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7日,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楚天廣播電臺在天門市黃潭鎮中心小學聯合主辦2005年天門(黃潭)農業科技下鄉趕集活動。
早上8時活動還沒有開幕,操場上已擠滿了趕集的農民,有的在“優質油菜、棉花品種攤位”前參觀,有的在“種子銷售攤位”處買種,有的在“專家咨詢處”咨詢,最引人注目的是贈送農業技術資料、書籍、雜志攤位前,8時30分剛過,贈送的5000余份農技資料所剩無幾,特別是1000余冊《農村百事通》、《生意通》雜志被趕集的人們爭搶一空。
“農業要豐收,農民要致富,離不開農業科技”興高彩烈的農民兄弟指著剛拿到的《農村百事通》雜志紛紛告訴我。
“過去搞集體經營,每個隊有農技員,現在千家萬戶搞承包,全鎮只有幾名農技員,農民兄弟多么盼望政府把農業科技送到千家萬戶。像《農村百事通》這樣的好雜志就是我們致富的技術員,是不走的農技專家,是我們農民的好朋友。”
農民的一席肺腑之言不得不令我深思。
“三農”問題是各級政府十分關心的問題,農村是一個弱勢區域,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怎樣使“三農”由“弱”變“強”?一要靠政策,最近幾年中央的惠農政策出臺,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政策的威力已凸現出來;二要靠投入,盡管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投入的力度,但是與農村實際需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三要靠科技,目前,農業科技成果相當豐富,如何找到農業科技成果與“三農問題”的結合點并主動對結呢?農業科技“三下鄉”應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尤其是深受群眾歡迎的贈送農技資料、書籍、雜志活動,比大型的“三農下鄉”專題活動更靈活、更經濟、更實惠。
“怎樣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知識解決我們農民的問題呢?”趕集的農民群眾、干部問我。我問:“你們有什么好建議嗎?”他們說:“政府要將好的農技資料、好的農業科技雜志推薦給我們。并為農民開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政府要免費贈送受農民歡迎的農業科技雜志、資料,就是用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資金給我們購農技資料和雜志,我們也愿意”。
“送錢不如送科技,我們缺的是技術,少的是致富金點子。”
是啊!農民需要農業科技知識,這是不容爭辨的事實,我們政府部門難道不能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為農民朋友辦點實事、好事嗎!(湖北省天門市黃潭鎮 胡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