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沒有哪一年會像現在一樣,可以在10月份就頒發“年度最人氣娛樂獎”。沒錯,年輕女孩子們在這個夏天掀起的狂潮堪比上世紀80年代的春節晚會,成為全民熱炒的話題。更不得了的是,在 “娛樂爆棚”的今天,幾乎就是在一瞬間,患上娛樂“厭食癥”的人們在不知不覺間意識到沒有什么大餐比得上“超女”更適合自己的口味。
李宇春就是這套大餐的主菜,看到總決選上她和周筆暢一場場的造型,更讓人驚覺原來“中性”是這道大餐最為重要的作料,聯想到metrosexual潮流的西風東漸,我們仿佛看到了節節勝利的中性主張。
中性熱潮事出有因
其實男性和女性氣質都是基于社會分工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角色定位。就像蓋爾·魯賓說過的,兩性氣質差異不過是“以生物差異為基礎的各種角色,以及角色所假定的文化期待”。如果把男性比作堿性,女性比作酸性,那么PH值為7的“中性”氣質,在花木蘭和閹人歌手這樣的功能性需要之后,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成為了人們打破社會偏見,確保話語權的有力武器,每個壓抑的時代之后,就是中性熱潮風起云涌之時。
比如“垮掉的一代”促生了DAVID BOWIE這樣的中性造型祖師,上個世紀60年代末他以紅唇、迷你裙和吊襪帶標志著自己的特立獨行,而80年代后到90年代中期的歐洲經濟停滯不前又將英倫三島的GLAM ROCK(視覺搖滾)變成世界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SUEDE的Brett Anderson,PLACEBO的Brian Molko,他們性別倒錯的扮相,以及陰柔中蘊含無限爆發張力的獨特嗓音,都帶著一種男女莫辨的詭麗和蠱惑,相比前輩們的強硬抗議姿態來說,GLAM ROCK更像是面對世間的一抹嘲弄微笑,或者自戀而蒼涼的一個手勢。
在女性方面,最徹底的中性聲音來自日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寶冢這樣一支完全由男裝麗人組成的歌舞團紅透江湖,她們把一出又一出偉大歷史背景下的愛恨情愁搬上舞臺,對于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們來說,這樣美麗無瑕的白日夢陪伴她們度過了那么多丈夫加班不歸的晚上。
中性影響大張旗鼓
對自我身份的再定義導致了中性化熱潮,而這直接影響到了社會時尚生活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中性風格在時尚審美中從此成為一種潮流,在女裝的世界里,它標志著女性對自由的向往。“最好的女人是堅強的女人,所以她們穿長褲。”香奈兒女士以長褲、吸煙的造型,在裙裝統治女性時尚的年代挑起一股中性風潮,她和她的設計也成為一個時代叛逆的象征。隨后YSL推出的吸煙裝,因為暗合了女性獨立、自愛的趨勢而被大舉發揚,成為時尚界的閃亮標簽,中性風格在時尚審美中從此成為一種潮流。
在藝術領域,模糊性別的人物成為人氣角色的機會成百上千倍的增加,池田理代子的《凡爾賽玫瑰》改變了整個日本漫畫產業,其中永遠以男裝示人的皇家衛隊長奧斯卡爾則成為霸占“最有人氣女主角”長達5年的厲害角色。而那些和“中性”狀態有關的題材也被電影所關注,1994年,澳大利亞鬼才導演斯蒂芬·艾略特大膽涉足了這一領域,《沙漠妖姬》記錄了三個易裝歌舞者穿越整個澳大利亞表演的經歷,“女王”(猜猜他是誰演的?HUGO WEAVING,《魔戒》里威嚴的精靈王大人)站在車頂上,長達20多米的藍色披肩隨風飄散……這部電影獲得了1995年的奧斯卡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服裝設計獎,當時《紐約時報》對它這樣評論:“這世間不止有兩個外殼,一個寫著男人,一個寫著女人……”
中性偶像華麗轉身
時間進入21世紀,一切卻發生了變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終于找到了最大可能娛樂自己的方法,女性和男性地位平等簡直是公理一樣簡單到沒人懷疑。80年代的華麗鋪張和90年代的蒼白低調被一種新的審美傾向所代替,蘋果家族的流暢通透、甲克蟲二代的圓潤俏皮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所以中性偶像依然流行,但BRETT ANDERSON改唱民謠,PULP的Jarvis Cocker也開始素面朝天。“中性”不再和性取向掛鉤,也不再需要刻意夸大那些突出的異性特點,它只是強調更簡單和無機質的共同個性。比如奧蘭多·布魯姆,他的大紅大紫要歸結于他與眾不同的帥氣——這種帥氣無關于性,只是單純柔軟的清澈,人畜無害,宛如嬰兒。“看到他時你不會想到性別,你只能想到天使。”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有影迷這樣的花癡。
然而天使沒有性別。所以你現在或者可以理解李宇春讓這么多各個年齡階段的女子爆發出尖叫的原因。她就像是IPOD或者UNDERCOVER的鞋子一樣被人喜歡,或者說是女性版本的奧蘭多·布魯姆,她單純,干凈,善良,有所有人喜歡的個性,她的眼神里有那種自信滿滿地相信被愛著的覺悟,這是她在舞臺上魅力四射的根本原因,而這魅力,不關乎性別。
從這樣的意義上來講,“中性”的定義正在變得健康和陽光,變得符合主流審美的方向,所以中性主張節節勝利,沒有什么可以阻擋。
中性氣質修煉手冊
上部:For Men
對于男人來說,中性風潮大概在10年前就已經顯現出來,早在1994年,英國時尚作家Mark
Simpson就創造了metrosexual這個單詞,用來定義“都市中性美男”或者后雅痞時代的男人時尚。
2003年,metrosexual在美國語言學會官方網站流行詞語排行榜上雄踞第一,影響力可見一斑。中性化的氣質并非讓一些男人變成兩性間的怪物,恰恰相反,是為了讓一貫粗糙的男人也吸收點女性的優勢。而時裝設計師如Hedi Slimane、Versace更是讓男人進入了一個繁花似錦的時代,去年,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電腦上繪制出了一張“絕世美男像”,號稱天下女人無人能夠抵擋其俊朗面容的誘惑,經過仔細觀察,人們不難發現,眼前的虛擬美男的確有幾分女子的特征。不過單純以外貌來定義中性,未免流于膚淺,氣質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最重要的,現在他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做一個優雅的metrosexual。
第一步:學會保養皮膚
作為男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對皮膚的保養——但這其實并非最重要的,之所以把皮膚的護理放在第一步,是因為男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跨越一個重要的心理障礙,通常人們會認為男人珍愛肌膚有點那個,不過metrosexual最為核心的意念就是對生活細節的重視,所以油膩的肌膚絕對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問題,即使是喜歡留胡子的男人更應該把它修得像John Galliano那樣有型。
第二步:培養時裝品位
“一個沒有時尚品位的男人在都市里簡直就是一場災難,”美國《紐約時報》的時尚編輯Derek在看到美國男人穿得亂七八糟時這樣說,“簡直讓身邊的美女蒙羞,他們怎么不向女人們學習一下呢?” Derek的用詞可能有點過分,不過他說明了一個道理,男人的時尚品位已經開始成為這個社會判斷男人素質的標志,甚至是成功的標志。高倉健那樣不修邊幅的男人成為城市偶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另外,中性風潮的一大特點是,將中國人的溫文爾雅與西方人的紳士風度相結合,并且重視少年人般纖細的美感,這從Dior男裝的流行和Karl Lagerfeld只設計小碼時裝的風潮就看得出來,所以男人在擁有好的時裝品位的同時,還要擁有健康而瘦削的身材——這絕對是難上加難的苛刻要求。
第三步:擁有一顆metrosexual之心
都市文化是充滿中性風范的metrosexual們的故鄉,也是不斷尋找靈感的源泉,音樂、書籍、電影、藝術都是鍛造一顆metrosexual之心不可缺少的東西。當然你得有選擇的能力,例如歐陽應霽的私生活系列、白先勇的《青春·念想》,又或者是村上春樹的小說、黃偉文的時裝評論,一路看下來,保證你的metrosexual之心猶如奔騰一樣驅動無限美好的生活。
下部For Women
中性風潮對于女性來說是個相當“中性”的字眼,從“英姿颯爽”到“帥氣”都可以完美無缺地用在對女孩的贊美上,在西方,中性氣質更是女人獨立的象征和女權主義的標簽,其中的褒義之勢相當洶涌。而在今天,擁有中性氣質的女孩幾乎成了一道風景,干練、理性的色彩讓她們更適合這個時代,所以盡管六七十年代的“遺老”們還在對楚楚動人或者風韻逼人的女子念念不忘,但在這80年代已經登場的年代,審美的發言權已經讓位于對中性美的欣賞。退一步說,即使你堅持做一個淑女,那么增添一點帥氣也不是什么壞事。不過需要嚴重聲明的是:中性的氣質,是讓一個女人帶點“男孩的色彩”,而不是“像個男人”。
第一步:培養一種中性的興趣
雖然你不能像李宇春、周筆暢那樣總是把男歌手的作品哼在嘴上,但是你可以學一項充滿中性氣質的運動,成熟一點的可以去學高爾夫、擊劍,年輕一點的不如玩玩沖浪、單排滑等等,或者培養類似搖滾樂器、DJ技術等興趣。其實技巧究竟修煉到哪一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于氣質的修煉,潛移默化地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體會得更加深刻。
第二步:混搭男女時裝
假如你把全套的男裝都穿在身上,別人一定會以為你受了什么刺激,或者變成了花癡。塑造中性風格的外型,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將一兩件男裝或飾物,混入你的搭配中。比如為你的襯衫配一條Dior男裝修長的窄領帶,或者手上帶一只Frank Muller色彩斑斕的男裝手表,這些搭配物不在多,而在于與你的本身氣質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以巧妙的角度將你從純女性的陣營中拉出來一點點——卻又不是走得太遠,剛好落在中性的分界線上。
第三部:徘徊于溫柔與硬朗間的中性態度
從精神層面來廛,中性對于女人,或多或少有一點叛逆的味道,對于大眾來說,“一點點”是酷,但太多就成了“男人婆”——估計是沒多少人會喜歡的。擁有中性氣質的女人最核心的問題是找到溫柔與硬朗間的平衡,她們不是激烈的女權主義者,而是現實中的實用分子,她們用這一點吸引男人,也不放過女人,中性氣質的女孩在兩性中都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族,因為每個人都在她們身上看到了一種安全的性別吸引和由此而來的神奇魅力。

中性他偶像
David Bowie
叱咤世界樂壇近40年的搖滾變色龍,其造型也像他的音樂一樣令人瘋狂。在華麗搖滾盛行的70年代,他以濃密長發、花樣的大衣和絢爛的舞臺效果,開創了一代中性化的表演風潮,隨后引來了無數追隨者,如今仍然在日本大紅大紫的視覺系就是他衣缽的繼承者。其實David的中性風格更是一種氣質,即使攜妻帶子時,他的魅力也依然在紳士風范中呈現出奪人的陰柔,最重要的是其中并不缺乏力量。
Hugh Grant
Hugh Grant的中性氣質在于隱藏在他紳士外型后的惟美主義和大男孩般的可愛,以及最為重要的細膩情趣,相對于那些外表中性的偶像來說,他可能是最不容易被發現的——但卻是最有代表性的。套用中國人的形容詞——那就是骨子里的文藝腔,感覺有點像賈寶玉,有時頑劣,有時溫婉,讓任何女人都放棄防備心。
木村拓哉
這位日本超人氣偶像堪稱亞洲中性偶像的代表,早在90年代就以代言唇膏的搶眼表現,讓所有人驚艷,這位全球首個代言女性化妝品的男明星,以魅惑的眼神,性感的嘴唇混合了男人的帥氣和女性的羞赧,同時開創了亞洲偶像體格單薄、相貌清秀的中性時代,反町隆史、瀧澤秀明等人更是將這股風潮延續到今天。
元彬
繼木村之后,來自韓國的萬人迷元彬再次拓展了中性偶像的含義,除了具備與木村類似的種種特征外,元彬更加硬朗,他將自己健壯的肌肉身材和雅致、雋秀的中性氣質完美結合在了一起。讓人贊嘆的是,看到他你會發現硬朗和陰柔原來并不矛盾。
她偶像
Chanel
作為時裝設計史上第一個叛逆的女設計師,1910年,就以為女人設計褲裝而被認為是叛經離道,隨后她拋棄束縛、以男性服裝為元素設計的寬松上衣不僅為她贏得“時裝女王”的頭銜,也讓時裝不知不覺中打破了性格的藩籬。除此之外,她還將短發、茶色肌膚統統帶入女性潮流,以其無視世俗偏見的叛逆個性而開創了時裝的新時代。

林青霞
誰都不會想到早年以瓊瑤戲秀麗女主角出現的林青霞會在90年代成為中性風潮的始作俑者,一部《東方不敗》讓她的男裝扮相幾乎成了一個傳奇,其實在林青霞身上始終有一種決絕毫不猶豫的男性氣質——這可是她的那頭秀發所無法掩蓋的,也是她在演藝生涯中出任中性偶像的根本原因,但隨后而來的葉童版許仙則因為在男性角色上舔加了過多的女性色彩,而失去了中性的魅力,已然無法和林青霞媲美。
Avril Lavigne
剛滿21歲的Avril Lavigne是目前北美地區躥紅最快的女歌手,雖然長著一副天使般的面孔,但Avril卻十足是個中性偶像,率性是她的招牌。她拒絕穿裙裝,喜歡玩滑板,永遠穿著背心、長褲、系黑色領帶出席音樂會,所做的音樂更是火暴的朋克。她的出現顛覆了布蘭妮、克莉絲汀·阿奎萊拉等人開創的玉女偶像時代,以中性的力量引領了新一輪樂壇風潮。
李宇春
她的出現掀起了這個夏天中性時尚的熱潮,此前似乎從來沒有過一個內地明星帶動過這樣的潮流。對于一手將她扶上冠軍寶座的百萬歌迷來說,她代表著一種審美上的認同,一種真正屬于21世紀的女性態度已經呼之欲出。雖然中性這個詞目前還是以爽朗、活潑等等性格上的描述為主,或者簡單地歸納為不穿裙子,但很快它就會步入舞臺下的時尚生活當中,成為內地的第一個影響廣泛的時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