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日常”?無非吃穿住行,飲食男女。瑣屑、細碎,卻不可或缺。所謂“民以食為天”。老子早就將日常的重要性提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設若百姓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則天下太平。
以“日常”為一套書命名,也實在算不得新鮮的發明。日常之作為文學的對象,在中國早已有了悠久的傳統。數不清的小品、雜記,都在津津樂道于日常生活的妙處;《金瓶》《紅樓》,更是將日常的精微發揮到了極致。如果我們說這種文學傳統在今天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和發揚,大約也并不算錯:如今的文章,大到工作學業愛情,小到吃喝拉撒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已無所不包。
然而終究還是覺得缺些什么。我們的文學所呈現給我們的,除了高于生活之上的玄思,泛濫于生活之中的溫情,更多的是浮在生活表面那些五彩的泡沫,至于緊貼生活的那部分,以及生活內里最核心的那部分,或者說,最“日常”的那部分,無論是美麗還是丑陋,精彩還是平淡,我們有意無意地把它們漏掉了。城市里的平民,最關心的是什么?進城打工的農民,他們最牽掛的是什么?那些在田地里勞作的人們,他們的生活離我們有多遠?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已經遺忘了他們?關于我們自己,我們所愿意講述的,是否是我們生活的全部?高蹈和虛榮,在多大程度上局限著我們的視野,左右著我們對自己的審視與評價?
所以,選擇以“日常書寫”為這套叢書命名時,我們想要的是那種踏踏實實地貼緊生活的文字。我們希望這套書坦率地面對真實的生活,把普通人所經歷的、承受的、關心的、焦慮的,毫不矯情地記錄下來,我們想要那些跟我們身體發膚息息相關的部分,那些令我們煩惱令我們疼痛我們心神不安的部分。
同時,我們想要的,還有描述日常生活的日常方式,或者說,日常心態。我們希望寫作者不是一個由局外進入的體驗者,試圖從別人的生活中去發掘一些虛飾的激情;而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日常狀態下的人,對于他們來說,寫作不是一種職業、一種技能、一種謀生手段,而是日常的一部分,是閑暇時用來記錄生活、延伸自我的一種方式。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如同我們的皮膚,能感受并傳達我們的體溫和心跳。我們感到炎熱,它會出汗;我們感到寒冷,它會收緊;我們恐懼時它會顫栗,我們興奮時它會發燙。
因此,這套“日常寫作”叢書,更多的是承載著我們對于寫作的一種期待;我們相信寫作的無限可能性,同時,我們也相信,這樣的日常寫作,是不應該缺少、也不應該被忽視的。(作者系“日常寫作”叢書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散文》雜志主編。)