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維爾京群島,民眾開車走馬路左邊,但部分汽車的方向盤卻設在左側,使開車族難以看清楚相向車道的狀況。緬甸的司機也有同樣困擾,他們坐在日本進口汽車的右側駕駛座,然而卻靠右邊開車。
泰國人開車不偏不倚,只開在馬路中間。印度人開車,專挑車少的車道開,左右一視同仁。馬爾他群島人怕曬太陽,路上哪邊有樹陰就往哪邊開。尼泊爾人只要車道通暢就開上去,左右無關緊要??夏醽喼辉诤趼访嬗袥]有坑,管他左邊右邊。印度班加羅爾市的計程車左右車道都開,隨心所欲。
彼德·金凱德1986年出版了《道路法則》認為決定行車左右的關鍵因素,在于交通工具類型。他追溯到人類仍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期,當年和今天一樣,大部分人都慣用右手。中世紀武士遇到其他武士(潛在的敵人)時,偏好從左邊與對方擦身而過,這樣一時發生戰斗,拔劍的右手會較近敵人。大部分人也慣用右腳。當馬成了交通工具,騎士人多會從左邊上馬,以左腳踩住馬鐙,抬高慣用的右腳,跨過馬背。
接著有車輪的交通工具問世,歐洲大陸的馬車多半由幾匹馬拉動,車夫騎著左后方那匹馬,駕馭由四匹馬組成的馬隊。因為慣用右腳的車夫要騎左邊的馬,走道路的右邊自然有助于他控制馬隊。但英國情況不同,馬車夫一般都是坐在車上駕駛,而且會選擇靠右邊的座位,好讓揮鞭的右手不會被車身妨礙;如此,走道路左邊,控制馬匹會更得心應手,也更能看清楚狹窄道路的狀況。
英國人是造成全世界開車左右不一的“元兇”。只要是米字旗飛揚過的地方:印度、南非、澳大利亞、香港等等,靠左都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美國卻獨樹一幟,早期美國的主要交通工具大篷車,設計上是讓車夫從左方駕駛,因此上路自然會靠右邊走。
要解決問題,可行之道只有一條:全世界都改走右邊。然而知易行難,人的習性根深蒂固,只能一步一步誘導。原本開車靠左的瑞黃1955年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換邊,結果反對者以4 :1的懸殊比例壓倒贊成者,但瑞典政府不為所動,繼續推行政策。
瑞典政府花了4年的時間精心規劃,耗資相當于1億美元的公幣,希望與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其他國家開車開在同一邊線,這場“瑞典馬路大換邊”終究順利完成。
1946年,菲律賓人換到右邊開車,原因是認為這樣可以降低從美國進口汽車(駕駛座在左側)的成本。
從汽車普及開始,加拿大就出現一國兩制:中部是美國與法國的勢力范圍,大家靠右開車。但到了心向英國的卑詩省與濱海省份,車子改走左邊。20世紀20年代情勢丕變,隨著長途開車風氣盛行,靠右開車才定于一尊。新伯倫瑞克省1922年換邊靠右;新斯科舍省則在1923年,當地的魯倫堡把那一年稱為“免費牛肉年”,因為拉車的牛習慣靠左邊走,沒法重新訓練,只能宰殺讓人大飽口福。
如果推動全世界一致靠右邊開車,我們能做得到嗎?在英國人心目中,靠左邊開車就相當于教養良好的狗兒,地位難以動搖。
也許百慕大群島的解決方案才是不二法門:外國人根本不準開車。
選自《海外星云》2004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