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斗室“反芻齋”提前得知采訪意圖的主人,開門見山地說:“我是個二無建樹的‘文藝雜家’。從事文藝創作,知識準備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樣樣學,樣樣研究,包括書本的和社會的。”這可能是古今名家的經驗之談,而他只是一個忠實的實踐者。
古稀之年的王化從文藝愛好廣泛,曲藝、戲劇、文學、書畫、攝影等無不涉獵。他先后在《中國民間文學》、《東方文學》等書、報、刊發表各類作品近200篇,達30多萬字,同時他又是唐山市曲藝家協會、民間文藝研究會、唐山市攝影家協會、唐山詩詞學會、豐潤區詩詞學會等多家組織的會員。
王化從是豐潤區王官營村人。60年代末他有幸當上了一名電影放映員。那時候的電影放映隊除放映電影外,還要搞好映前的幻燈宣傳,如:快板、數來寶、樂亭大鼓、京東大鼓等類的文藝唱段,進行時事和先進人物事跡的宣傳。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的20多年中,他自已也記不清編寫和演唱了多少曲藝小段。當時唱遍全縣大小村莊的小快板《油燈碗兒》,以聲情并茂的說唱、吐這圓潤的氣口、板頭磁實的節奏受到廣大電影觀眾的好評。此后便得到一個響亮的綽號“油燈碗兒”。
80年代中期,國家重點社科研究項目《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撰工作正式啟動,王化從以一名業余作者強烈的責任感,訪遍他所熟悉的民間故事簍子,記錄整理了40多篇從未見諸報端的民間故事,同時,還參與編著《王二戲官》、《蕩寇英雄》兩部民間故事集。
1990年,王官營鎮文化站辦得正紅火,他便產生了成立民間社團的念頭,經過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以鎮文化站為依托的“幽燕文學社”成立了。隨后,又出版了自己的刊物《腰帶山》,有的作品述被《唐山勞動日報》選載。后來,這個文學社更名為“杏西詩社”,大多數社員同時加入了豐潤區詩詞學會,他也成為一句詩詞學會的會員。
2003年底,通過與西楊家營村民的廣泛接觸,他整理出現代新故事《沾光》、革命故事《編外偵察員》、神話故事《廟山故事新說》等三篇各具時代特色的民間故事傳說。不久,他的新作《廟作故事新說》,又在市一級報刊發表。
當年風華正茂的“油燈碗兒”如今已是滿頭銀發的老人,但仍每天很早起床,躲進“反芻齋”奮筆疾書。近萬字的《聚仙谷神話傳說系列》早已脫稿,現在正忙于古碑刻的點校譯注工作,為唐山市政協計劃年內出版的《唐山碑刻選介》第二輯提供文稿。
反芻老“牛”,不輟筆耕。他要在有生之年多寫好作品,為振奮民族精神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