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顯示,近20年來,醫療費用增長了28倍,大大超過家庭收入的增長。一旦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所需的治療康復費用就不是平時日積月累的積蓄可以解決的。
曉蕾上次感冒發燒,去一次醫院就花掉兩百多元,醫保卡里的錢還不夠付,只得自掏腰包。這兩天要趕一宗大Case,連續加班,她又感到鼻子有些塞,頭也昏昏沉沉的,但一想到上醫院又要花不少錢,于是趕緊買些感冒沖劑來喝。“單位每個月才給我交24元的醫保費,一年下來才幾百塊錢,只夠看兩次小毛小病的。我們這些2000年以后畢業的學生就醫可是100%自費啊!”曉蕾說。
算一算疾病的成本
誰都希望沒病沒災,但健康并不是每個人的專利。統計數據表明,一年中每人患病治療平均5次以上,有6%~8%的人需要住院治療,幾乎每3個住院病人中就有1位需要做手術。人的一生中罹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高達72%左右,僅以癌癥為例,全世界每年有500萬人被奪去生命。
資料顯示,近20年來,醫療費用增長了28倍,大大超過家庭收入的增長。一旦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所需的治療康復費用就不是平時日積月累的積蓄可以解決的。醫療費用的居高不下,強化了人們的保險意識。
據報道,在湖南長沙,有一個叫汪敏的16歲女孩兒得了尿毒癥,不到半年,家里就為她花掉了3萬多元,如果換一個腎,大約需要10萬元。汪敏的父母都是工人,拿不出那么昂貴的換腎費用,最后通過許多好心人的捐助,小汪敏幸運地獲得了救治。其實,對于這種風險,除了社會救助之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通過保險保障獲得自救。
就以汪敏為例,如果父母在她出生時就為她購買了10萬元保額的終身重大疾病保險,選擇20年繳納保費,年繳保費3550元,她就可以獲得20萬元的涵蓋24種重大疾病保障和身故保障的保險。按照汪敏的情況,到她16歲共繳納保費56800元,卻能獲得20萬元的救助費用,可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可靠的醫療保障。
有精明的投資者算過一筆賬,如果存5萬元在銀行,沒準兒一場大病就把這筆存款化為烏有;而把這筆錢中的很少一部分放在保險公司,投保一份醫療保險,即使不幸生了大病,小錢就可派上大用場。若一生平平安安沒病沒災,若干年后,子女可以繼承比繳付總額高得多的一筆受益金,還是免稅的。難怪如今會流行這樣一句話:存錢不如存健康。
醫療保險細細數
醫療保險按功能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賠付型,當約定范圍內的病情發生時,保險人給予相應保額的賠付;二是報銷型,對被保險人的醫藥或住院費用,按比例報銷;三是津貼型,對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給付醫療津貼。
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的醫療保險:綜合醫療保險、住院醫療保險、手術醫療保險、女性醫療保險、各種津貼保險和重大疾病醫療保險等。
重大疾病保險:保障的疾病一般有10種,涵蓋了癌癥、癱瘓、腦中風、尿毒癥等一些常見的重大疾病,屬于賠付型。當被保險人初患范圍內的大病時,保險公司將按約賠付保險金,給付后,保險合同效力即行終止。
津貼保險:又分為一般住院醫療津貼、癌癥住院醫療津貼和住院手術醫療津貼三種。
住院醫療保險:指住院時以實際支出的合理費用按百分比給付住院醫療保險金的險種,在保額范圍內最高給付比例可達90%。
女性醫療保險:針對女性的生理特點而設計的婦科疾病醫療保險。
綜合醫療保險:多涵蓋了按日定額支付住院津貼和一些特殊疾病或手術等類補償。
如何選擇適合險種
首先要預測自己將來所要面臨的醫療費用風險,從而確定真正的需要。每個人面臨的醫療風險是不一樣的,其需要的保障范圍也就不同,影響風險的因素有職業、收入、地域、年齡、家庭等。
一般原則:每年的醫療保險費是年收入的7%~12%,如果沒有社會醫療保障的話,這個比例可以適當地提高一些。
比較理想的險種搭配:有社會醫療保障的,可選擇重大疾病保險+住院補貼保險;沒有醫療保障的,就選擇重大疾病保險+住院費用保險。
當然,女性在不同年齡、不同處境時都應有不同的風險考慮。
20歲~30歲年齡階段的女性:如果是單身,應多以保障自己為前提,可重點規劃保費較低的純保障型壽險附加住院醫療、防癌險等健康險以及意外險,或考慮購買包含妊娠期疾病險和新生嬰兒險在內的險種。但已育的女性基本上可將這兩項剔除。
30歲~50歲年齡階段的女性:收入已趨穩定增長,不妨從健康醫療、家庭經濟與子女教育、退休養老等三方面的費用來考慮。
處在穩定婚姻期的女性:婦科重大疾病的發生風險加大,專家建議,這個階段的女性可購買專門的女性終身壽險和女性兩全險。
讓理賠變得不再困難
由于保險合同條款往往繁瑣冗長,其定義容易讓被保人有所誤會,因此經常有理賠糾紛發生,問題的癥結通常出在保險業務員身上。
有些低素質的業務員為了拉生意,未充分給被保人解說承保與不承保事項,被保人常會誤認為只要是上醫院花的錢就可以找保險公司要求理賠給付。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仔細弄清險種的責任范圍,因為只有在保險責任范圍內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才會履行賠付義務。
與此同時,在簽定保險合同時,要把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及以往病史如實向保險公司陳述,以便保險公司判斷是否接受承保或是以什么樣的條件承保。此外,傷病保險對于被保人的職業類別相當重視,因此職業若屬于較高危險性的,保險公司可能會加收保費或是干脆拒絕承保。
從理賠給付的角度看,由于醫療費用報銷型和醫療補貼型兩類險種的保險責任和理賠給付方式不同,因此,客戶出險后辦理賠付應該注意的問題也有所區別。
醫療費用報銷型:
是指對實際產生的醫療費用按條款約定進行的理算賠付,首先需要提供齊全必要的單證:原始病歷、出院小結、住院發票收據、住院費用清單(包括用藥清單和其他治療費用清單)、保險單原件、身份證明。
理賠的中西藥藥品費、各項檢查費、手術費、手術材料費及治療費,均遵循衛生、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印發的規定執行,對于超出規定的各項費用不予理賠給付。
此外,醫療費用報銷型的保險理賠給付是補償型保險給付,如被保險人于申請理賠前已在單位或其他保險公司報銷了部分醫療費用,那么,已報銷的費用在理算時應予剔除。
醫療補貼型:
是指對產生的醫療事實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不受實際產生的醫療費用的限制,是按實際住院天數進行賠付。
理賠時除需要提供必要的單據外,每日住院的事實必須清楚,如在住院期間私自外出、或治療結束而不出院的,在理賠時不能獲得認可。
聰明購買Tips:
謹防低價陷阱
購買保險時“貨比三家”是必要的,但最后抉擇卻不能讓價格主導一切。保險不比其他商品,其費率是精算專家根據保險責任范圍科學制定的,加上保險費率接受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所以保險產品目前并不存在價格競爭。這就意味著,較便宜的保險產品,其責任范圍和給付條件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看清楚產品條款的實際保障范圍和具體賠付條件等細節,不能光貪便宜。
繳費期如何選擇
投保重疾保險等健康險時,盡量選擇繳費期長的形式。一是因為繳費期長,雖然所付總額可能略多些,但每次繳費較少,不會給家庭帶來太大的負擔,加之利息等因素,實際成本不一定高于一次繳清的付費方式。
重復投保未必獲益多
如果同時買了幾份相同類型的醫療保險,生病是否就可以得到多份的回報了?錯!根據醫療費用保險的補償原則,對于醫療費用理賠是以實際醫療費用支出為最高限額。因此在理賠實踐中,你所購買的某保險公司的某種醫療保險,只能在扣除社會醫療保險,或第三者責任如交通事故等,或用人單位,或其他保險公司,或該公司的其他系列如團體業務、個人壽險等補償費用后,對剩余部分的醫療費用,再按照保險條款進行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