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只要打開電視機,一定能看到男人身穿長袍,留著長辮的清裝電視劇。除部分粗制濫造、胡說八道之外,也不乏尉隋引人入勝、表演生動詼諧、情節基本尊重歷史事實的劇目。觀眾在娛樂中,了解更多清代歷史知識。繼康熙、雍正兩朝對新疆的征伐后,乾隆二十四年,大清統—天山南北,在當地鑄行代表清政府的“乾隆通寶”。此期間曾發生—段鮮為人知的軼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乘準噶爾部內亂之際,出兵攻占伊犁。不久,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投靠俄國沙皇,發動叛亂,清廷出動軍隊清剿叛軍。乾隆二十二年,大敗阿睦爾撒納,阿于逃往沙俄途中死去。此時,原被準噶爾部俘虜的維吾爾首領和卓兄弟,糾集維族上層分子舉兵反清,號稱擁兵十萬之眾。由于和卓政權對本民族百姓施行苛政,在維吾爾族群眾幫助下,清軍于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二十四年的勝利,是清廷全面控制新疆的轉折點。嘉慶以后,新疆也曾發生少數民族叛亂,但已不足以動搖清政府對新疆統治的大局。這一年,定邊將軍兆惠疏奏獲準,在新疆葉爾羌設局鑄造“乾隆通寶”方孔銅錢,同時廢止原來使用的準噶爾普爾錢和中西亞各類錢幣。自古以來,漢字錢文的方孔錢第一次在新疆鑄造和流通,新錢推出也使得清廷政權作為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在新疆民眾心理上得到進一步確立和加強。
乾隆二十四年以后,在新疆先后建立了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庫車、喀什和伊犁6個鑄錢局,用新疆當地開采的紅銅(純銅)鑄造方孔錢,即聞名中外的新疆“紅錢”。新疆出產的紅銅,質地純凈細膩,硬度偏低,鑄成錢幣與眾不同,當地百姓引以自豪。初期鑄造的“乾隆通寶”大樣厚重,也相對規整,是新疆“紅錢”中佼佼者,與北京寶泉局早期大樣流通錢相比,依然有鶴立雞群之感。葉爾羌局于乾隆二十五年率先鑄造了“乾隆通寶”紅錢,至乾隆三十三年,先后鑄錢9個年頭。葉爾羌局“乾隆通寶”有其獨特之處。
一、葉爾羌“乾隆通寶”特別厚重。乾隆二十五年,葉爾羌建局開新疆紅錢之先河,率先鑄造“乾隆通寶”。新錢規定枚重二錢(約合7.46克),五十文兌換銀一兩,二十六年一百文兌一兩銀,三十年二百文兌一兩銀。初鑄“乾隆通寶”之所以如此厚重,是因為當地原來流通的普爾錢就特別厚實。部分“乾隆通寶”每枚重超過二錢,最重的甚至達到10克。
二、使用漢、滿、維吾爾三種文字。歷來方孔錢使用一種文字,滿清入關后方孔錢開始使用漢滿兩種文字,正面錢文用漢字,錢背局名使用滿文。在—枚新疆紅錢(大部分錢局)上同時出現漢、滿、維吾爾三種文字,在中國錢幣中也屬特例。葉爾羌局鑄造的“乾隆通寶”正面為漢字“乾隆通寶”,錢背左側滿文“葉爾羌”,右側維吾爾文“葉爾羌”。除伊犁寶伊局和后來的寶迪局外,其他錢局所鑄乾隆錢同樣使用三種文字。道光以后的錢背還出現了漢字額定紀年和面值,復雜的錢文與中、西亞錢幣風格有一定關系。
三、葉爾羌和葉爾其木。葉爾羌局“乾隆通寶”的錢背,有兩種不同書寫方法,一種是右側維文“葉爾羌”,左側滿文也是“葉爾羌”(見拓圖)。另一種則不同,右側還是維文“葉爾羌”,而左側滿文卻是“葉爾其木”,葉爾其木錢稍少見(見拓圖)。有舊錢幣書籍解釋是,因葉爾羌舊稱葉爾其木,以后改地名為葉爾羌,所以錢幣有葉爾羌和葉爾其木兩種。其實不然,因為錢背右側維文始終是葉爾羌,左側有葉爾羌和葉爾其木兩種不同寫法。滿族語言是與蒙古語同類的阿爾泰—通古斯語系,而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突厥語系,兩者并不相通。以前識字的人很少,由于語言溝通原因造成差錯,錢局將葉爾羌當作葉爾其木。乾隆二十六年,錢局將滿文葉爾其木糾正為葉爾羌,維文依舊。多數錢幣書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也就沒有專門說明。
葉爾羌“乾隆通寶”鋼材純凈,雅潔滋潤,厚重質樸。漢字錢文如出自初學漢字的J瞳,既拘謹卻又書寫認真,因對漢字筆法、章法了解甚少,故書法別具一格。葉爾其木“乾隆通寶”屬錯版幣,這在古錢幣中極為罕見,雖然該錢鑄量較大,可如今已不多見。紅(純)銅硬度偏低,鑄成銅錢容易磨損、變形。如果遇到厚重的葉爾羌局“乾隆通寶”,請注意滿文是不是葉爾其木,不妨撿—個“漏”。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