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甚至在中國,提起總部經濟,人們便會自然地談起總部基地,而知道總部基地的人,幾乎無人不知許為平,這話說得不算過頭。兩年間300棟總部樓矗立在北京城南,成為北京的一道風景。許為平勾勒了總部基地的藍圖,也實現了北京建設總部經濟的夢想。
總部紳士許為平
許為平,何許人也?在總部基地項目之前,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誰?但就是這個四十出頭、身高一米七、貌不驚人、默默無聞的出自浙江的英籍華人,一出手就讓中國經濟界和地產界的大佬們刮目相看,甚至目瞪口呆。2003年6月19日,總部基地隆重開工之日,“大手筆”、“有魄力”、“操盤高手”……各種對許的稱頌之詞便接踵而至。
許為平,英國道豐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中關村豐臺園道豐科技商務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是一個極富創造精神的人,是一個善于借勢發力的人,一個商人與學者的結合體”,中國總部經濟代言人。
許為平還有一種英國紳士的氣質,這是否與他留學英國、從業經歷有關,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不論他的演講,還是他同與會要人的頻繁接觸,言行舉止、神情之間,英國的紳士色彩顯露無遺。而他又有著明顯的的東方面孔與潛力,這又使他成為集團的明星,因此他才能以亞太區總裁的身份開展道豐在亞太的業務,因此才有道豐在中國電子、通信及網絡系統集成領域的頻頻登場。
據熟悉許為平的人透露,上世紀9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許為平是中關村地區的風云人物,他所創辦的企業——中南集團的稅收位列中關村科技園區前20名。許曾作過記者與學者(政策研究室工作),后于1989年至1996年在中關村“下海”,并使他的能力與知識在大“海”中得到沉“淀”。
許為平祖籍浙江海寧,與金庸同鄉。也許當地的文人傳統給予了許為平更多的鄉土滋養。1996年,許為平遠去英倫求學從業,異國的幾年經歷,成就了別樣的他。數年后,當他在中關村豐臺園的總部基地以道豐集團亞太區總裁的身份,出現在熟悉他的人們面前時,總部經濟和總部基地迅速成了媒體的寵兒,總部經濟潮起中國。
談及為什么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遠離中關村而去。許為平說,維持個人生活只需要二三百萬元就夠了。當時他的想法是去了解真正的企業與管理,去了解職業化的經理人是怎么工作的——當時,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職業經理人。也許,更深層的動力來自于記者、學者與創業者這三“者”的合力。于是,他從“海淀”跨海到英國去尋找自己的未來;于是,故鄉和家園成為空間里的深深記憶;于是,一個新的許為平開始產生。不論言談與風度,不論習慣與思考,許為平已然讓他中關村的朋友們強烈地感覺到他不再是“吳下阿蒙”,而今,“阿蒙”已邁入明星階段。
對于人們的驚訝,許為平早已習慣,并且顯得異常平靜。也許,就在這平靜之后,有著他“山高水深”的崢嶸歲月。

打造奇跡總部基地
“誰謂河廣?一葦航之。”只要信心與智慧在,人生就不會缺乏跨海的舟楫。許為平說,從1999年開始,他就為總部基地的實施而努力,總部基地項目經過了四年的醞釀、運籌。四年是一個漫長的討論、切磋、精煉的時期,從總部基地的立意、策劃、規劃和定位實施,我們走過了漫長的日日夜夜。
就北京而言,CBD、亦莊、金融街都是一種總部經濟形態,但真正將總部自覺地從頭一以貫之的則是總部基地。不論從定位、功能、物業形態,還是服務設施、文化涵養上,它都為企業總部量身定做。
總部基地是許為平實現人生夢想的一個大平臺,這是他自己的世界和王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經營與耕耘,在某個時候將自己的理想變現。如今,300棟總部樓已建成,其中200棟已投入使用,130多家企業簽約入駐。每天都有幾批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訪問團、考察團、大使團走訪總部基地,因為這里有著一種神秘的吸引力。這些人不是獵奇而來,他們是在尋找一種模式與他們自己的事業對接。就北京市而言,書記劉淇來了,王岐山市長來了;就學界而言,“歐元之父”蒙代爾來了;就商界而言,世界500強的許多掌門人都來了。
隨著這些人的到來,總部經濟和總部基地的模式播散到整個世界,總部經濟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首選模式,也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主要形成模式。2004年初,總部經濟在中國成為燎原之勢,從經濟話語變成政治話語,許多地方的政府紛紛出臺政策,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青島等城市展開總部經濟資源的“爭奪戰爭”。整個中國經濟與政治的想像力被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激發起來了。在概念層出不窮的知識經濟時代,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上演了一幕成功的傳奇。
總部基地平平仄仄地展開,像一首有韻腳的詩。
創造總部移民文化
許為平是有“野心”的。2005年,當許為平提出要打造一種新型的文化——總部文化后,很多和許為平有著深入接觸的人更堅定了自己對許為平“野心”的評價。
在許為平看來,一個區域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依托,也只有這樣她才會更有底蘊,更有長遠發展的吸引力和持久性。而豐臺目前沒有,因此作為豐臺的建設者之一,許覺得自己應該為豐臺做點什么或留點什么。如果要從較高層面來理解,我們不妨將其視為許為平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最實際的銷售角度來理解“總部文化建設之于總部基地刻不容緩”。因為,總部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總部基地的形象宣傳,而且可以帶動總部樓的銷售。
在許為平的總部文化構想中,它應該是一種類似于美國或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亦或“泊來文化”。
許為平的根據是,美國是一個拓荒者建設的國家,是一個移民社會,它的文化是舶來文化或者說移民文化。這種現實的選擇構成美國的實用主義,而且美國文化汲取了各個國家的文化精華,加上移民拓荒者的現實感、充滿激情和夢想,就形成了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總部基地的文化形成模型同美國相似。每一個入駐的企業,包括總部基地都有一股激情和夢想;都是搞經濟的,具有現實主義的氛圍,同時,各個企業都是“移民”,帶來各自的企業文化,大家成長在總部基地平臺上,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定會產生“美國式的活力文化”。這樣,總部基地就會有了靈魂。
許為平認為,文化的形成是個很神秘的過程,關鍵是溝通、合作與交流。總部基地內的企業創新文化形成后,總部基地所輻射的社會文化、商業文化、金融文化等等都會加入進來,在時間的進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就會形成中國創造的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探索提供一個模式。
許為平說,2005年將是一個總部文化年,在不能給出總部文化具體形態之前,總部基地的文化建設將遵循“三高”的原則,只要是代表高尚、高端、高水平的文化,代表先進的文化,總部基地都將主動引進來,為我所用。總部基地有自己的文化優勢,從歷史文化積淀來說,總部基地雖然比不上CBD和中關村西區,但這里是一張白紙,是200多年前的“美國”,沒有包袱,會采用最好的方案,最快的速度達到目的。深圳、浦東都是這樣一些地區,具備后發優勢,總部基地也會一舉成為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