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織有個外號——“耳機寶寶”,因為她一天的生活幾乎耳機不離身,酷愛聽音樂,從初中時的WALKMAN、高中時的DISCMAN,到大學時的MD,莎織的音樂寶貝常常讓人稱羨不已。她也隨時隨地掛著一副耳機,等到MINI IPOD上市,又趕緊跑去買了一部,4G的大容量讓她可以無時無刻不在欣賞音樂,連她自己也說:“甚至睡覺的時候也掛著耳機呢?!比缃?,她的工作是在航空公司做訂位,上班8小時更是離不開耳機。
最近,莎織卻把那些寶貝全部束之高閣,原來她最近一直耳鳴,夜深人靜躺在床上常常聽到“嗡嗡”的聲音。起初還沒怎么在意,時間一長,就覺得不對了,經醫院檢查,說是耳朵已經造成樂聲性損傷,再這樣下去可能引起突發性耳聾。她的工作還是離不了耳機,只能放棄聽MP3的習慣,讓自己的耳朵保持休息的狀態。
像莎織這樣不注意用耳,不經意間“摧殘”自己耳朵的白領不在少數。耳朵在五官中常常被人忽視,稍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要在細微之處呵護你的耳朵,千萬不要犯以下的“七宗罪”。
長時間聽耳機
長時間聽耳機會對聽神經末梢產生刺激,引起聽覺神經的異常興奮,容易造成聽覺疲勞,還會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影響,例如耳鳴、輕度聽力下降、重聽、頭暈腦脹、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緩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甚至可能引起突發性耳聾。所以,必須意識到正確使用耳機的重要性,比如控制音量和使用時間,不要長時間地持續使用,以免造成樂聲、噪聲性損傷。
手機的危害
很多人都是手機不離手,有些工作狂甚至24小時開機,手機就放在枕頭旁隨時待命。這可要小心患上聽神經瘤哦!聽五官科醫生說,現在年輕人罹患此癥的病例正在增多。其實,手機輻射的危害性大家應該都知道,因而盡量不要頻繁地使用,能不用的盡量不用,睡覺時最好關機,以減少手機輻射對身體的危害。
不要過度清潔耳朵
現在不少洗發店的服務包括掏耳朵這一項,有的人非常喜歡光顧,一個星期里最多的去掏了三次耳朵,哪知道回來后耳朵就發炎了。后來才知道,常掏耳朵很容易造成外耳道損傷而出現發炎化膿的癥狀。如果在掏耳朵時不小心受到碰撞,還很可能戳傷鼓膜。
想想都有點后怕,如果當時那個掏耳朵的小姐一不小心手一抖,耳朵就不保啦。所以,千萬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掏耳朵,給小孩子掏耳朵更要慎之又慎。其實,在正常情況下,耳垢是一種天然保護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特別清理,可以通過咀嚼或張口等下頜運動以薄片的形式使之自動排出,并不需要人為清除。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不要以為棉花棒是較佳的潔耳工具,其實這只會將大部分耳垢推向更深的耳孔,而棉花球也可能遺留在耳道內。
鼻炎也能導致耳聾
急性鼻炎常常會引起突發性耳聾。因為鼻腔和中耳之間有一根耳咽管相通,當鼻腔出現炎癥波及到耳咽管時,就會使耳咽管充血腫脹發生堵塞現象,進而引起突發性耳聾。所以在這個易發生感冒的季節,大家一定要小心哦!
疲勞過度
過完長假,新一輪的工作密集地壓過來,整天忙得昏天黑地,不少人感到有些不適應,耳朵常常隱隱作痛,甚至出現耳鳴。當人們處于身體疲勞、神經緊張、壓力過大等狀態時,會造成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影響血管收縮以及引起內耳的供血不足,從而導致耳聾。
游泳、洗澡時不注意保護耳朵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的急性或慢性炎癥,為耳鼻咽喉科門診常見病。常因外耳道皮膚受到水和分泌物的浸漬,使皮膚角質層軟化,喪失了對感染的防護能力,細菌得以侵入而發病。在炎熱的夏天游泳時,耳朵中往往進水,如果不及時清除,就會給細菌的大量繁殖提供條件,污水入耳后便可引起外耳道皮膚及鼓膜感染。所以,洗澡、游泳時應注意保護自己的耳朵,防止污水入耳。
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凈的棉球堵塞外耳道,若是因為不慎致使污水流進外耳道,要及時去除耳道內的積水。方法是:站在原地,頭偏向一側,單腿用力跳幾下,然后用棉花球輕輕拭干外耳道,即可把水吸出。
防止藥物性耳聾
有很多藥物可能引起耳聾,比如阿司匹林可破壞內耳的氧化酶,大量服用后出現頭暈、惡心、耳鳴和耳聾。大量服用避孕藥也可能導致內耳淋巴液離子紊亂,多伴有耳鳴,偶有眩暈,產生感音性聾,嚴重的會導致永久性耳聾。
為防止藥物性耳聾的發生,用藥之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嚴格掌握藥物使用的適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