感覺坐著很舒服,那這樣的酒吧我就喜歡。所以,在我很累,很想好好地放松一下疲憊的身體的時候,我一般會來這里,尤其是在午后。
胡同寫意:看著銀淀橋車來人往
“胡同寫意”,它太小,很容易被錯過。如果不是門口擺著若干桌椅,你不會相信這小小門臉內也別有洞天。狹小的空間里掛著很多印象派的畫作,像一個畫家的小小工作室。每次經過,都會看到很多洋面孔坐在湖畔的椅子上。
我只來過兩次,一次和一位畫畫的女孩,一次就我自己。女孩從深圳來,點名要我帶她來這里,不知道她從哪里聽來有這么一家酒吧,或者是她在《城市畫報》上見過對它的介紹。自己來的那次是一個下午,難得有的清閑,拿著相機在后海胡同里走了一圈,最后落座在“胡同寫意”里看著銀淀橋車來人往。
古老的銀淀橋,她真的太累了,她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了……
后海酒吧:聽飄蕩而來的琴聲
和其他酒吧類似的調調,簡單的古舊家具、綠色植物、個性飾物,懶洋洋的感覺。后海一帶的酒吧都不大,或許空間可以避免過份的喧鬧,這也是我喜歡來后海泡吧的原因。

第一次來就是和飯局的一幫吃貨們,圍坐在湖邊,吹吹風、聊聊天。每次來后海,不經意都會繞到這里;每次來到這里,都會碰見正在happy的飯局吃貨們。聽說提鬼哥的名字還可以打8折,可我只知道鬼哥的ID,人家不認。
月亮高懸,光線曖昧,一陣幽幽的二胡或琵琶聲從湖上的游船里飄蕩過來,給寧靜的后海增添了小資的情調。竊竊私語的情人們,把酒當歌的哥兒幾個,琴聲悠揚,讓人不由地回憶起家鄉的小河及童年的伙伴,那夏夜里抓蛐蛐的情景。
后海真是個適合懷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